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路径浅析
2019-05-21张锴
张锴
摘要: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是一个国家的思想根基和精神支柱。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而当前由于国内国外各种负面因素的冲击和影响,给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在新形势下提高和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刻不容缓。
关键词:新常态 高职医学院 意识形态认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6-0144-02
一、高职医学院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重要性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是一个国家的思想根基和精神支柱。十九大报告中多处指出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第23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这样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如何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如何在大学生中不断巩固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生力量。做好新时代青年群体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必先以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为引领。如何对未来的建设者开展好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同样也是当前高职医学院校教育的主题。
二、高职院校医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现状
(一)网络意识形态主战场受到冲击
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随着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时代、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交流越来越便捷。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各种信息在网络虚拟空间畅通无阻,95后、00后作为网络空间的“原住民”,除了基本生活外,绝大多数时间都遨游在网络空间。在不需要面对面传递信息的网络空间中,“原住民”大多对网络信息不加甄别、不加区分、不加筛选地全盘接收,甚至迅速推而广之。
(二)学习榜样泛众化、庸俗化。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年学生学习的榜样大多是像雷锋这样的人物,而今我们的许多高校学生喜欢的是“小鲜肉”“小仙女”这种娱乐明星、网红主播,各种非主流、非常态的人和事都能吸引大学生的猎奇心理,甚至出现了全民皆八卦的追星、猎奇狂潮。这一非正常现象是现在许多高职高专学生的常态,得过且过、敷衍了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成了许多学生的处事标准。对自己、对未来没有规划设计,丧失理想、丧失信念,完全忘记了青年大学生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三)网络活动局限化、低俗化
少数自觉性、自律性不高的学生课上课下沉迷于网络,不少女生也加入到了游戏大军的行列,流连忘返于各类手游,甚至各种直播平台也留下了青年大学生的身影,此外,还有娱乐、购物、刷微博、刷朋友圈均成为大家的主业。网络虚拟世界来源于现实,又有别于现实,现实世界有道德、制度等各种约束,使得许多青年学生由于学业、情感、家庭、升学、就业、经济等压力集聚的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疏解,网络便成为大家逃避现实、发泄情绪的重要途径。
(四)接受负面信息主动化
在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文化思潮、文化现象。西方国家也一直以自由、民主、平等的口号来对社会主义进行攻击,甚至歪曲事实、故意丑化、恣意扩大、杜撰不实信息,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我们的国家管理、政府行为等进行攻击。而大学生因为年龄、心理成熟度等原因更加表现出对负面信息、对恶俗丑闻等的主动接受性。对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五)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被动弱化
高职院校因为办学定位的影响,往往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作为高职医学院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实用型、应用性人才,而非理论研究型人才。在课程开设方面,两年的在校时间中除了两学期约120课时的“两课”教学外,均是专业课程学习,很容易出现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思想的教学现状,从而出现意识形态教育的“软化”“弱化”现象。
三、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对策
(一)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课堂
在“两课”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為指导,通过集体备课、教学培训和业务研讨等方式,积极主动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已经发生变化的中国国情紧密结合,通过理论结合实际,把教材内容变成学生能听懂、易接受的“教言教语”。除了课堂讲授外,还要通过在学生中更为流行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宣传,充分发挥新媒体、自哦媒体的宣传作用。
(二)加强对人文社科教学课堂的监督
当前许多高校存在以“学术自由”为由要求去政治化的倾向,尤其是人文社科类课堂也出现了一些教师宣讲不当言论现象。中国的高校肩负着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崇高使命,意识形态教育的正确性是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首要要求,只有保证培养人才的正确方向,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实现。因此“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是加强对人文社科教学课堂的监督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充分发挥辅导员导师的引领作用
高校辅导员身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首先要充分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坚守意识形态领域重要阵地。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思想优势、资源优势、情感优势、方式优势。
(四)充分发挥思政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结合的联动作用
思政教师,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的实施者,具有先天的理论优势,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深厚的理解和掌握,对教学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优势。这样一支既有理论优势又有教学优势的队伍,可以与辅导员队伍联动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弥补辅导员队伍中的理论不足、数量不足。使带班与教学相结合、相得益彰,充分发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张磊.高职院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认同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4).
[3]吕敬,杨瑛.高校基层党组织主导下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