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艺术教育的误区
2019-05-23戴亚楠
戴亚楠
某个家长群里,一个开美术课的绘本馆老师发出一张“好有创意”的大鱼吃小鱼的创作:四个孩子的画在一张图里,每个孩子的构图都一模一样,包括大鱼在画面的位置和面积、小鱼的方向,甚至连大鱼的牙齿形状和大概的数量都相差不大……
其实让孩子画出这样的简笔画(网上搜一下,所谓的“创意美术”大多是这样的简笔画)并不难。老师的示范,小朋友的模仿,再加上一点老师的点拨甚至动手修正,很容易有这样的“成果”出现。这是一个“概念化”的美术教育,牺牲的是孩子的思考和创造。
当然这里也不能把“罪过”全部怪到教育机构和老师身上,功利性的教育不只在一个领域,家长有需求,作为供应方,教育机构和老师当然要满足这需求。其实稍微改变思维定式,就能够清晰地辨别出合格的艺术教育。
多点耐心,让功利性远离艺术教育
有一次遇到一个邻居,拿着一张小区附近儿童美术班的招生简章,印刷着很多典型的“儿童画”,正计划带孩子去试听。我就好为人师地和她讲了—下该如何判断这个儿童美术班的品质,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出现“千人一面”的创作。
当拿到一幅很“完美”的作品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其他孩子也给父母交出了一份同样“完美”的作品。對结果“绝对正确”的追求,牺牲的是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当然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家长对结果的要求,就像付了钱买了服务,—小时的课程总要看到买到了什么。所以很容易地,让家长看到成果就成了一个教学目标。
我曾经在一次亲身参与的美术课里,经历了这种“功利性”艺术教育需求的猛烈。大宝6岁的时候,我带他参加自然教育冬令营活动,去广西保护野生白头叶猴。我之前创办的咨询机构参与了活动的组织,课程设计非常丰富,家长参与度很高。当时,有位职业为中央美院老师的家长志愿者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美术课,他由衷地告诉孩子们:“中央美院的大孩子们我可以教画画,但你们这些小朋友我教不了,因为你们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和创造家……”他分享了很多知识,比如如何观察自然的方法、不同颜料和画笔的特点,继而鼓励每个小朋友仔细观察、自由创作……
在我看来,这是一堂不错的艺术课,尤其是当时我们就置身于大自然当中,身后有水牛,眼前是青山,空气潮湿清新,鸭子、小狗随意散步…一至于孩子们的作品,就和所有自由创作的美术课成果一样,五花八门,童趣盎然。
让我耿耿于怀的,反倒是来自其他家长的反馈:“老师教得太少了,”“没有针对性的指导,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学到啊。”似乎在一些家长看来,要规规矩矩地知道“三步五步画出一头水牛”这样的课程才是课程,才是“学到”了东西。
儿童成长的阶段不同,肌肉群的发展和技法的掌握不同,但是观察永远是最核心的艺术创作“命门”,这位家长志愿者讲的就是最核心的干货。艺术,与技巧和考试无关,对人的完整成长、思维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为什么那么焦急地要证明学习的“投资回报”?在美和艺术的教育中,尤其是美术教育不要出现“考级”。所谓已有的考级标准,极大程度地破坏了孩子的创造力。
有研究表明,1~4岁的儿童创造力更为活跃。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在某种意义上,5岁左右幼童的心智代表了他创造力的高度。因此,教育者面临的挑战就是要保持幼儿心智的活泼和感受力的敏锐。”想象一下,一个孩子的学龄期正是创造力发展最旺盛的时候,要他一遍遍对照着“范画”,是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这些应试、单一、外在的标准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是非常负面的干扰。多一点“耐心”,让功利性远离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先达成的共识,而这也是能够区分好的、不好的艺术教育的基础。
艺术教育,让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
儿童绘画是一种表达的手段,与所有其他能力的发展一样,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好的艺术教育者并不应该“教”给孩子技巧,而应该是好的激发者,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激发他(她)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前面提到的家长志愿者就惟妙惟肖地告诉孩子,他是如何观察水牛的,这也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学会观察。
我曾亲耳听到一个很临腆的三年级男生的家长说,自己非常后悔在孩子3岁的时候就把孩子送到了美术兴趣班,现在孩子反而对美术丧失了热爱,创造力也没有提高。她反思自己应该好好地保护孩子,让孩子从小免受功利性美术培训的不良影响。
艺术教育最大的价值并不是学会画画(这已经成为“功利性”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儿童早期在学校的学习,大都只注重培养集中性思维,专注那种只知道唯一正确的解决办法,比如计算、拼音及书写。通过艺术教育,我们能够帮助孩子们学会用直觉合理地思考,让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
以“分数”“考试”为核心的异化教育体系,催生了“美术考级”这种中国式“怪胎”。艺术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培养孩子的直觉和发散思维,很多时候,重大决定的制定不仅仅是基于数据、理性分析,更多的是直觉取胜,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听从心的方向”,艺术教育帮助我们增强直觉的能量。
目前我目光所及的艺术教育市场,艺术创造的部分已经非常丰富,但在审美、艺术批评、艺术史这几个领域还比较匮乏,毕竟这些不仅仅是靠家庭和艺术教育机构就可以解决的,需要整个社会审美和艺术水准的提升,而这些和整体文化水准的提升、经济的发展平衡又都紧密关联。
“全世界孩子的艺术发展进程都是从涂鸦、不规则运动到控制性的运动,再到给涂鸦命名开始……”芭芭拉·荷伯豪斯在《儿童早期艺术教育·创造性思维》一书当中强调了这一点。艺术教育绝不应该把所有孩子生命中的一个自发活动变成另一个千篇一律的模式。
艺术教育,就是要鼓励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和独特的艺术表达。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艺术环境,比上艺术技巧课更有价值。所以从爸爸妈妈自己做起,培养艺术欣赏的眼光,把艺术带回家,和孩子一起享受和创作艺术,这才是艺术教育的“王道”。
曾经路过商场的培训班,在门口玩手机的家长是一道常见且沉重的风景。在孩子小的时候,我曾经考察过这种“早教”机构,冬天抱着厚厚的棉衣在人群里无聊等待实在是和教育无关的行为,这些低龄孩子需要的哪里是这样的活动?还不如铺上大纸,手脚抹上颜料,在家里撒欢打滚!
付费送孩子进入一个教室,自己用无聊的方式度过这段时光,然后期待可以在一门之隔的另一边培养出一个充满艺术细胞的孩子……事情真的不应该是这样的。孩子和爸爸妈妈度过愉快的时光,试探一种颜料的使用,互相画个大仡睑,真的需要很多技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