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食品工艺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2019-05-23彭善丽扈晓杰
季 慧,李 玲,彭善丽,魏 东,扈晓杰
(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临沂 276002)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政策的调整,部分本科院校开始向创新应用技术型转变,实训、实习环节越来越重要。在新旧能源转换、产品升级、发展战略新型产业等方面,高等院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既是满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需求,更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1]。
“粮油食品工艺学”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学校的一门教学质量改革项目: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之一。该课程不仅具有高度的理论性,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该课程的理论及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开展“粮油食品工艺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创新高级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形成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理念
1.1 采用见习实践,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课程的特点,“粮油加工工艺学”课程前,教师安排1周的学时,让学生到相关粮油加工厂(面粉加工厂、葡萄糖加工厂、焙烤食品厂、油脂加工厂等)见习实践。通过见习实践,了解企业现状、存在问题,增加了学生的直观认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学则能成,成则能用,使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有效衔接,并为后面粮油课程学习提供铺垫,激发学生对“粮油加工工艺学”课程的兴趣。
1.2 采用提问启发式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问题引导法,给学生布置一些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学习内容。教师在讲课时围绕这些题目去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一些难点重点共同进行讨论[2]。例如,讲到小麦制粉时,通过对小麦结构组成的介绍启发学生,影响小麦麦路和粉路长短的因素有哪些?结合在见习时拍的照片,提问学生麦路和粉路分别包含哪几部分,需要哪些设备?播放相关设备运行视频,让学生更能真实地了解设备的运行原理,缩短设备与学生的距离。这种教学模式,既加深了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高级创新人才的目的。
1.3 充分利用小组研讨式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实行学习小组和助课小组,充分发挥团队学习作用,多元智力相互补充。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引导,集中大家的智慧,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3]。例如,讲到玉米深加工时,教材中主要讲从玉米中提取淀粉,然后淀粉制糖。讲完主要工艺后,向大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提取淀粉后的副产物怎么办,如何利用,试着说出几种加工方法及途径?把大家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针对其中一种副产物提出自己的观点,课下查资料,下节课每个组推举一个学生来讲,然后逐个点评。最后对所学的内容总结,并对学生及时鼓励。
1.4 采用在线学习,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问题的征集和讨论,分享自主学习资料和收获
在线学习可有效缓解教学内容增加、学时减少的矛盾。同时,利用网络进行课外指导和答疑,开通新的师生交流渠道。采用微课和慕课等教学方式,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和复习学过的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2 进一步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把理论课程分为4个部分,即粮食加工(稻谷制米、小麦制粉、面制品加工)、淀粉制糖、油脂加工(油脂的提取与精炼)、蛋白提取及应用,选取代表性的食品加工工艺进行专题式讲述。
“粮油食品工艺学”理论课程课时分布见图1。
图1 “粮油食品工艺学”理论课程课时分布
3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建立产品评价体系
进一步优化实验内容,尽量涵盖具有代表性的食品的加工(面制品、淀粉制品、植物蛋白制品等),加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同时,打破原有按照现成的配方和步骤进行验证性实验的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设计产品配方及工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制作主食面包的实验中,除了提供一些基本原料外,另外提供菊粉、麦麸、黑豆粉等,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做营养主食面包,并设计营养面包的评分标准。
“粮油食品工艺学”实践课程课时分布情况见图2。
图2 “粮油食品工艺学”实践课程课时分布情况
4 学生学习评价改革
学生成绩评价淡化传统的一次性闭卷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监控、管理和考核,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4]。将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表现、在线学习和答题、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各种比赛、学生发表论文等纳入学生的成绩考核中。
“粮油食品工艺学”学生考试考核评价构成见图3。
图3 “粮油食品工艺学”学生考试考核评价构成
5 结语
“粮油食品工艺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按照课堂改革的计划和目标,有目的、分步骤地从教学理念、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设计和学生学习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淡化一次性闭卷考试的鉴定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管理和考核,注重养成教育。该课程的一系列改革受到同行、学院教学督导组的一致好评,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