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大类招生制度探究
2019-05-22王海龙何丽丽
王海龙 何丽丽
摘要:大类招生是近些年高校招生制度中的一个重大变化,它改变了高考志愿“一选订终身”的情况,实现大类招生的高校,学生进校后选专业,在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将要选择的专业具体都有什么内容后,在根据志愿进行选择。所以制定一个合理的招生分流制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大类招生;分流制度;高校招生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06-0085-02
The Search of University Recruiting in Large Class Enrolment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154007,China)
Abstract: Large class enrolment is a major change in the system of college enrolment in recent years, and it changed the situation of "one choice for life"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he university, which realize large class enrolment, there students choose the major after admission. The students fully understand the major which they will chose, then they chose the major by the will. So,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reasonable system which is used in recruiting.
key words: Large class enrolment; diversion system; college enrollment
当前本科高校招生中,很多院校均在探索实施大类招生制度,本科招生由传统的入校即分流,到入校后再分流,招生政策有了很大變化。学生的专业选择灵活性大大增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深入了解各个专业具体研究方向和自己的喜好,减少选择自己不喜爱的专业从而厌学的现象的发生。这种招生制度的变化,更能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及更能促进专业结构的平衡发展。
1 大类招生需求分析
1.1 社会需求
现有本科专业的设置是根据社会分工,在既有的专业设置基础上不断调整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科技、新领域的发展演变,本科专业的设置也会动态的变化调整。专业有新专业,人才需求也有新要求。在某些专业领域,需求毕业生不但对其所学专业系统掌握,而且需要其对所学专业的相关专业有一定的通识了解,这样也有利于日后对交叉专业的科学研究。通识教育在大类招生的课程设置上能给予足够的时间进行了解,并给予科学的、系统的专业指导,让学生充分了解,认知到相关的专业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1.2 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学生角色是大类招生中的主要个体,对于人的个体差异,在大学期间会凸显出来。个体的差异体现在能力差异、气质差异和性格差异。个体的差异性导致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理性的选择专业。合理的指导学生选择专业可以减少学生由于对专业所学内容不了解、误解而引起的选错、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的可能性。大类招生的通识教育阶段,给学生全面的指导,让学生对专业有正面的、科学的认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冷静地、理智地选择心仪专业。这更加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体现了个体的个性化发展。
2 大类的划分
大类招生中的“类”是相对于传统的专业划分而言的,将传统专业按照专业相关性、在就业领域内的相关程度,将原有专业整合,形成了“类”。大类招生是不同学校按照不同规则,将本校所开设专业进行组合,对选择同“类”的学生做相同的通识教育。经过不同长度的教育阶段,后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分流。所以“类”的划分,学校是根据已开设专业整合的,故不同学校相同名称的“类”所含专业也是不尽相同。“类”的划分一般不会跨学院设置,学院内部也根据专业特色而决定是否参与大类招生。大类招生在执行过程中,也会不断调整,随着专业分流进行的顺利程度、学生对大类的接受情况,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等,大类招生中“类”的设定也会不断调整。
以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为例,2012年第一次参加大类招生,“类”为电气信息类,包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和测控技术与仪器6个专业。这种划分方式2013年延续使用。由于学院所设6个专业内部不同专业相关程度差异,在按此大类划分方法招生执行两年后,将“类”调整,变成仪器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和生物医学工程类,另自动化专业不设“类”。在2017年招生计划中,信息电子技术学院的大类统称为工学类Ⅳ,具体的“类”有仪器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和自动化专业人按专业招生。
自2012年佳木斯大学开始本科大类招生改革后,由第一年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和信息电子技术学院3个学院参与试点,到2017年,招生计划中共有9个学院参与“大类招生”。由此可见,大类招生的制度是动态变化的,增减只要符合具体情况,有充分的依据,就是合理的。具体参与大类招生学院数变化如下图1所示:
3 分流制度的制定
大类招生制度中分流制度的设定是非常关键的,它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选择到喜欢的专业。分流制度的设定是与多方面因素相关的。首先是学生选择专业的志愿,其次各个高校会以成绩为主,综合德育测评等成绩。综合成绩高的学生会有优先选择权,有更高的几率选择到喜欢的专业。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矛盾需要调整。比如,存在热门专业报名人数多而招生人数有限制的矛盾,存在由制度而定的成绩的高低与学生选择专业意愿的体现是否相关的矛盾,存在按制度分流后学生不满意是否可以再次选择的矛盾等。综合上述情况,各高校均在探寻积极地应对办法。
在专业人数的限定上,能否根据就业情况,学科专业建设现状、学生报志愿摸底情况等动态调整专业人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选择到自己心仪的专业。在分流主要依据成绩的设定上,合理设定组成比例,让成绩充分体现出學生的兴趣,体现出学生专业特长,是否可以考虑在某些课程上设置加权值,比如可以将专业基础课权重增加,而某些公共课权值减少或不考虑,德育成绩控制好比例,毕竟这个成绩是用来选择专业而不是评定奖学金和评优的。
另外,在专业分流结束后,能否设定为期较短的适应期,允许一些学生再调整。为期较短的目的是为了不影响再分流后学习进程。如果有个别学生分流后发现实在无法适应,若各专业均不同程度地出现这种情况,能否再次调整。根据对国外高校分流制度的研究,有很多院校都允许学生进行二次分流,因为只有学生喜欢、热爱自己的专业,才会在专业领域内有所建树。这在国内高校并没有实现。
4 分流制度的保证
为了确保分流制度顺利执行,首先要确保在分流前的通识教育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引导,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个专业的区别,了解各专业的特点、研究方向,适应领域等,从而减少学生因不了解专业而错选的可能。其次,要合理设定通识教育课程结构,要体现出“类”的特征,要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相结合,让学生对专业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在分流过程中尽量保持积极态度,而不是消极应对,持“无所谓”的心态。同时在通识教育阶段引入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多方位接收信息。比如,让通识教育阶段的学生参加学术讲座,聆听专业领域内名师的讲授,给通识教育阶段的学生组织学习交流会,与分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交流。另外分流制度的设定应动态的调增,要深入调研,分析研究学生的需求。制度应尽量合理,体现出分流依据的侧重。制度的执行要有监督,要有学生满意度的反馈,依据反馈要及时动态调整。
综上所述,在适合分流的专业中设“类”,在“类”的招生前提下分流,实现学生入校后选专业,让学生更了解今后所从事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新形势下的高校招生教育中的趋势,不断探究什么样的大类招生制度是合理的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牛庆伟,张庆荣,等.对按类招生专业分流的研究与实践[J].石油教育,2008.
[2]王晓丽,田威.多阶段专业分流: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9.
[3]张晓明,王燕妮.深化实施按大类招生人才培养的在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
[4]郝玉柱.高等学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2.
[5]汪筱兰,沈耀良.浅谈大类招生培养中的专业分流[J].赤峰学院学报,2011.
[6]钟庆平.大类招生对学生专业培养影响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
[7]张晓芬.面向大类招生的“新生导学”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2.
[8]张世敏,蔡扬,等.大类招生背景下专业分流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
[9]王怡尧.试论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工作[J].赤峰学院学报,2011.
[10]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宄,2009.
【通联编辑: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