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 怀

2019-05-23周振

中国篆刻 2019年5期
关键词:王逸洛神赋王献之

文︱周振

王 逸

字朱羽、琢玉、茱萸,别署镂云馆。1990年生于潮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女子委员会委员。

作品入展获奖: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

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

百年西泠·乐石吉金西泠印社篆刻展

第六届广东新人新作书法展

荣宝斋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

万印楼当代国际篆刻精英收藏工程

第二届陈介祺奖万印楼篆刻艺术大展

浙江省第四、五届女书法家作品展

初见王逸,是2011年秋季。

一头金发,衣着入时,像个小男生,眉宇间一股英气,有点酷。那时她还不会刻印。

美院书法专业都有篆刻课。一般来说,男生更投入一些,女同学对此往往意兴阑珊。王逸是个例外。

从初执刀石,到国展题名,她只用了三年。以国人的思维,大体会总结为好运眷顾加上天赋过人,以及师长栽培和自身勤勉。

我问过她。

“好玩啊!以前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好玩的东西!”

这就对了。

木心在讲到自己时是这么说的:“写作是快乐的。醉心于写作的人,是个抵赖不了的享乐主义者。”王逸未必读过,想来当引为知音吧!

为了乐趣而用功,正如踏春只为散怀,回头一看,最好的景物都在途中。何况,王逸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她坐得住,有聊无聊都在刻印;追求完美,一印数刻是常事;心思纤细,尽管刀下力趋朴厚;性格单纯,做事一心一意。

我们常说,好的作家,笔锋带着体温。那是情感的投入,无关技术。好印当作百回看,不亦如是耶!

“我们这个时代缺乏的是热忱,塞尚感动我们的是他的热忱。”毕加索如是说。艺术不分中西,优秀的篆刻家理当如此。当下印坛,聪明人多,单纯而热忱又具一定水准的聪明人是不是有那么多?不敢妄言。但,我了解王逸,不拘于事功,不执于获利,是她身上比专业技术更为闪亮的特质。

王逸学印的经历是典型的学院路线,应该说,基本功扎实,风格涉猎以及技术精度都在一个基准之上。然而,学院教育带来的另一面是,不少学生在浩如烟海的古典作品中迷失了自我,以复制代替创作,自以为得其道统而不知囿于其中。“今人但侈谈摹古,古昔以上谁所宗?”缶翁的棒喝言犹在耳。学得像不容易,学得不要那么像则更难,当代印人置身彀内,趋避两难。

促成作品的深度和高度,元素很多,纯净度作为一个指标,与风格无关,与审美有关,或者说,叫做“气息”。脱离印坛的大风气,固然不现实,时不时地保持一点距离,似乎能看清楚些。难免,王逸有时会迷惘,更多时候,她是坚韧的。也正如此,她的前行之景愈趋明朗。

石不能言,最是可人。孤灯淡茶,王逸的乐音在刀石间砉然奏响,起舞弄影……

碑帖简介: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原来的墨迹写在麻笺上,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赋》,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残损并亡佚了。今只传贾似道所刻石本,因刻石色如碧玉,世称“碧玉版十三行”。明代万历年间“碧玉版十三行”于西湖葛岭贾似道半闲堂旧址出土,清代曾入内府。清末圆明园遭兵燹,复流民间,现藏首都博物馆。

碑帖赏析: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圆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洛神陚》中可以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上不再带有波磔的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猜你喜欢

王逸洛神赋王献之
王献之依缸习字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王献之练字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品鉴
王献之卒年
王献之的文艺范儿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金龟记
醇厚隽永 洒落天成
——王逸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