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性护理措施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2019-05-23俞百元戴玲琍
俞百元 戴玲琍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老年人口的比例明显上升,白内障的发病率也随之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大部分白内障患者入院时存在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很多患者存在情绪低落、抑郁、心理压力大等心理异常情况,对手术存在紧张及恐惧心理,术后很多患者没有遵医嘱进行复诊,这些因素使手术的风险增加,手术效果下降,复发率升高[1]。科学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可以明显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术后复发。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9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进行程序性护理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眼科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9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程序性护理,其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单眼29例,双眼16例,共61眼,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69.3±9.5)岁;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其中男22例,女23例,单眼23例,双眼19例,共61眼,年龄59~79岁,平均年龄(67.9±7.8)岁。排除标准:患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精神疾病、老年性痴呆症及视网膜病变或视神经病变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接受程序性护理。首先成立程序性护理小组,由6名护龄10年以上的专科护师组成,进行具体分工,并由一名眼科医师协助。护理程序为:病情评估→入院宣教→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出院后延续护理→随访→复诊再评估。①病情评估:患者入院后即建立个人档案,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患者本人及联系人的电话、居住地址、既往病史等一般情况,评价患者依从性。②入院宣教:根据每个患者的特点制定个性化心理护理措施,努力做到精准护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多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性疾病,对于手术有畏惧、紧张、焦虑、担心手术并发症等心理因素,同时由于方言、听力减退、文化水平等原因导致语言交流困难,因此个性化心理护理较为重要,宣教时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亲切通俗的语言耐心地向患者讲解白内障的医学常识、致病原因、治疗方法、手术风险及效果解读等知识,争取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③术前护理:充分的术前准备是保证手术成功和安全的重要步骤。积极纠正和去除影响手术的不利因素,改善患者的全身情况包括心理状况,使其达到术前的最佳状态。术前测量角膜、瞳孔大小、眼压,查看是否粘连及眼底情况;明确白内障种类:完成重要脏器功能的检查。维持血糖、血压、心率等在稳定的水平,给予抗生素眼药水治疗结膜炎、泪道感染等眼表炎症,预防术后感染。注意饮食,防止便秘。术前清洁眼睛局部皮肤,冲洗泪道及结膜囊,术前需要常规散瞳以利于手术操作。④术后护理: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情绪变化,需要及时发现及疏导,减轻心理压力,稳定情绪利于恢复。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一般6 h后可以适当活动。交代患者及陪护家属术后的注意事项,防止并发症如出血、感染、晶体移位等的发生。⑤出院指导及随访:指导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治疗,制定康复表格,告知患者注意内容及复诊时间等。运用我院云随访平台进行随访,及时了解患者视力、血压、血糖等基本情况变化,一有异常情况及时就诊。对于特殊患者安排专人上门体检及访视。
1.3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康复率、术后6个月、9个月视力和复发率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定量资料均进行正态性检验,两组间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率及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康复率达到98.36%,对照组患者术后康复率为93.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1);观察组复发率为4.91%,对照组复发率为16.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
2.2 两组患者的视力比较 两组患者视力术前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及9个月相比观察组患者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9个月的视力比较(n=61,± s)
表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9个月的视力比较(n=61,± s)
项目 观察组 对照组 t P术前 0.205±0.083 0.195±0.089 0.635 0.526术后6个月 0.875±0.203 0.725±0.230 3.328 0.001术后9个月 0.873±0.222 0.697±0.232 4.264 0.0008
3 讨 论
老年性白内障发病率及致盲率均高,近年来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尤其是农村人口和贫困人口的发病率更高。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存在脏器功能减退及机体抵抗力低下的情况,生理、心理都处在较弱阶段,很多患者患病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心理,影响治疗效果。目前手术治疗是白内障治疗的主要方法,手术效果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患者治疗的成功与否。目前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护理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护理方法不能促进患者的良好恢复,寻找一种合理有效的护理模式一直是护理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临床护理模式的进一步完善,优质护理、人性化护理已经在临床广泛开展,医务人员不仅要用精湛的技术治疗患者疾病,还有掌握沟通技巧及心理疏通等知识,同时更要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临床的发展[2]。程序性护理是综合各种护理模式的优点,从护理工作的实际出发,对护理程序进行优化, 制定统一的标准,充分发挥护理工作的导向作用以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这给我们临床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本研究是通过程序性护理模式在眼科的实施,观察了对白内障患者的治疗影响,与常规的护理模式相比,效果显著。这种模式的特点和优点是:心理护理具有重要意义:白内障患者的心理负担重,担心失明,尤其是接受手术之前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尤为明显。医务人员通过充满爱心的心理疏导是患者减轻心理负担的重要措施[4~5],比如手术前通过握住患者的手进行安抚,使患者感到被关心、被理解,能更好地配合手术,同时也增加医患之间的感情;个性化的护理模式是重要内容:对于患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和特殊患者均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努力做到患者利益最大化;精准护理是程序性护理模式的发展方向。医疗和护理都是贵在精准,我们既要应用精准的技术和护理为患者治疗,又要“用心”去感受患者的痛苦和需求,“用心”去关爱他们,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需要护理人员把“精、准、细、严”的要求落实到护理工作的每一环节。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仍然是程序性护理模式的延续,对于患者的随访追踪是维持好的治疗效果的必要措施[6~7]。
综上所述,程序性护理对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的视力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值得临床治疗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