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2019-05-22黄晶莹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四川省竞争力文化产业

程 浩 黄晶莹

近年来,随着“十三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文化建设投入的加大,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国际文化竞争力也有显著提升。但是,我国文化实力和竞争力与不断提升的经济、政治地位相比存在还较大差距①陈俊、华素云:《中国文化实力与竞争力报告(2015)》,载《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面对新形势,围绕十九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努力减小差距,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而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国文化实力的重要反映,也是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自2012年起,四川省先后发布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四川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文件,逐步形成了立体化、全方位、多视角、多层级的文化产业政策支撑系统,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着力推动四川省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转变。截至2016年底,四川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1323.8亿元,居全国第八位,占GDP比重为4.02%②四川省人民政府,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465/10574/2018/9/17/10459155.shtml.,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现阶段,四川省正在加快构筑“一核四带”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和“5+2”产业布局,其中“一核”是指以成都文化产业为核心发展区,“四带”是指以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路线为基础的红色文化产业带,以三国文化和巴蜀文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带,以“藏羌彝文化走廊”为核心的民族文化产业带,以汶川特大地震遗址为依托的重建文化产业带,同时,继续做大做强发行出版、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电影影视和印刷复制五个传统文化产业,重点培育创意设计和动漫游戏两个新兴文化产业,逐步优化四川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布局。因此,基于四川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本文将重点探讨四川省文化产业现阶段的优势和不足,并建议如何提升四川省文化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这对于进一步发展四川省文化产业和提升国家文化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及研究综述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产业竞争力是某国的某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盈利等方面相对于别国所具有的综合竞争能力①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65~69页。。林熠以波特的产业竞争力概念为基础,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借鉴其定义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国或一地区文化企业的产品及其服务在国际上开拓市场、占有市场并以此来获取利润的能力,同时也是文化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②林熠:《论中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天津行政学报》2004年第3期,第68页。。

通过不同专家学者的探讨,有关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从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来看,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钻石模型”已被广泛运用于国家以及各行业的竞争力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系统性,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政府、机会六个方面③林熠:《论中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天津行政学报》2004年第3期,第68页。。国际竞争力评价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提出多指标的竞争力评价模型④IMD: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1997.⑤WEF: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1997.,将产业竞争力概括为潜在竞争力和现实竞争力两个方面,前者反映产业内部的经营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者反映产业经营者驾驭外部环境和占据市场的能力,这种体系虽然能够对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全面反映,但未能将指标加以区分,体现不出指标的层次和体系。美国经济学家Richard Florida在《创意阶层的兴起》一书中提出了“创意指数”这一概念,用以衡量国家或地区的创意产业发展状况,其3T理论⑥Richard Florida: The Flight of the Creative Class: the New Global Competition for Talent,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2005: 24.——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宽松愉悦的环境(Tolerance),能够从侧面反映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性和竞争力。但这一体系的缺陷在于:过于强调人力和创造性资本的作用,忽视了社会资本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其样本以欧美发达国家为基础,难以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产业发展进程加快,有关专家学者对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如祁述裕对钻石模型加以修改后提出以企业战略为核心,加上生产要素、消费需求、政府调控、产业集聚组成的五要素钻石模型⑦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版,第14~22页。,改进后的模型更具有本土化的应用价值,但缺乏对产业内部关联因素的考量;花建对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微观、中观、宏观的层次划分,提出包含四大核心能力和七个竞争力指标板块的层次模型①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9~16页。,但模型侧重于对文化产业的实力、效益、资源、能力、结构等产业内部要素的分析,而对产业外部环境缺乏关注;王颖提出以“3×3”二维结构模型为代表的过程模型②王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136~142页。,该模型深入地刻画了文化产业竞争力发展的内部机制和结果,但没有提出具体的评价指标;李雪茹借鉴企业竞争模型VRIO提出的指标体系,包括价值要素、稀缺性要素、不可模仿要素、组织要素四个一级指标③李雪茹:《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基于VRIO模型的修正》,《人文地理》2009年第5期,第76~80页。,但该体系只考虑了文化产业发展内部因素的影响,忽略了外部因素。

