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诊断“心病”有标准

2019-05-23陈福新主任医师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测查心病心理疾病

□文/陈福新主任医师 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便性、快捷性、互动性都明显提高,各种各样的健康知识充斥人们的头脑,也使以前比较冷门的精神卫生知识得到人们的关注,各种各样的心理测查进入大众视野。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是一件好事,但是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不时会遇到有些人拿着自己在网上做的心理测查结果,前来咨询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在他们心目中,心理测查就与头颅CT、磁共振检查一般,或者就像血液检查一样,检测结果提示什么,就是患有什么病。比如说结果提示有中度抑郁症状,就是患了抑郁症;有焦虑症状,就是患了焦虑症。

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心理疾病属于精神障碍范畴的一部分。对这类疾病的规范检查诊断,需要有系统的精神病学、心理学及相关医学等综合知识及临床经验,而并非简单的网络心理测查可以确定的。具体到每个就诊者,每种不同的疾病,还要依据国内外的有关诊断标准,一一检查对照。一般来说,诊断某种精神障碍(心理疾病),要求符合“四标准”。

1.症状标准:即每种病所具有的特异性临床症状表现。对这些症状的采集,必须来自医生对病人的当面问答及现场观察。这一过程,也是精神(心理)检查的首要过程。当医生面对病人时,要检查病人有无精神病的临床特征,如有无幻觉妄想,自知力和定向力是否完整,对答是否切题,思维与情感反应是否协调,是否承认自己有病,求医主动还是被动,以及病人的成长经历,父母二系三代中有无精神病家族史,等。有不少病人是由其父母及亲友替诊,由他们转达病人的状况,让医生做判断;或要求医生传授招数,回去照做。他们觉得病人学习、工作忙,或反感上医院,这样做省事。其实不然。经验证明,替诊和本人来诊,结果大不相同。只有面对面地接触和交谈,医生才能察言观色,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

2.严重标准:心理疾病的严重标准,主要不是看理化检查指标,而是以社会功能(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受损和给本人造成的痛苦或不良后果来衡量。这也是诊查病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方面,人们的认识比较模糊。例如,有的孩子因患抑郁症,对学习影响很大,学习成绩下降,几次萌生不想活的念头;可家长认为是学习压力大,只是劝说孩子放下思想包袱,而没有引起相应重视,结果孩子不久便坠楼自杀。倘若家长能从孩子的社会功能受损和痛苦程度中预先判断病情,或带着孩子及时就诊,让医生判断评估,悲剧就有可能避免。

3.病程标准:一般来说,并非出现症状就是精神障碍。诊断精神障碍必须是症状持续一定的时间,达到相应的病程标准。如抑郁症的病程标准,是抑郁症状至少已持续两周,焦虑症的病程标准,是焦虑症状至少已6个月;强迫症的病程标准,是强迫症状至少已3个月;惊恐障碍的病程标准,是在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害怕再发作的恐惧状态持续1个月。病程标准是区分病与非病的一项诊查指标。正常人皆有不良情绪反应,如郁闷、心烦、多虑、害怕等。但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对学习、工作影响不大,在自我掌控之中,或在他人帮助下可以很快改善,或随着不良生活事件的时过境迁,会自然淡化、消失。相反,有病之人尽管自己努力抗争,或他人鼎力相助,症状依然会持续反复。

4.排除标准:心理疾病容易与许多精神和躯体疾病相混淆;在各种心理疾病之间,也有难辨之处。因此,还需排除鱼龙混杂的征兆,才能使诊断准确无误。首先要排除躯体疾病。心理疾病伴有许多躯体症状,如抑郁症病人有头昏、胸闷、乏力、食欲减退等;焦虑症病人有心慌、胃肠胀气、肢体麻木等;惊恐发作的病人有心肌梗死之感;儿童恐怖症病人有呕吐、尿频、下肢痛等表现。这些均须通过相应的身体及理化检查项目加以排除。

总之,心理疾病的诊查复杂严谨,需在了解病人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等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精神(心理)检查及排除其他疾病,这样得出的诊断结论才能令人信服。心理测试量表作为一种间接的检测工具,必须与诊断标准配套使用,对个体的诊查才有意义,不能仅凭一个心理测查结果就作出患有精神疾病的诊断。

猜你喜欢

测查心病心理疾病
便秘是否也是一种心病?
运用体育“运动包”开展体育游戏,促进幼儿五项体能发展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关注孩子的“心病”
古人医心病
基于测查数据的“旋转”教学建议
西藏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测查
心理疾病是“想不开”吗
西红柿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