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

2019-05-23王衍哉郭凤志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年8期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意识形态

王衍哉 郭凤志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唯物史观  意识形态  社会制度安全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獻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08.010

面对复杂而严峻的国际形势,如何实现大国崛起是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大国崛起不仅包括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崛起,也包括文化等软实力的崛起。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维护和引领国家发展方向的主导意识形态建设是国家文化安全最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一直是国内外某些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消解主流价值观、诋毁中国道路正当性、威胁我国社会制度安全的重要手段。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大环境下,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不动摇,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唯物史观的理论自觉性增强“四个自信”,是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由之路。

历史虚无主义及其表现

要认识历史虚无主义,了解和把握虚无主义及其本质是必要的理论准备和前提性问题。1799年德国宗教哲学家雅各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提出虚无主义一词,虚无主义从19世纪开始流行起来。巴伐利亚神学家哲学家巴德尔(Franz Von Baader)、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Ivan Sergeyevich Turgenev)等人都对虚无主义有过相关论述,尽管他们的理解侧重不同,但其共同之处可以归纳为,虚无主义就是无信仰、无权威和非历史的。直到尼采的出现,虚无主义才被上升为严肃的哲学问题。尼采以一句“上帝死了”撼动了人们信仰宗教的虔诚之心,信仰的崩塌自然导致价值的虚无,按照海德格尔对尼采思想的解读,即“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1]也就是对柏拉图主义超感性存在的消解。海德格尔认为应该用追问存在的方式来克服虚无,他把“无(das Nichts)”看作充当一切的“根据”,认为“无”是走向本真存在的开始,“存在”本来就是“无”,是最原本的“根据”。如果把尼采的虚无主义看作价值虚无主义的话,那海德格尔的虚无主义就可以被认为是存在虚无主义,都与传统的形而上学具有内在关联性。除此之外,从理论逻辑上看,还存在更为极端虚无的诺斯替主义。诺斯替主义设置了一种绝对二元论,即崇高、纯洁、永恒、善的“灵”的神性世界和幽暗、堕落、必死、恶的“肉”的物质世界。他们坚信神性世界的存在,认为这个堕落的物质世界是虚无、颓废、物化和无意义的。诺斯替主义是对物质世界一切对象的绝对否定。无论价值虚无主义还是存在虚无主义,抑或是诺斯替主义,都持有否定态度。因此,从通俗意义上讲,虚无主义泛指对某种甚至一切对象、事物持有一种绝对否定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

正如尼采对柏拉图主义超感性存在的否定,虚无主义的这种否定并不仅仅是否定超感性存在本身,同时也否定超感性存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建立在基督教发展的历史基础之上,是人们对最高价值不断深化认识的“历史”过程。对超感性存在的否定就意味着对其产生前提的否定,那就必然产生对这一存在“历史”持否定态度的历史虚无主义。可见,历史虚无主义与虚无主义具有内在同一性。历史虚无主义继承了虚无主义的“否定”特质,是在历史观层面否定客观存在、历史、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一种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作为虚无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延续和发展,从本体论层面上看,是唯心史观的一种表现形式。

历史虚无主义由虚无主义演化而生,在中国呈现出异常活跃的传播态势。从20世纪30年代显白的“全盘西化”主张到近年来利用新媒体、文学艺术等隐微的传播手段,历史虚无主义越来越善于隐蔽其政治目的。透过这些虚假的外衣,我们可以发现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第一,否定中国近代革命史,散布“告别革命”和“否定革命”的舆论。只单方面强调革命的“破坏性”作用,认为革命是“激进主义”。颂扬改革,认为中国当时应该走资产阶级改革之路。第二,丑化中华民族的历史,否认中华文明的伟大贡献。以民族虚无主义的面目出现,抹杀民族精神,主张“全盘西化”,认为只有皈依西方的“蓝色文明”,中国才有出路。第三,歪曲党史和国史,片面放大曲折和错误,否定党带领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否定新中国的历史,以“还原历史”“揭秘历史”为旗号解构历史,把我们党的历史说成“阴谋史”“权斗史”。第四,故意抹黑领袖人物和民族英雄,美化腐朽人物、历史上的反面人物,颠倒历史,混淆是非标准。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在“重新评价”的名义下,对日记、档案等材料进行所谓的重新解读,颠倒历史人物的过错。第五,“虚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污蔑马克思主义就是历史虚无主义,颠倒是非。

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及其危害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在《定庵续集》中曾警醒世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2]可见,一个国家的历史不仅展现这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这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历史不是精神的发展史,而是建立在客观存在基础之上,以史料为基本形式记录一个国家发展的连续性,在历史观层面证明其存在合理性。历史虚无主义正是抓住了历史之于国家的特殊作用大做文章,以丑化、歪曲、虚无历史等方式否定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及其发展的必然性。