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来看,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组合评价法、熵值法等。赵彦云等运用正态标准化法对全国省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进行了测评④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76页。;王岚、赵国杰运用ANP网络分析法⑤王岚、赵国杰:《基于ANP的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7期,第129~132页。和姜彤彤、吴修国运用AHP层次分析法⑥姜彤彤、吴修国:《基于AHP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借鉴钻石模型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管理论坛》2011年第6期,第126~134页。确定了指标的权重,为衡量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基础;顾江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省际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横向分析和评价⑦顾江、高莉莉:《我国省际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基于31省市数据的实证分析》,《福建论坛》2012年第8期,第5~11页。;常静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湖北省经济增长与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研究⑧常静:《湖北省经济增长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经济视角(上旬刊)》2015年第5期,第1~4页。⑨周晓婷:《东北三省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研究》,辽宁大学2016年,第37~38页。;周晓婷运用熵值法评估了东北三省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⑨。在这些评价方法中,组合评价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在分析时客观性和精确度都较强,但由于计算步骤繁琐,难以运用于实际;层次分析法的过程相对简单,但存在主观性过强、难以解决多重共线问题的缺陷,评价结果往往与实际偏差较大。相比之下,因子分析能够用较少的主因子来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简化了计算步骤,并用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避免了由专家组确定权重所带来的主观干扰,同时,聚类分析能够更为准确地对结果进行分类,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和比较。

本文基于上述学者的经验和实际研究的需要,以融入文化因素后的“钻石模型”为基础构建评价体系,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Q型层次聚类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四川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

二、省际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与研究方法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

文化的可比性关键在于把握比较的客观标准,同理,省际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比较也应建立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本文以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为基础,结合文化产业的特点,将文化因素融入该模型,并根据可操作性、系统性、可比性、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省际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见表1)。

表1 省际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二)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可分为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二者都是通过寻找主因子来表示原有变量的主要信息,从而达到降维的目的①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242~279页。。本文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其主要思想是:在没有先验信息的前提下,依据原始变量的因子载荷,推断数据的因子结构,从而提取主因子并进行分析。该数学模型表示如下,假设原有n个可观测的随机变量,记为X1,X2,…,Xn,且这些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因此,可从中提取主因子F1,F2,…,Fm(m≤n),则变量可用矩阵表示为:X=AF+ε。

其中,F为主因子,相互独立;A为因子载荷矩阵,系数 aij(i=1,2,3,…,n;j=1,2,3,…,m)为初始因子载荷,表示Xi对Fj的依赖程度,aij的绝对值越大,依赖程度也就越大;ε为特殊因子,代表主因子无法解释的部分。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一种进行组合分类的多元统计方法,其中层次聚类是指聚类过程按照一定层次进行。本文采用Q型层次聚类进行分类,使相似度高的样本聚合成一类,相似度低的样本分离开来,最后将不同层次的分类组合汇总成为树状图,以反映聚类的过程和样本间的亲疏关系。

三、实证分析过程及结果

(一)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

本文以2017年的统计数据为基准,结合最新年份相同口径的统计指标,选取了《中国统计年鉴(2017)》《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17)》《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17)》《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7)》《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17)》中与文化产业竞争力有关的指标,以及文化产业政策库等相关网站的数据,由于数据存在极少部分的缺失值,采用均值替代法进行处理,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由于可观测的原始变量较多,而不同变量的统计单位存在差异,因此要对原始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z-score标准化法,归一化后的数据呈正态分布,各变量的平均值为0,标准差为1,从而使标准化后的变量在量纲上保持一致。

(二)分析过程

本文分析步骤如下:

第一,进行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结果显示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观测值为1385.938,对应的概率接近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原始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KMO值为0.685,大于0.6以上,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第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因子(见表2),根据特征值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从中提取前4个成分作为主因子,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6.9%,表明这4个主因子可以代表原有25个变量的主要信息。

表2 解释的总方差

第三,运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正交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

第四,根据各因子的载荷情况,对各主因子进行命名解释,F1称为经济实力和创新因子、F2称为关联产业和文化因子、F3称为政府扶持和需求因子、F4称为旅游产业及效益因子。

第五,采用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系数,因子得分函数可表示为:

第六,由旋转平方和载入的值可得出各主因子的权重,并得到综合评价模型:

其中,F1~F4代表4个主因子的得分,F表示该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F值越高,则表明该省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越强。

第七,通过综合评价模型得出主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汇总结果及排名见表4。

表4 各省(市、区)综合得分及排序

第八,根据因子得分结果,对全国31个省(市、区)进行Q型层次聚类分析,其中,样本点间距离采用平方欧式距离,类别间距离采用组间平均连锁距离,输出结果见图1。

图1 层次Q型聚类分析树状图

根据图1虚线与树状图的交点个数,可将全国31个省(市、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划分为三类集群,即三个梯度:第一梯度包括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山东6个省(市、区),位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第二梯度的省(市、区)大部分位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包括四川、福建、安徽、河北、湖北、湖南、河南;其余省(市、区)为第三梯度,主要位于西部内陆地区,竞争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分析结果

