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性访谈在门诊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2019-05-22游越西罗艳霞陈金萍
游越西 罗艳霞 陈金萍 刘 姬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南宁市 530021,电子邮箱:52095711@qq.com)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病程漫长。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且以2型糖尿病为主,占糖尿病患者90.0%以上[2]。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引起各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有效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控制血糖,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其自我效能密切相关,自我效能高者更能促进个体行为方式的改变[3]。动机性访谈是一种融入一定心理学知识,如归因理论、认知理论、自我效能等的指导性访谈方式,被应用于指导患者探索并解决其内心矛盾,调动其自身内在的积极性,激发其自我行为改变的动机,从而促进行为方式的改变[4]。目前在慢性病管理中常联合应用动机性访谈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具有良好的效果[5-6]。本研究探讨动机性访谈在门诊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诊断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7],均为首次诊断;(2)能够进行沟通交流者;(3)研究期间,患者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和用法用量不变;(4)年龄≥18岁;(5)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糖尿病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严重糖尿病肾病等;(2)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3)合并精神病、认知功能障碍或不能配合研究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8例。观察组患者男32例,女26例;年龄18~60(41.05±8.35)岁;文化程度:初中11例,大专或以上37例,高中10例;职业:工人8例,公务员13,农民5例,其他14例,退休1例,学生2例,职员15例。对照组患者男38例,女20例;年龄18~60(40.33±8.37)岁;文化程度:初中18例,大专或以上34例,高中6例;职业:工人13例,公务员12,农民4例,其他11例,退休2例,学生2例,职员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在门诊就诊时即给予常规糖尿病治疗以及健康教育。(1)发放糖尿病健康教育宣传册,开设糖尿病教育课堂,由糖尿病教育护士或糖尿病专科护士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包括:①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急慢性并发症等;② 糖尿病的治疗(包括口服药以及胰岛素治疗)以及预后;③ 糖尿病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④ 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等技能操作技巧。课时1 h,课后患者可进行集体讨论,设置问答环节,由专家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2)设置技巧学习培训课,内容包括自我血糖监测具体方法、自我胰岛素注射的方法等。课时30 min。(3)建立医患微信群,成员包括本科室专科医生、教育护士及患者,定时在群内以图片或者视频等方式推送糖尿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相关资讯。所有患者都能在微信上或通过电话向医护人员咨询相关知识,医生和教育护士及时答疑并进行指导。(4)患者在门诊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后,嘱患者定期回门诊复诊,同时每个月对患者随访2次,随访内容包括饮食、运动、服药、胰岛素注射、心理变化等,了解患者遇到的困难,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共随访3个月。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动机性访谈干预。由2名经过动机性访谈理论培训的糖尿病教育护士担任访谈员。首先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生活行为方式等,根据患者的具体问题,评估其能达到行为改变的目标,制定可行性个体化干预措施,协助患者共同实施,根据实施效果制定下一步的干预计划。在患者诊断为糖尿病后的1个月内共进行4次访谈,每次35 min左右。(1)第1次访谈:患者在门诊诊断为糖尿病后当天进行,动机性访谈专职护士与患者建立融洽、信任的关系,通过营造安静、和谐的访谈环境,了解患者的生活行为状况、疾病诊断后的心理变化、家庭状况等基本资料,通过适当运用一些表达移情原则,如对患者说“我非常理解您的感受”等,向患者表示理解、同情以及关注,争取获得患者的信任,从而建立一种坚固、平等、良好的合作关系。(2)第2次访谈:在首次访谈1周后进行,通过询问患者“您对糖尿病有什么认识”等方式了解患者掌握糖尿病知识的概况,耐心为患者讲解糖尿病的病因、治疗以及预后,让患者了解糖尿病对自身健康的影响,强调控制血糖的益处,向其介绍血糖控制较好的成功实例,帮助患者调动改善自身行为的内在动机;通过开放性提问,如“您对糖尿病自我管理方面有哪些困难”,使患者知晓血糖控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双方共同商定可行性强的干预计划,包括饮食、运动、药物、胰岛素治疗等,鼓励患者坚持执行。(3)第3次访谈:在第2次访谈2周后进行,了解患者的计划执行情况,改变自身行为的程度如何,如饮食营养、运动锻炼、药物使用等。与患者讨论行为改变对血糖控制的益处,对患者在行为改变过程中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表示肯定,巩固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聆听患者的问题,避免和患者发生正面冲突,理解患者的想法,对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及时安抚,提供行为改变的个体化建议,并与患者商议重新修订干预方案,强化患者行为改变的心理动机。