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微课在医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实验研究

2019-05-22李琨石晓明贾立伟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学实验互联网+教育微课

李琨 石晓明 贾立伟

摘要:依据先前设计的“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医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型,本文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了“互聯网+教育”模式下微课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影响,通过数据验证了微课在医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可行的、有效的。

关键词:医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06-0137-02

1引言

“互联网+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而真正可供参考的教学实践研究却凤毛麟角。微课教学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仅“热”在教学比赛或公开课的课堂上[1],而与之相关的实践教学案例非常之少。特别是广大教师如何将“互联网+教育”模式融入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还没有一个较为具体的实现方案和效果验证分析。本文通过基于Moodle技术实现的SPOC平台开展微课在医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实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验证了“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微课应用于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学情分析

本研究首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微课的认知程度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我校17级药学1大班(实验班)和17级药学2大班(参照班)的新生。通过问卷调查、听课和访谈活动的开展,对医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情分析如下:

(1)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可知,有将近65%以上的学生表示对医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感兴趣,但不少于70%的学生在“你对计算机操作知识了解如何?”这个问题上选择了“知道一点儿”这个选项。说明大部分的医学生对医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度很高,但是对其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比较差。

(2)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可知,有超过80%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上,其中30%以上的学生其上网时长在5-8小时左右。但仅有5%左右的学生会常常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其余学生大多数利用上网时间看影视剧和打游戏。说明医学高专院校的学生日常上网的时间相对比较充裕,但学习主动性较差。

(3)虽然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比较薄弱,但他们往往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愿意尝试新鲜的事物。大多数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微课教学,但是几乎所有人都愿意接受将微课引入到教学中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也会越来越多,学习者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得知识。因此,现阶段将微课引入高校医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要求。

3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

根据已设计好的“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医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型[2],利用基于Moodle技术的SPOC平台来组织课程的线上教学活动。教师首先需要依据学习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划分,本文以《计算机与卫生信息技术》课程第4章第4.4.4小节“Word文档中表格格式化”的教学实施过程进行陈述。

3.1教学准备阶段

在教学实施的准备阶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制定并划分课程任务模块、制作内容详尽的教学资源(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课件等)。

(1)制定并划分课程任务

教师首先依据《计算机与卫生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明确每章的教学内容及知识和技能要求,然后对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任务并对其实现模块化。这一小节的知识能力目标是重点掌握Word文档中各种格式化表格的操作方法。因此根据课程目标以及对该小节内容的重、难点的分析,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调整行高和列宽、合并单元格、拆分单元格、绘制表格边框、绘制表格底纹、单元格的对齐方式、绘制斜线表头以及重复标题行这几个教学任务模块。

(2)制作教学资源(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课件等)

在SPOC平台上将每个教学任务模块设置为一个主题,并在该主题下设置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微课、调查问卷、作业等)。其中微课视频是教学资源的主体部分,按照教学任务模块的划分进行录制和制作微课视频,时长控制在5-10分钟左右。本文使用Corel Screen Cap软件录制微课视频,首先制作好教学课件,准备好演示用的教学素材,进行微课视频的录制,最后使用Camtasia Studio软件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后期处理,将其转换为便于在SPOC平台上播放的mp4格式文件。

3.2教学实施阶段

教学实施阶段包括发布学生的课堂学习资源(发布微课视频、教学课件、作业)、学习小组内或组间的交流讨论问题以及完成模块小测验等几个方面的学习任务。

本研究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单元,在教学实施阶段开始之前,首先对实验班进行分组,采用6人为一组,在兼顾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度的前提下,实施小组管理。在小组内选任本学科的学习骨干或积极分子为小组负责人,让他们小组的学习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3]。