根据表6和聚类分析结果可知四川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优势和不足,其综合得分为0.423,居全国第七位,位于竞争力水平的第二梯度前列,这表明,与全国大部分地区相比,四川省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排名较为靠前,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同时,四川省位居西部地区的第一位,可见四川省文化产业在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

1.发展优势

在各主因子中,四川省F2关联产业和文化因子位于全国第一,优势明显。关联因子载荷表明与四川省文化产业相关联的产业发展状况较好,具有明显的产业基础优势,进一步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发挥了产业集群效应。

从金融业来看,四川省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氛围持续向好。2017年四川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34.70亿元,排名第14,处于中等水平。目前,四川省通过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和投融资交流平台等方式,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融合,如2015年12月30日成立的四川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为富有市场潜力的未上市文化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融资平台,基本覆盖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等各类文化企业;同时,银行通过信贷的方式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如成都银行2017年向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贷款17.2亿元,同比增长1.16%①成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年度报告》,第97页。。全省逐步形成了由政府出资引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新型投融资运行模式。

从教育业来看,教育业作为文化产业系统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近年来,四川省秉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支持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随着对教育业投入的增加,实力不断增强。2017年,四川省共有109所普通高校,排名全国第十,位于中上游水平;全省毕业生数达36.2万人,排名第六,位居前列。这为四川省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从非营利性文化机构来看,2017年四川省拥有5932家主要文化机构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7)》,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版,第20页。,居全国第一,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文化事业的发展壮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文学艺术、人文社科等原创作品不断涌现,推动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

从旅游业来看,由排名第六的F4旅游产业及效益因子可见,2017年四川省入境过夜游客数量308.79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581.68万美元,均排名第七,位于全国上游水平。旅游业发展的持续向好,促进了“以文促旅、文旅结合”的融合发展。文化产业与其关联产业存在较强的共生性和融合性,一系列关联产业的发展,为四川省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

此外,从F2的文化因子载荷可以看出,四川省拥有相对丰富的文化资源,逐步形成了包含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的文化资源体系。目前,全省共有世界自然遗产3处(黄龙、九寨沟、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遗产1处(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处(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0处,4A级以上旅游景区142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9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蜀绣、彝族火把节、藏族唐卡等),这为四川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2.发展弱势

从实证结果来看,四川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存在明显的弱势,制约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核心竞争力较为薄弱,相对于第一梯度的省(市、区)来看,四川省F1经济实力和创新因子(18)、F3政府扶持和需求因子(8)排名靠后,而这两个因子是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两者权重之和达60%。四川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消费相对落后。四川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发展水平不相协调、与文化资源大省不相匹配等挑战,2017年四川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1323.8亿元,排名第八,占GDP比重为4.02%,而北京、上海分别占8.20%、6.61%,表明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第一梯度省(市、区)较为落后,产业结构仍需优化;2017年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625.90元,排名第17,占人均消费支出的4.22%,北京、上海分别占6.64%、7.04%,表明四川省文化消费相对落后,文化消费习惯和观念还有待培育。

二是文化政策支撑力度和财政投入力度需进一步提升。四川省有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政策共35项,而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文化政策高达60项以上,表明第一梯度省(市、区)的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政策的完善程度更高,而四川省文化产业政策还有待完善。2017年四川省文化文物部门的财政补贴达56.7亿元,排名第五,但相较于广东(85.8亿元)、浙江(82.3亿元)两省来说,存在明显差距。此外,四川省共有13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产业示范基地,但其中6家集中于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自贡、广元、九寨沟县、广汉、乐山、西昌、遂宁各1家,呈现出成都市单极独大、其他市州相差甚远的不平衡状态。

三是缺乏高层次的文化创意和管理人才。从人才规模来看,2017年,四川省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共11.5万人,排名第七,占就业人口的比重为1.46%,而北京占4.32%;从行业分布来看,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较大,约53%,而文化艺术业(18%),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17%)以及新闻和出版业(12%)的比重较小;从学历职称结构来看,文化部门中,中高级职称的管理人才占41%,排名第19,相对落后。四川省受经济、区位、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高层次文化人才的吸引力相对不足,成为四川省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瓶颈。