(4)第4次访谈:在第3次访谈1周后进行,继续按第3次访谈计划进行访谈,共同讨论患者行为改变后的健康情况,鼓励患者将血糖控制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其他患者,让其在分享中体会到快乐。患者接受4次访谈后,嘱患者定期回门诊复诊,同时每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2次,随访内容包括饮食、运动、服药、胰岛素注射、心理变化等,了解患者遇到的困难,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共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血糖指标:干预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早餐后2 h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B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水平。
1.3.2 自我效能:干预前、干预结束后3个月,采用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Diabetes Management Self-efficacy Scale,DMSES)评估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DMSES包括饮食、运动、复诊3个方面,共20个条目,采用0~10分共11个等级进行评分,总分为0~2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效能越好[8]。
1.3.3 随访依从性:患者按时回院复诊随访,为随访依从性良好,记为“依从”,否则记为“不依从”,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后的随访依从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2hPBG及HbA1c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2hPBG及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2hPBG及HbA1c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2hPBG及HbA1c水平比较(x±s)
组别nHbA1c(%)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观察组588.15±0.805.99±0.44-17.934<0.001对照组588.19±0.766.76±0.38-12.885<0.001 t值0.32110.060P值0.749<0.001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饮食、运动、复诊检查评分以及DMSE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DMSES评分比较(x±s,分)
组别n复诊检查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DMSES总分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观察组5812.56±3.8239.36±3.6838.754<0.00147.97±6.25133.39±6.64∗71.948<0.001对照组5812.75±4.5832.00±3.5625.512<0.00148.64±7.85110.86±7.02∗45.382<0.001 t值0.240-11.0320.519-17.907P值0.811<0.0010.605<0.001
2.3 两组患者随访依从性比较 研究期间,观察组患者的随访依从性为79.3%(46/58),高于对照组的60.3%(35/48)(χ2=4.092,P=0.043)。
3 讨 论
2013年全国慢性病调查结果显示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0.4%,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达20%以上[9]。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通过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合理锻炼、规律应用降糖药物及改善生活方式等均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减缓其发展进程。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改善糖代谢水平,延缓病情进展[9]。在传统健康教育中,糖尿病患者大多数是被动接受干预,其日常生活行为改变不理想[10]。有研究发现,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机性访谈干预,可激发患者改变其行为的内在动机,通过与患者一起制定和执行个体化计划,可以加强其自我疾病管理能力,对患者践行和维持健康的生活行为具有良好的效果[11]。张茵等[12-13]研究表明,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结合动机性访谈,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2hPBG及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提示在常规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动机性访谈,可以更好地控制患者血糖水平。
自我效能是个体改变自己行为的信心,糖尿病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加强自我管理,建立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而动机性访谈干预策略可让患者认识糖尿病的危险以及控制血糖带来的益处,增强患者追求健康的意识,提高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增强自我效能,促使糖尿病患者践行良好的生活行为[14]。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饮食、运动、复诊检查评分及DMSES总分均高于对照组,与李丽芬等[13]研究报道结果相似。提示动机性访谈能明显提升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感。
综上所述,在常规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动机性访谈,可以提高患者自我效能,促使其行为改变,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值得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