教师将教学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课前预习阶段、课中学习阶段以及课后复习阶段。分别将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微课视频、教学课件、作业、模块小测验以及讨论问题等教学资源和活动发布到SPOC平台中,并设置任务进度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每个课程模块的每个学习阶段中,学生即可以自己观看微课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还可在如遇到问题时在组内、组间或者和教师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既兼顾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又增强学生合作学习意识,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团队精神。教师在此期间主要起引导、组织以及梳理和总结知识的作用。如果发现相关主题的问题比较集中,教师还可以通过SPOC平台对问题进行解答,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3.3教学评价阶段

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评价方式已不适合现阶段的高等教育现状,它常常会导致学生采用“平时不努力,期末来突击”的错误方式来进行学习。因此,为突出教学和学习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本研究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方法进行教学评价。其中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而期末考试成绩站总成绩的60%。

平时考核成绩包括线上学习活动的自主评价、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成绩。其中线上学习活动的自主评价及小组互评的成绩由各小组负责人保留,因其主观性较强并未计入总成绩当中。而教师评价成绩结合每个课程模块中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进度、问题讨论参与度、模块小测试成绩、作业成绩、团队合作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学期末对每位学生的每个课程模块的教师评价成绩进行统计,取其平均值作为该学生总成绩中的平时考核成绩登记入册。对于在学习上有创新、肯钻研、参与度高的学生可对其平时考核成绩给予加分鼓励。

为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本研究的期末考试形式采用上机考试。试卷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文档处理题组成,题库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制作。其中单选题内容涵盖计算机基础、Office办公软件、网络基础及医学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该部分占期末考试成绩的30%;多选题以医学信息技术为主,重点考查学生对医学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该部分占期末考试成绩的10%;操作题重点考查学生实际操作Office办公软件的能力,该部分占期末考试成绩的60%。

4教学实践效果评价

本文通过对学期末发放的调查问卷结果以及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了“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微课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并对“互联网+教育”下微课在医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和总结。

4.1学生微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评价

经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知,实验班中80%以上的学生认为很愿意自己使用微课进行学习,也接受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其中75%以上的学生认为使用微课进行学习不仅学习效果很好,而且还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该统计结果说明学生对引入微课教学的方法是普遍欢迎的。另外,在对“医学信息技术课程感兴趣程度”这项内容进行调查后发现,即使本门课已经学完,仍有60%以上的学生选择“感兴趣”。此项数据说明微课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最后根据“掌握医学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这项内容调查可知,8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基本熟练掌握了医学信息技术的各项操作技能,说明将微课应用到医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是有效的。此外,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和技能,还学会了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

当然,仅从调查报告和学生的自我感觉来说明其有效还不充分。下面,本文分析实验班和参照班这两个班的期末成绩来做进一步验证。

4.2 期末成绩对比分析

虽然本研究采用的是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方法完成教学评价。但因实验班和参照班采用的平时考核方式不同,若采用总成绩的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势必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故本研究仅对两个班的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方式相同)进行对比分析。

根据两个班的期末成绩对比(如图1所示)分析可知,实验班的优秀率和良好率均高出参照班8个百分点左右,且实验班的不及格率远低于参照班的不及格率。说明采用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将微课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确实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对各知识点得分率进行对比(如图2所示)分析可知,对“Office操作技能”这项考核内容的得分率超过了83%,高于参照班的75%的得分率,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将微课应用于教學之中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而两个班在“基础理论知识”和“医学信息技术知识”两项内容的考核中成绩差距不大,说明引入微课的教学方法在基础理论教学方面也能达到传统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5总结

本文依据“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医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型,开展有关“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微课在医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本文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和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了“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微课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影响,通过数据验证了微课在医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可行的、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李金玉.“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的教学变革[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29):225-226.

[2] 李琨, 石晓明, 贾立伟.“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医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型的设计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21).

[3] 李琨, 王旭, 石晓明. 基于任务驱动的分组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实训课教学中应用[J].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24(2):251-253.

【通联编辑:光文玲】

猜你喜欢

教学实验互联网+教育微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基于PLC的冲压成型自动化教学实验系统设计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利用Matlab GUI实现光学信息处理教学实验的动态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