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士评选应秉持什么标准?

2019-05-21闫肖锋

中国新闻周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中国工程院李彦宏外籍

闫肖锋

最近,清华教授颜宁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两件事,引发有關院士评选标准的广泛争议。

清华大学“最年轻”博导颜宁科研成果显著,但她2017年曾落选中科院院士,如今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便引发人们对国内院士评选“论资排辈”的质疑。而李彦宏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则引发有关其学术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批评——“魏则西事件”早已让百度的医疗广告黑幕大白天下。

以上争议或质疑,不可回避这些根本性问题:我们的院士评选中是否过于论资排辈?院士评选应秉持什么标准?这些标准又如何与时俱进?

举例来说,中科院院士的标准和条件为: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过程为,经过院士推荐和归口初选部门推荐,并经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审议,各学部常务委员会组织院士对候选人进行评审和选举。

而实际上,推荐权在委员们手中,而裁定权在评审主席团。客观存在的论资排辈,在科学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显得不合时宜。颜宁曾说,作为女科学家她并未感受到性别歧视,反倒是年龄歧视一再将她挡在一些评选的门外。“他们总是说,你还小,等下次吧。有的人今年再不评上,到明年就超过项目规定的年龄限制了。”对此颜宁很无语。她说,国家针对青年科研人员专门设置了一些资助计划,本意是为了鼓励年轻人,但实际上,年龄限制反倒成了卡人的门槛。

此外,中国目前的科学家评选体系还有其他不足之处,比如对学科背景、教育背景等的所谓“学术偏好”。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就属于“三无教授”(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但这不妨碍她对科学事业乃至全人类的贡献。

在中国某些领域,确实存在着“利益圈”与“学阀”现象,一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关系,操纵学位与职称评聘。他们反对创新,或者“打着创新的旗号,压制创新人才”。譬如在地质学界,提出陨落地质学理论的张海亭先生一生备受冷落;否定板块运动的李德威教授,因提出“层流构造假说”深受孤立,英年早逝。

院士群体不仅代表一个国家学术与技术的最高水准,也代表着国家、社会的核心价值导向。对一名院士候选人,公众可以不介意他是来自高校、院所还是企业,但一定会介意他的职业操守、价值追求及社会声誉。一个正面的例子是:2017年,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当选了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盖茨研发的计算机微软操作系统改变了每个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乃至交往沟通方式,当选实至名归。

“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这样强调。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和他的研究成果是有国界的。院士评选若失去对其学术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考核,则失去了一个国家的国本和国格。这是中国的院士评选尤其应当警惕的。

猜你喜欢

中国工程院李彦宏外籍
上万外籍儿童没在日本就学
李彦宏的调侃
李彦宏被泼水
记录院士人生,展现院士风范,传承科学精神
李彦宏冒险之前先算一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