历史虚无主义其实质是一个具有政治倾向性的文化问题,是一种政治思潮。对其政治属性的剖析,将更有利于我们认清其本质。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在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时,就曾有人提出过“全盘西化”主张,认为中国文化的出路只有“西化”这一条路可走。但事实上,他们的主张并不符合当时中国文化的发展要求,最终只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契合度且与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潮流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如果说“全盘西化”主张作为当时国人寻求中国出路的一次尝试,其政治目的还具有隐蔽性的话,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则毫不掩饰地宣传自由主义,其政治属性已昭然若揭。文化上,他们把自由主义与普世价值观中的自由相结合,大谈自由的价值;经济上,他们把发展经济的自由主义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主张唯有发展自由主义,中国才能走向现代化、全球化。这里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普世价值观,都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文化要求。由此不难看出,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系列主张都具有资产阶级属性。

结合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我们可以得出,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以歪曲、否定历史为手段,以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为目的的资產阶级自由主义的政治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的消极影响不容小觑,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曾明确表示:“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3]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否定中国近代革命史,否定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期动摇中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历史虚无主义在唯心史观的指导下,不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国情,极力主张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并且大肆渲染革命的暴力、血腥和破坏性,旨在否定中国近代革命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他们否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否定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现实是以历史为基础的,否定历史往往就是为了否定现实。他们忽视人民群众意愿的客观性,用历史选择论对历史进行随意解构,就是为了从历史观的角度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

二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目的在于动摇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自信。历史虚无主义污蔑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大力宣扬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就是对我国立党立国指导思想的否定,就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基,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发展形成的。历史虚无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前提的否定,严重影响社会大众理论自信的建立。

三是否定党和人民的奋斗史,妄图动摇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自信。历史虚无主义将新中国的历史割裂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否定了历史的连续性。他们把新中国成立后的奋斗史说成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并否定中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实现现代化。这不仅否定了党和人民的奋斗史,也否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些违背历史事实的错误言论,会严重误导社会大众,动摇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自信。

四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虚无化,颠覆对历史人物的既定评价,期望动摇中国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历史经验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以往历史达成共识,才能产生文化认同,才能上升为普遍持久的民族精神。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虚无化,而且在“学术研究”的幌子下大搞翻案工作,美化反面人物、丑化民族英雄,颠覆对历史人物的既定评价,混淆视听。他们的这些错误言论将产生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等一系列消极影响,会严重阻碍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的自我认同,影响文化自信的建立。

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批判

从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决定论、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上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是历史观层面的问题。究其根本,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源于唯心史观这一理论前提。因此,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要从其理论根基入手,揭露其思想的荒谬性,消解其消极影响。

在历史决定论方面,历史虚无主义片面夸大人在历史选择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近代中国应该选择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道路,辛亥革命是不必要的。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理论误区。从历史的本体论来讲,历史不是“精神的历史”,“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4]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在历史选择上,的确可以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作用,但这种能动性的发挥是以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为前提的。恩格斯曾说过:“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5]中国当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经济几乎停滞,百姓温饱得不到保障。洋务运动和清政府“新政”的改革方案又无法解决当时的社会基本矛盾。在这种改革道路行不通、上层建筑已经不适应经济基础变革客观要求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最终选择了革命。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新制度,这是人民群众集体意愿的表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而历史虚无主义刻意忽略历史发展的客观因素,否定客观规律,一味强调观念先行的“假设”,片面强调主体能动性,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在历史认识论方面,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否定我党带领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他们认为中国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济发展都是在补资本主义这一课,这样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众所周知,以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社会发展的质变为节点,社会历史被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并依次更替,这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和顺序性。除此之外,历史发展还具有曲折性和跨越性的辩证性特征。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和客观条件不允许中国先发展生产力,再从封建社会逐渐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辛亥革命的失败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顺序性和跨越性的统一,符合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此外,对于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尤其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发展社会生产力仍然是现阶段的首要任务。而历史虚无主义却把发展生产力等同于发展资本主义,独断地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是在补资本主义的一课,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在历史方法论方面,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形而上学,混淆历史的主流与支流、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碎片化历史,把“历史当作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历史是已然发生过的客观事实,人们对历史的研究就是要透过历史记载尽可能地把握历史的客观性和整体性。如果把认识历史的“物自体”作为人类对纯粹、客观历史的最终追求的话,那么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其辩证统一关系,就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历史虚无主义割裂历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利用片面的历史材料去解读整个历史,带来的必然是不实的、偏颇的研究结果。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方法论上,一直坚持形而上学、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这种方法论与唯物史观的历史辩证法具有本质区别。只有尊重客观史实,客观、全面、辩证地去看待历史,才能够真正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

對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批判是维护我国社会制度安全的一项长期任务,我们要坚守本心,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武器,抵御各种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打好意识形态领域的攻坚战。

注释

[1][德]海德格尔:《尼采》上卷,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9页。

[2]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2页。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人民日报》,2013年7月22日,第8版。

[4]杨耕:《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70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54~655页。

责 编∕刁 娜

Abstract: Historical nihilism tries to tear history apart and emphasizes the discontinuity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us negating the rationality of historical existence. Its political purpose is to deny the rationality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e Chinese road and even the contemporary socialist system. Taking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a standpoint and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istakes of historical nihilism. The root of its mistakes lies in denying the objectivity of social historical law and the people's will and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history.

Keywords: Historical nihil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deology, social system security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意识形态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