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市加强秀美乡村与农村宅基地同步管理
2019-05-23付鉴文熊斌丰城市农业农村局
文|付鉴文 熊斌(丰城市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丰城在全市的698个新农村建设点及88个贫困村组推行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率先在每个乡镇(街道)选择1个交通沿线村组先行试点。2019年全市秀美乡村建设继续坚持“一户一宅”宅基地管理为基本前提,群众同意参与“一户一宅”为基本内容的农村宅基地管理的自然村共计955个,完成年初目标的119%,涉及农户82305户。
初步效果
进入所有经过改造整治的村庄,群众普遍反映,都觉得此项工作的开展有意见,有好处。
觉得有人管事,有章可循。在丰城4100多个自然村中,普遍存在乡村两级组织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一方面,农民分户后建房的刚性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对农民建房占用耕地实行了严格管控,群众要求难满足,乡镇管理有难度,一部分农户对宅基地很难公平取得,与此同时,部分农户超标准使用和占有宅基地,有的农户“一户多宅”,农村宅基地资源既闲置又紧缺。由于原有住房面积普遍偏小,一些农户在村外围选址建房,仍然占用原有住房,日积月累,形成了“空心村”。“空心村”存在着极大的消防隐患和安全隐患。此外,“空心村”里少有人管理,卫生条件不断恶化,严重威胁村民的身体健康,农村宅基地的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占有和使用的不公平日益加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难以得到保障,这时,农民迫切需要“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丰城经过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组织引导农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逐步实行“一户一宅”,对宅基地实行有序退出,缴纳有偿使用费、流转、择位竞价,确保宅基地的合理分配,得到了群众认可。特别是觉得有人管事了,有章可循了。
觉得生活便捷,生活舒心。强化农村宅基地管理,组织广大农户有序地退出宅基地,一方面极大地保护耕地资源,另一方保障了宅基地的公平分配,促进农村资源的合理利用。结合秀美乡村建设,推行“七改三网”基础设施建设,让一大批破旧的栏舍、危房和影响村庄规划的构筑物纷纷“退场”,一系列群众关心关注的公用设施“登台”,让农户“住一幢舒适房,走一条平坦路,喝一口干净水,看一道靓丽景 ”,所以,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推进秀美乡村建设,解决了部分农户长期难以解决的建房用地难题,实现了宅基地合理取得方式,又给村民提供了便捷舒心的生活环境。
觉得风气好了,民风淳了。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推进秀美乡村建设,通过村民理事会大力组织,实行超标准占用宅基地、“一户多宅”等农户有序退出,利用退出的宅基地重新合理分配建房,有效杜绝占用耕地建房现象。农民从中看到了希望,以后按需求建房有了保障。
主要做法
农民收入提高后,向往生活环境改善和宅基地调整难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丰城市对宅基地管理进行了强化。
多方联动,提供组织保障。丰城市按照“市委领导、国土指导、乡镇统筹、村级实施、理事主导、群众主体”的工作主线,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彻底改变农村当前现状。一是市委、市政府总牵头。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部门和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上全力支持,为工作推动提供保障。二是乡镇统筹齐推进。乡级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指导协助村庄进行宅基地管理工作,同时,乡镇(街道)抽调精干力量组建驻村工作队,主要在宣传发动、可行方案、后期安置、推进保障上下功夫。如同田乡新联村彭家组,在乡指导下,制定村庄规划、宅基地管理方案、彭家组宅基地管理村规民约,在推进中做到“四个坚持、四个先后、四个保障”,拆除房屋32幢,拆除面积4560㎡,预计全部拆除可腾出空地1.5万㎡,保障全村在新占耕地的情况下30年内的建房需求。三是基层党组织显作用。强化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作用,发挥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和服务能力,帮助村庄积极开展工作;四是村民自治细操作。按照“民事、民办、民议”的原则,各村成立民情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群众自主推选公认度高、公信力好、公益心强的村民组成,负责危旧房拆除、资金收支、宅基地分配、村庄规划、监督管理等各项群众关注的事务管理。同时,做到信息公开、资金公开、监督公开,确保整个过程公开公平公正。洛市镇庄田村上堆村,涉及有偿使用和拆除房屋96户,占全村户数比例80%,在镇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通过村民大会,组建了由在外知名人士、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等8人的理事会,具体推进、监督宅基地管理和美丽乡村建设,共拆除危旧房屋96栋,退出宅基地面积4986㎡,为村庄长远发展留下了充足空间。
