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太谷县孟氏家族文化浅探
2019-05-22程秀珍
摘要:孟氏家族在明清时期是太谷县城内四大家族之一,从元末到清光绪朝孟氏家族已经繁衍了二十一代,人丁兴旺,文风蔚然,焜耀谷邑。笔者试从孟氏家族的个人著述和藏书两方面浅析其家族文化在太谷文化史及藏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著述 藏書 孟氏家族 明清时期 太谷县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明清之际,太谷县是山西省的商业金融中心,有中国的“华尔街”之称,当时的太谷县商业经济繁荣发达,一派“行者不得顾,御者不得旋”[1]的繁荣景象,据孟氏家谱记载,太谷孟氏始祖孟仲明在元至正年间从固原迁到山西省太谷县,历经明清两朝的积累,依靠聪明的才智和圆润的经商手段,孟氏家族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迅速提高,成为一支“称雄中国商界五百年的商业劲旅”[2]。孟氏家族不仅建立起了富可敌国的经济王朝,而且通过科举在政治上也具有极高的影响力。明清时期孟氏家族在商界、政界、文学界活跃度极高,留下了难能可贵的史料,特别是孟氏家族的个人著述和藏书在太谷县文化史及藏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孟氏家族个人著述
孟氏家族各股枝繁叶茂,为了更好的体现孟氏家族的整体性和宗族性,依据太谷县图书馆收藏的清嘉庆四年的《孟氏阖族宗谱》(手抄本)和清光绪年间续修的《续修孟氏阖族宗谱》(手抄本),依次分列如下:
(一)孟氏头股第一支
孟京品,孟氏十三代孙,清乾隆六十年县志收有其七言律詩《酎泉春水》、《象水秋波》。
孟熙,孟氏第十四代孙,清乾隆六十年县志收有其七言律诗《鼓楼》。
孟潜,孟氏第十四代孙,字孔昭,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举人,充咸安宫教习,清乾隆中任湖南东安县知县,精于书法,工于诗歌。著有《负情草》、《登贤书》。
孟启桂,孟氏第十五代孙,廪生,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举人,盂县训导,清乾隆六十年县志收有其五言律诗《龙岗烟雨》。
孟启模,孟氏第十五代孙,廪生,清乾隆六十年县志收有其五言律诗《酎泉春水》。
孟生蕙,孟氏第十六代孙,字鹤亭,号兰舟,清乾隆癸未科(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进士,由进士翰林院编修历官湖广道监察御史通政司参议,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任云南副主考。著有《兰舟诗集》、《侍御事实录》。
孟生(上艹下阜),孟氏第十六代孙,孟生蕙之弟,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赐进士出身,顺天府西路刑钱府兼保定府同知,分别担任清苑县、盐山县、清河县知县,加二级记录四次。清乾隆六十年县志收有其七言律诗《奎星楼》。清嘉庆四年修族谱时写有《孟氏族谱跋》。
孟毓勋,孟氏第十七代孙,字云龙,号云樵,别号笑山,晚号石逸山人,孟生蕙之子。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拔贡,临县教谕,清嘉庆丙子科举人,道光癸巳科进士,实授江油县知县,著有《彝训堂文集》、《永慕轩诗草》。
(二)孟氏头股第二支
孟绰,孟氏第十三代孙,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副贡,由副贡任崞县教谕,著有《醒斋自怡草》。
孟攀云,孟氏第十四代孙,字占五,号青臣,孟绰之子,清雍正壬子科(公元1732年)举人,由举人任湖南桂阳州州同,著有《青臣且存稿》。
孟崇经,孟氏第十六代孙,字草亭,儒林郎吏部候选布政使司经历,著有《廿一诗草》二卷、《幽栖诗草》、《草亭诗钞杂说》、《草亭集》。清嘉庆四年修族谱时写有《孟氏族谱跋》。
孟崇纶,孟氏第十六代孙,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举人,景山教习候选教谕,(公元1800年),清嘉庆四年修族谱时写有《孟氏族谱跋》。
孟崇炎,孟氏第十六代孙,特授修职郎绛州稷山县教谕癸卯科副贡,清嘉庆四年修族谱时写有《孟氏族谱跋》。
孟崇峰,孟氏第十六代孙,邑庠增广生员,清嘉庆四年修族谱时写有《孟氏族谱跋》。
孟銮,孟氏第十六代孙,原任归德府雎宁通判,清嘉庆四年修族谱时写有《孟氏族谱跋》。
孟士奇,孟氏第十六代孙,清乾隆四十五年举人,清乾隆六十年县志收有其《校张公牛公陈公三忠事略》。
孟先修,孟氏第十七代孙,字景欧,号梅侣,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副贡,参与编纂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太谷县志》,县志收有其《卫孺人母女烈孝小传》。
