数字校园中舆情的管理与引导
2019-05-23张素娟沈宏
张素娟 沈宏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学校园网络中舆情发生的原因及特点,提出了在数字校园环境下,建立完整的管理机制和策略,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
关键词: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05-0054-02
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其在高校师生思想传播和话语权表达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也潜藏着一定的舆情危机。由于受信息来源的限制,有些网络舆论与真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随着网络的一步步扩散和传播,距离也迅速拉大,最终面目全非,误导舆论走向。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引导网络舆情已成为教育系统关注的热点,关系着校园的稳定。
1网络舆情频发的原因
1.1历史因素
纵观中国历史,每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都会引发各种各样的新矛盾。中国现在所处的深化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导致民众心理失衡和社会竞争加剧导致人们心理压力不断增大,使得这一历史阶段社会矛盾集中显现。
1.2文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的民主意识逐步增强,参政议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国家将发布或新发布相关政策法令的新闻一经出现,往往能引起大量评论,迅速形成网络舆论。近几年全国“两会”都专门通过网络收集民意、倾听民声、了解民生,大量群众通过网络参与“两会”,参政议政。
1.3政治因素
各类敌对分子和有政治图谋的别有用心者为了激化矛盾、扩大事态,利用网络煽风点火,表面上打着“维权”的旗号大肆炒作网络舆情,从中煽动、策划、组织、串联各种非法活动。特殊群体往往成为敌对势力可资利用的“民主”载体,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既为敌对势力插手提供了可乘之机,也为敌对势力插手提供了条件。
1.4主要根源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各行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稳步提升,但基层组织的社会控制力趋于弱化,公信力降低。个别干部因一己私利,隐瞒下情、压制民意,弱势群体的呼声不能及时反映到上级政府那里。另外,现今如启动法律程序解决矛盾步骤烦琐,旷日持久并且执行困难,很多情况下即使打赢官司却无实际利益。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涌向网络,某些简单的个人冲突很可能成为“最后一根稻草”,激怒负面情绪,发展为公共事件。
2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2.1 网络舆情的直接性和多元性
新媒体拓展了公共空间,提升了公众话语权,加之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发泄自己的内心情绪,因此网络舆情客观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矛盾,真实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情感状态。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来源通过网络社区、论坛、博客、qq和微信群等多种渠道[1],网上舆情的主题范围广,话题也很随意。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话题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2]。
2.2 网络舆情的交互性和可控性
民利用新媒体提供的互动的平台,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參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4],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网上数据显示,网民职业中比例最高的是学生、自由职业者和公司职员,这样的网民分布导致了关注点的相对集中且容易被引导。很多人在阅读“网络快餐”时,甚至是只阅读标题后拇指一动即进行转发,根本没有阅读内容,尊重事实和理性判断更无从谈起。
2.3 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和偏差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一旦有事件发生,网民便会将事件本身加上个人的意见和看法发布到网上,其他网民又能够方便地互动,情况愈演愈烈,有时甚至到不可控的地步。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网民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难辨真伪,缺乏理性思考,容易情绪化、辱骂、攻击、报复等行为频发,甚至制造谣言、混淆视听。
3 网络舆情管理对策
3.1 构建健全的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构建健全舆情管理政策和机制是舆情管理的基础和保障,管理机制有效健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首先要建立舆情监测汇集机制,打破思维局限,扩大监测范围和检测内容,尽可能收集更多的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分类、归纳汇总。然后对收集汇总的信息进行分析研判,这是整个校园舆情管理机制中最重要的一环[3]。通过对舆情的初步判断、深入分析和综合研判,找出事件的源头和发展趋势,从而对症下药,找出解决方案并撰写报告,报告内容应客观且简明扼要。接下来是网络舆情上报反馈机制,向上级和相关部门汇报已经分析研判的校园网络舆情事件结果,同时把学校做出处理措施后网络舆论所表现出来的意见和态度反馈出来,同时对焦点问题的后续解决情况持续监测和关注[4]。另外还有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校园突发事件往往来势凶猛,必须构建一套高效的预警处理机制,以防万一。
3.2建立舆情管理和过滤平台
用技术手段对网络的不道德行为进行预防和控制,可以保证舆情管理机制的高效实施。利用日志系统,上网行为管理和审计系统对校园网用户的上网行为进行管理和审计,过滤敏感关键词,对热点问题进行重点监测,保证跟踪到点,确定到人。还要利用云和大数据建立智能化、网络化的预警平台,做到提前应对,防患于未然。
4 网络舆情引导对策
4.1 保障高校信息反映渠道的畅通
及时、准确的了解师生的愿望与诉求,了解他们对学校政策和管理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并对关注度高的事件进行正面引导和解决,防止演变为冲突事件。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第一时间掌握师生的需求动向,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简单且正规的反映问题、传播信息的反馈渠道。
4.2积极正面回应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事件一旦发生,既不能奉行无为而治,听之任之,也不能以暴制暴,严打封堵。学校要积极正面应对处理,找出舆情事件的根源,分析扩散后的影响,一方面要官方正面回应,对涉及事件给出官方解释说明,避免以讹传讹。另一方面要找知情的学生在网上发出正面的声音,积极引导舆情往好的方面发展。
4.3打造良好的校园网络形象
目前,校园网已经成为学校展示自己的重要平台,一个良好的校园网络形象可以让师生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方针政策和发展现状。一方面,及时发布学校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绩,及时公布与师生利益相关的政策和决定,做到政策透明,避免一些别有用心者浑水摸鱼。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建立有关学习、业余爱好和文艺方面的网站,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环境,积极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4.4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承担的社会责任感,遵守网络行为规范,不轻信网络信息,做到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
5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一个相对不稳定的群体,他们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文化素养,且精力充沛,关心时事,但涉世未深、经验不足,容易成为网络舆情事件的跟风者。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有教育之责,积极正面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加上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和管理平台的保障,便可以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引导网络文明。
参考文献:
[1] 许聪,丁小明. 基于SNA的PPP项目利益相关者网络角色动态性分析[J].项目管理技术, 2014,12(9):24-29.
[2] 张桂力,蒲和平.信息化视野下石油高校的教学变革探析——基于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生网络角色定位的调查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 (3): 118-126.
[3] 张明.高校校园网络舆情问题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135-137.
[4] 王建平,劉怀辉,夏登庆.论高校校园网舆情应急联动管理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4):137-140.
【通联编辑:光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