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积极人际关系心理课的设计

2019-05-21彭晶黄喜珊王金焕陈绍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团体辅导中学生

彭晶 黄喜珊 王金焕 陈绍坚

[摘要]积极人际关系的建构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分析积极人际关系培养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积极人际关系课程设计策略:以团体辅导为主,以认知干预为辅,结合艺术治疗、心理剧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亲密感的获得与传承,习得同情心以及爱的能力。

[关键词]积极人际关系;中学生;心理课程设计;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6-0024-04

社会心理学家Schutz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都有人际需求,中学生也不例外。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处于生理与心理迅速发展阶段的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这个阶段的青少年除了关注自身身体变化外,对人际互动的需求提高,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同时也深受其影响。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主要表现为心理距离的远近、个体对他人的心理倾向和相应的行为表现。积极人际关系强调了亲密感的获得与传承,有同情心和对人的爱,以及爱的能力。

一、积极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积极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积极人际关系是儿童青少年发展、提升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和资源。同伴关系能够满足儿童青少年社交的需要、完善其社会支持系统并帮助其获得安全感,Hartup指出,没有与同伴平等交往的机会,儿童、青少年将不能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不能获得控制攻击行为所需要的能力,也不利于性别社会化和道德价值的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学校适应,拥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学生更容易被接纳与获得归属感,同时也有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而在身心健康方面,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缓解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的情绪,促进自我概念的发展,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以及自信、自尊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积极关系的影响因素中,人格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品质,是核心因素。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人格类积极力量分别是安乐性、敢为性、智慧性和兴奋性以及高抗逆力等。个体的社会认知以及社会支持系统所形成的过往经验对积极人际关系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积极的社会认知如积极的交往目标对友谊质量中具有积极意义的维度有正向预测的效果,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一般具有良好的家庭教养背景、良好的性格,有主见,有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制力,做事积极主动,同时,在面临困难时能得到来自父母、教师和同伴给予的更多的社会支持;而社会环境中的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观的呈现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周源提到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包括文化差异,文化差异直接决定了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交往方式的不同,若对文化背景缺乏了解,会造成双方的误解。杨玲等在对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类型学校中学生心理地位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中发现,西北民族地区藏汉混合学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比单一民族中学的学生强,相比单一民族学校,多民族混合学校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更广泛的交往空间,促进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与不同民族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对促进民族地区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及民族融合有着积极作用。

二、积极人际关系的培养原则

(一)注重体验

积极人际关系的培养要注重学生的情绪体验与感悟,达到心灵的沟通。积极心理治疗认为每个人都有爱和认识的基本能力,人际关系是一种现实能力,它归属于爱的能力,其获得和提升只有靠个体的体验和榜样作用。体验式学习理论提出者大卫·库伯认为,有效的学习应是“始于体验,进而发表看法,由此引发反思,既而形成理论,并最终把理论所得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基于此,我们要有目的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设计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与感悟中升华体验并运用于实践。

(二)借助团体动力

借助团体动力是培养积极人际关系的首选方式。伯恩提出了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人际交互促进人们建立自尊、成熟的人际关系。勒温提出的团体动力学认为,团体活动的方向受到内部力场(同伴依慕、合作、竞争、共生等关系)与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改变一个个体,最好从改变他所属的群体人手”。欧文·亚隆以团体为核心解决人际关系的冲突,他强调团体治疗的体验性和历程解释,其中体验性正与我们上述的“注重体验”原则相呼应,“团体成员生活在此时此地,他们对其他成员和团体本身会产生强烈的感受”。值得一提的是,解决人际关系冲突并不等于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但积极人际关系的培养必然建立在有效减少或处理人际冲突的基础上,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积极人际关系上也可以借用团体动力,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人际互动实践。

(三)培养积极情绪、积极归因

积极人际关系本身就包括了许多积极情绪,例如热情、亲密感、爱等,积极情绪有利于学生协调人际关系、心胸开阔,与同学增进友谊。因此,培养积极人际关系可以从培养积极情绪人手。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生情绪的产生和变化与他对自己和他人、对社会、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有关。培养积极人际关系还可以从培养学生的积极归因方式着手,理解他人的情绪与行为,控制自己的情绪。

(四)注重榜样的作用

榜样具有替代强化的作用,教师在培养学生积极人际关系时应注意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在积极人际关系培养上,良好的榜样既是学生积极的人际关系体验的来源,也是学生如何传承亲密关系和爱的模仿对象。

(五)训练社交技巧

培养积极人际关系还应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交技巧,拥有精确传递愛的技能,例如语言素养、倾听能力、共情能力等。学生不仅需要这些技巧理论,还需要充足的训练和实践。

(六)培养积极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积极的学生自尊、自信、积极、乐观,在人际关系中不会以自我为中心,也不会轻视自己。培养积极自我概念可以通过自我策划训练、积极的归因训练、实践活动、积极评价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

三、积极人际关系的课程设计策略

积极人际关系的课程设计是以积极人际关系的相关因素和培养原则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实践活动,亲密感的获得与传承是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同情心和对人的爱以及爱人的能力是主要方向,由此决定了课程的设计主要是体验式的、关注个体感受的。强调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团体动力和关注个体的体验的团体辅导是积极人际关系课程的主要方式,通过改变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进而调整学生对于关系的行为的讲授方式也可以作为团体辅导的有益补充。