孟先颖,孟氏第十七代孙,孟先修之弟,清道光壬辰科(公元1832年)进士,历任刑部福建主事、湖广司员外郎、四川司郎中,山东莱州府知府,著有《仪礼问津》、清道光乙未年恩遇堂刻本,现藏于太谷县图书馆。
孟先华,孟氏第十七代孙,庠生,清乾隆六十年县志收有其七言绝句《圣母池观鱼》二首。
孟先仁,孟氏第十七代孙,廪生,著有《藕村诗集》三卷。
(三)孟氏二股第一支
孟廷亮,孟氏第十五代孙,字力臣,自号枣园居士,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恩贡生,著有《枣园诗文集》、《诗古文辞》。
孟世元,孟氏二股(一)第十九代孙,增广生,清乾隆四年县志收有其七言律诗《阳邑废城怀古》。
孟世禄,孟氏二股(二))第二十代孙,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岁贡,任陵川县训导,清乾隆四年县志收有其五言律诗《酎泉精舍》。
(四)孟氏三股第一支
孟周衍,孟氏家族第十五代孙,字廉夫,一字素臣,雍正朝官至贵州平越府知府,精于书法,镌有《兰亭序》、《八柱评书》,太谷县图书馆收藏有其拓片的残本。
孟周儒,孟氏家族第十五代孙,贡生,候选员外郎,清乾隆四年县志收有七言律诗《游磨龛寺留题》、《望龙颜寺》
孟瀛,孟氏家族第十六代孙,孟周衍长子,由兵部车驾司郎中历官湖南宜昌府知府,著有《莱舟吟草》。
孟澔,孟氏家族第十六代孙,字玉符,孟周衍次子,由工部虞衡司郎中授湖南宝庆府知府,著有《玉符诗草》。
孟淦,孟氏家族第十六代孙,字靖澜,号虚舟,又号伯川,孟周衍三子,任长芦都转盐运司运同,升广西梧州府知府,著有《孟虚舟集》八卷、《帒经诗钞》二卷。
孟熊占,孟氏家族第十七代孙,孟瀛之子,监生,清乾隆六十年县志收有其七言律诗《吴塚斜阳》、《雪峰夕照》。
孟坦,孟氏家族第十八代孙,孟周儒曾孙,生员,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召试二等。著有《鸿志轩诗草》四卷。
综上而知,孟氏家族文人辈出,祖孙三四代都能保持文人风格,勤学不止,著书不倦,实在是难能可贵。虽然这些著作有可能大部分已经散佚或消亡,但是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太谷县文化事业进程中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二、孟氏家族藏书文化
孟氏家族科举鼎盛,人才辈出,由于历史久远和时代变迁等原因,孟氏家族到底有多少藏书,目前为止,没有确切的数字,可以肯定的是孟氏家族的藏书应该是很可观的。
(一)孟氏家族丰富藏书的理论依据
1.政府部门重视文化市场是家族藏书的大背景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百多年的时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政府部门重视文化市场的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大的文化工程,如康熙雍正朝编纂了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清乾隆时期编纂了《四库全书》,这样浩大的文化工程带动了文化市场的繁荣,也带动了图书事业迅猛发展,这为孟氏家族丰富的藏书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2.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家族藏书的物质基础
清康乾盛世时期在是孟氏家族商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孟氏家族传至第十九世孟兆麟时,仅太谷城内就拥有30余座钱庄、当铺、布庄、粮店等,年盈利有百万两之多”[3]。雄厚的资金是孟家藏书坚实的物质基础。
3.重视教育是家族藏书的最直接原因
孟氏家族在清康熙后科名炳盛,人才辈出。据现存的孟氏族谱看,曾有七人出任知府,二十多人出任布政司、州同、州判、同知、知县、教谕、训导等。科举成功后他们更加重视家族教育,恤孤贫,办私塾,助寒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子弟后輩的教育上,丰富的藏书就是他们重视和支持教育的最直接的体现。
(二)孟氏家族藏书的事实依据
1.县志及其他史料中的史实
《太谷县志》中收有《程母孟孺人传》、《陈母孟孺人传》两篇文章,文中介绍了两位孟氏小姐都喜读《孝经》、《论语》、《女训》等书,孟氏女儿能在家中读书也从侧面反映了孟氏家族中是有藏书的。
孟家修过很多的院落,其中县城无边寺西占地9.5亩的大院中(公元1930年卖与孔祥熙,现为孔祥熙宅院)分八个区域,其中一大区域就是书房院。孟家还在杨家庄村西修有孟家花园别墅(现山西省农业大学),在这座两万多平方米的花园别墅中也有书斋区。这明确表明孟氏家族中建有书斋和藏书室的,由此推断出孟氏家族的藏书是丰富的。
2.太谷县图书馆藏书中孟氏家族个人寄存的书籍
太谷县图书馆的藏书中有一部分属于个人寄存书,其中有孟石僧先生和孟佩廉先生寄存的藏书,从中可以领略一下孟氏家族的藏书情况。