政策支撑,增强干事信心。宅基地管理工作能否开展顺利,管护能否长久延续,是村民担心的问题,也是各级干部有畏难情绪的主因。为增强各级干部和村民干事的信心,丰城市对开展宅基地管理的村庄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支持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倾斜。涉农政策扶持优先。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采取哪里推进,项目资金跟到哪里。同时,积极鼓励挂点的市直单位大力支持村庄工作建设,在项目倾斜、强化指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帮助解决资金难题。秀美乡村定点优先。把新农村秀美乡村建设与宅基地管理捆绑,把宅基地管理作为新农村秀美乡村建设的前提。同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打破新农村定额补助的标准,2017年村庄基础设施总投资按照市财政奖补80%,农村自筹20%(含投工投劳)的比例进行统筹,极大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2019年农民筹资比例预计到达35%。如尚庄街道伏坪岗村,在推进秀美乡村建设中,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制度,已拆除正附房173幢,拆除面积15718㎡,拆除院子66个,拆除面积3262㎡,退出宅基地面积6356㎡,同时对退出的宅基地收回集体所有。现全村村民都能喝上干净水、用上卫生厕、走上平坦路,并对村内构筑物进行了立面改造,统一外观,增设人行游步道、篮球场、休闲广场、污水处理站、绿化、亮化等,村容村貌更加靓丽。项目招商选点优先。结合农业新兴业态发展,在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体验农业等项目选点上优先支持,扩大村庄集体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董家镇兰塘村席家组,作为“丰城市全面小康美丽乡村示范区”的示范村庄之一,坚持推行宅基地管理,共拆除房屋59幢,拆除面积2900㎡,同时结合村庄绿荫环绕,温泉特色,已争取到企业注资打造温泉度假村项目。
观念转化,凝聚群众力量。农村宅基地是家里的祖业、属个人所有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加强宅基地管理工作过程中,要极力打破陈旧观念,转化群众“老思想”。一是学习交流,亲身感受。丰城市组织党政代表团,乡镇组织班子成员、村支部书记、理事会成员、群众代表先后赴横峰、余江县、万载县等地学习交流,亲身体会其他地方农村通过宅基地管理工作带来的新风貌。二是挖掘典型,言传身教。市、乡两级均组建有农民讲师团,用通俗的语言、鲜活的事例、亲身的感受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宅基地管理和秀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带来的成果。三是定案立规,群众认可。各乡镇、村都依据村庄现有人口、住房情况等,在村庄规划、分户认定、标准面积、有偿使用标准、资金收益使用、村庄后续建房需求等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民情理事会也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在符合上级要求,得到群众认可的情况下制定村规民约。
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工作。农村宅基地关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且涉及面广,情况错综复杂。要推动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党群干部矛盾,增发邻里之间矛盾。 “三个带头”,增加群众认知感。坚持“一户一宅”,推行宅基地规范管理,必定涉及拆房,因此注重领导干部带头、党员干部带头、知名人士带头,一把尺子量到底,以行动说话,使广大群众的认知度增加。如洛市镇庄田村委上堆村理事会成员甘初平,为推进该项工作,给村民做表率,把自己2015年新建,且还未入住的60㎡楼房无偿拆除;小港镇沙埂村原党支部书记周浩然第一个签字拆除自家200多平方米的老宅,得到村民的支持。改善村貌,增加群众获得感。把宅基地管理创新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边拆边建,如拖船镇塘圩村圭湖组,把杂草清除,修通村内道路,完善排水系统,整治池塘沟渠,栽种绿化苗木,安装路灯,切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使得群众感受到村庄的变化,主动申请拆除自己多占房屋;小港镇沙埂村摸清群众的迫切需求,因部分房屋间距只有1米左右,当地俗称“握手房”,常年不见阳光,该村就先拆除“握手房”,且为暂无住房的20户群众搭建临时过渡板房,为30户寄居在亲戚朋友家的村民给予住房补助,同时加大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和环境卫生的改善,让群众拆房安心、住房顺心、生活舒心。模式自主,增加群众认同感。各点村的宅基地管理和后期建房规划上,群众是主体、也是受益者,管理模式充分尊重民意、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自主选择适合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