(一)积极人际关系团体辅导设计

在团体辅导课中,学生可借由人际的积极体验获得亲密的福乐体验,在团体的高度包容中训练和发展自己关于爱的表达能力,最后将团体中获得的积极人际关系体验和模式迁移到现实情景中,达到培养积极人际关系的目的。

1.团体构建阶段的策略

积极人际关系团体构建阶段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宽松自在、感觉被接纳、感受人际温暖的团体,此阶段的任务是使成员获得亲密感。在招募阶段应考虑团体成员的异质性,使团体成员的组成与现实尽可能接近,招募的成员需要部分是情商与人际关系较佳的成员,以利于初期团体氛围的建设和榜样作用的发挥。超过12人的团体应分组,在分组上也应尽量照顾各小组的异质性,可在热身活动中选出小组组长。每个小组的成员人数以6~8个人为宜,以便小组所有成员有均等发言权和充足的发言时间。以班为单位的团体辅导应提前了解班里各成员的情况,充分权衡后再进行分组。

团体辅导在时间和空间安排上应尽可能考虑环境因素可能带来的干扰,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特异性环境氛围(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往往容易让团体成员更放松。考虑到团体工作阶段可能会需要更多的团体动力,团体构建阶段要做足功夫,让成员充分发挥能动性,生成小组名称、口号和队徽等特征性作品,同时所有成员承诺保守团体秘密,不透露其他成员的个人隐私和评论其他成员。

2.团体工作阶段的策略

积极人际关系团体工作阶段的目标:(1)让成员获得具有亲密特征的积极人际关系体验;(2)培养同理心,能够使用恰当的社交技巧,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让成员获得积极的关系体验与积极人际关系的福流状态是团体工作阶段第一部分的工作任务。因大多数成员可能出现不主动参与活动、刻意回避关系的被动行为,或可能存在过早过度自我暴露、造作等不合适行为,在活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一些艺术性治疗的方法如合作性较强的音乐治疗活动、艺术性创作活动、舞动治疗由于具有现实生活的特异性,较适合此阶段活动。艺术治疗的方式有利于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团体氛围,增加成员感知与沟通能力,减少语言干扰,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第二部分的工作任务是让成员将体验到积极人际关系的有效传承,继续体验爱和表达爱。这一部的工作需要继承上一阶段的特异化风格,可以采用团体心理剧的形式将同理心训练、语言表达训练和情绪觉察与表达训练融入其中。同理心的训练是让团体成员不仅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还要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深刻理解对方的处境,可运用的技术有照镜子技术和空椅子技术。前者可帮助成员在理解自己内心想法的同时提高成员对关系的内在自我认识与情绪觉察,后者可帮助成员设身处地理解对方的感受和处境。同理心训练同时也是一种象征性治疗的方式。心理剧的素材可以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影视作品节段,也可选择学生同年龄段的影视作品,选择的内容要具有情节性。例如,主角由于关系上的问题存在内在心理冲突,与成员的某些人际交往的模式相关,可以选择与开明、感恩与宽恕等有关的影视情节。介绍剧情,了解角色和情节发展的脉络后,可以突破情节,让各小组自由发挥,让情节朝着积极人际关系的方向发展。团体带领者在导演过程中将同理心训练、言语表达训练以及情绪自我觉察与表达训练导入其中,若主角在表达过程中出现困难,可让小组成员讨论协助主角有效完成角色的言语表达。表演后可以采访演员,询问表演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感受,也可以采访观众和帮助主角表演的人,增强成员的言语表达和自我觉察。

3.团体结束阶段的策略

团体结束阶段的主要目标:(1)将在虚拟情景中的积极人际关系感受和行为方式转化到接近现实的场景,与现实场景联结;(2)帮助成员做好总结并接受分离,让成员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在结束阶段的前期,要将情景心理剧的剧本替换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情景,由团体成员生成,采用螺旋心理剧的形式,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了解彼此内心的想法,调整各自的言语风格和说话方式,学会与他人积极互动,同时在表演过程中可适时对演员的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参与。团体结束階段,要让成员接受分别,可以采用互赠礼物等方式完成分离过程,将体验和感受带走,将问题和他人的隐私留在团体的舞台上。

(二)构建积极人际关系的策略

积极人际关系的认知调整策略主要包括关系中的自我觉察、培养对关系合适的归因风格和训练社交技巧。教师可对常见的人际关系冲突进行心理解析。例如,分析当事人双方所处的背景,分析当事人的内心想法和情绪反应,进而引导学生使用开明的方式处理人际问题,实现对关系的自我觉察。对一些影像材料的分析可用于归因风格训练,这种方式易于为受众接受。证实或证伪的提问方式可帮助学生厘清某些特定人际冲突情景中的当事人归因方式,进而思考自己的日常人际模式的归因。社交训练可以训练学生的倾听技巧和耐心,充分理解对方讲话的目的,如训练学生的同理能力,完整地转述对方的意图并介绍自己的想法或处境。一些合适的微视频往往也能对学生的人际关系模式起到扰动作用。

四、结语

积极人际关系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自我构建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从积极关系的体验人手,以团体辅导为主要方式,以认知干预为辅助手段,紧扣亲密关系的获得和传承这一要点开展相关活动。在团体活动中贯彻积极的理念,不仅要把握团体辅导的理论,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个体的生成性和团体的生成性资源,既要保持一定的团体框架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必要时候可以突破框架。在积极人际关系的培养的同时适当顾及积极自我和积极情绪的培养。

猜你喜欢

团体辅导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策略
团体辅导对改善工科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实证研究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的应用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