孟石僧先生(1896—?),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曾任太谷第一中心学校校长,伪太谷国民党党部秘书,中正小学校长,山西省图书博物馆馆员。孟石僧先生共寄存有图书六种六十四册:
(1)《纲鉴会纂》三十九卷,三十五册,清乾隆五十六年书业德刻本。
(2)《十三经策案》二十二卷首一卷,十二册,清嘉庆三年福建万卷楼刻本。
(3)《廿二史策案》十二卷首一卷,八册,清道光十一年绿荫山房刻本。
(4)《性理论》四卷,四册,清咸丰二年刻本。
(5)《清史论编》不分卷,四册,民国六年广益书局石印本。
(6)《军国主义谭》一册。
孟佩廉先生寄存书目共116部,1814册,4655卷,由于册数多,无法一一列举,现择各部类珍贵善本简单介绍一下:
(1)经部5部,182册,459卷。其中有清乾隆十三年紫阳书院刻本《钦定仪礼义疏》四十八卷。
(2)史部38部,765册,2593卷。其中有明万历四十五年刻本《尚友录》二十二卷。
(3)子部17部,295册,429卷。其中有清顺治十五年刻本《本草纲目五十二卷附图考三卷脉诀考一卷奇经考一卷》,四十册、《明朝纪事本末八十卷》,二十四册;清康熙年间内府刻本《御定律吕正义》五卷和《御制数理精蕴》五十二卷。
(4)集部45部,353册,653卷。其中有明景泰年间刻本《清波杂志》三卷;清康熙二十一年刻本《渔洋山人续集》十六卷;康熙三十七年刻本《诸葛丞相集》四卷;清康熙四十年刻本《三鱼堂文集》十二卷。
(5)丛书类6部,185册,434卷。其中有清康熙六十年刻本《分类字锦》六十四卷;清嘉庆十一年刻本《唐代丛书》十二集。
(6)新学类5部,34册,87卷。
孟佩廉先生的善本书还有清朝各代的初刻初印本和一些名家藏本。如清道光三十六年刻本《皇朝藩部要略十八卷》,卷一钤有朱文方印“松龛徐氏之钤”,为清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继畬收藏之书。
从上面两位先生寄存的藏书不能看出孟氏家族藏书之精之善之多。
(三)孟氏藏书的特征
1.藏用并用的原则。
首先,孟氏家族藏书重视实用性,是出于对家族利益和后辈子孙的发展的考虑,收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其次孟氏家族的经济达到了鼎盛时期之后,有经济做基础,在选择书的方面也能精挑细选,书籍不仅仅是科举进身的敲门砖和精神财富,更是物质财富的直接体现,而善本不仅在内容上精准而且字墨精良,装潢考究,这本身也是对孟氏子弟的软教育。
2.时代发展的原则
从上述两位先生寄存书目中可以看出,孟氏藏书中新学类的内容,这说明孟氏藏书紧随时代的步伐。特别是在民国三年(公元1914)成立的孟氏初级小学校,让孟氏子弟接受新式教育,藏书跟上形势的发展,也是一个家族能长久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孟氏家族的产业也需紧跟时代的脚步,因而新学类书是打开并窥视世界的很好的途径。
三、结语
孟氏家族是晋商中的一支劲旅,教育思想是贾儒相通相济,重视职业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子弟基础文化的培養。在四五百年的时间里,孟氏家族企业能屹立不倒,和孟氏子弟读书走仕途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孟氏子弟不仅仅追求物质的丰盈,同时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丰富了自身的藏书,也为太谷县文化事业的兴盛做出了贡献。
个人著述是一个人生平志向、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的反映,更是其学术、学识的直接体现,同时也印上了时代变迁、教育变迁、家族变迁的印记,体现其思想性和资料性的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强烈的时代特色,对研究其家族文化乃至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家族中的大部分文献已经散佚消亡,家族文献作为小众文化,它的消亡是不可逆的,抢救地方文献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基层图书馆的立足之本,因而应该把抢救地方文献提到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日程上,为后世子孙留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郭晋.管粤秀.太谷县志[O].清乾隆六十年刻本.
[2]李刚,李薇.明清陕晋徽三大商帮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山西省政协《晋商史料全览》编辑委员会,晋中市政协《晋商史料全览·晋中卷》编辑委员会[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程秀珍,大学本科,副研究馆员,作者单位:太谷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