四是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仍需提升。2017年,四川省共有1543家文化企业,其营业利润共计165.7亿元,均位于第12名;文化企业总资产约为3159亿元,位于第八,可见四川省文化企业的数量和产业规模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从文化企业的地区分布来看,位于成都市的企业数量约占总数的59.8%①数据来源:https://www.atobo.com.cn/Companys/,分布较为集中,其他地区的文化企业相对较少,分布零散,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导致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相对落后于第一梯度的省(市、区);在2018年全国第十届文化企业三十强中,仅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一家入围,四川省还缺少极具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大型文化企业或集团,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仍有待提升。

五是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还相对较弱。在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人才方面,四川省2017年拥有7320人,而江苏和广东两省分别有25564人和27493人,相差甚远,仍需进一步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在R&D资金方面,2017年四川省投入30.7亿元,比2016年增长7%,增幅较大,但与资金投入排名第一的江苏省(86亿元)相比,仍存在50多亿元的差距。在R&D项目和专利数上,四川省2017年产出2378项,排名第七,仍然需要向其他地区学习先进技术,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积极进行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的创新,加强培育创新能力。

四、提升四川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基于排名靠后的F1经济实力和创新因子(18)、F3政府扶持和需求因子(8)上的载荷变量,我们可明确四川省文化产业目前发展的弱势所在。为进一步提升四川省文化产业的竞争实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培育文化消费习惯,拉动市场整体需求

一方面,需要政府和文化机构积极引导,通过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文化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鼓励引导群众形成参与文化、体验文化、消费文化的需求意识;鼓励建设以成都为中心,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的文化交易市场体系,完善文化产品的物流配送服务,以拉动市场整体需求;建立健全文化文物部门的财政补贴制度和文化消费补贴制度,也是扩大文化消费的有效途径之一。另一方面,文化市场主体应该扩大文化服务范围,提升文化消费的内涵和档次,积极开拓新的文化消费领域,如游戏动漫、有声读物等新兴业态,以刺激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还可依托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市场,如绵竹年画市场、自贡彩灯市场等。总之,运用多种渠道引导居民参与文化消费,是拉动文化市场需求的关键之举。

(二)提高财政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文化政策

四川省应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引导和扶持,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结合省情实际,进一步完善有关文化发展的战略和规划,从宏观上把握文化产业的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间的协调平衡发展;完善细分领域的相关文化政策和法规,扶持引导新兴文化产业的成长壮大,维护好文化市场的竞争秩序,以保护中小文化企业的合法利益。二是要积极制定财政政策和各项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例如对于公益性影视、广播等文化企业和国家重点扶持的文化行业,给予财政补贴和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三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引导其投资方向,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投资,充分保证文化项目招标的透明性和公平性。

(三)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产业属于智力密集型产业,而复合型人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面对四川省文化产业高端人才资源匮乏的现状,一方面,需要政府和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可依托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加快建设文化产业相关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依托四川传媒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等院校,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以扩大人才规模,提高占就业人口的比重,实现人才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文化企业也应逐步形成“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为支撑”的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产学研合作制度的实施,培养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以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的优秀文化人才和团队,完善用人制度、奖惩制度和考核监督制度,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凝聚力。

(四)增强文化企业实力,形成多元竞争格局

文化企业是文化市场的重要微观主体,文化产业竞争本质上是文化企业的竞争,其资产、数量以及利润的多少,是衡量区域经济实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应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激发创造活力,实现企业的规模化经营,重点培育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或集团,发挥其在市场中的主导作用;要加大对中小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文化市场环境,形成多元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要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的带动效应,企业应在园区内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合作格局,努力打造一条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文化产业链,最终通过增强文化企业的实力来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五)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动力。要想提升文化科技创新水平,就要对文化产业的内容形式、传播手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内容形式上要重视科技推动文化新业态成长的作用,重点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数字文化产业,加快文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培育一批内容丰富、原创性强、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品,打造好成德绵科技创新企业聚集区;体制机制方面要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努力搭建文化科技融资服务平台,加大对文化产业R&D资金投入,为文化创新项目的研发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同时还要按照“一院一策”原则推进科研院所的深入改革;文化传播方面要完善互联网软硬件设施,利用好移动客户端进行线上文化传播,还可开展文化创新设计活动大赛等线下活动,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活力。

猜你喜欢

四川省竞争力文化产业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中共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委名单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