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拉鲁肽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NPDR的临床疗效
2019-05-21刘岩,苏杰,张潇
刘 岩,苏 杰,张 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眼部并发症,在疾病早期,尤其是轻中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缺乏明显症状,使得病情常被忽视致使疾病不断发展。目前在轻中度NPDR治疗上,仍缺乏理想方案,初期多是积极进行血糖控制,而后期采取视网膜光凝治疗也仅可延缓疾病恶化,无法真正意义上有效逆转视力损伤。胰高血糖素样肽类似物(GLP-1)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疗效及安全性已得到证实[1],但关于其对DR的治疗作用至今无确切结论。利拉鲁肽作为常用的GLP-1类似物,已成为糖尿病常用治疗药物之一。有研究显示[2],利拉鲁肽对DR防治有积极作用。羟苯磺酸钙也是临床治疗DR的常用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常可取得可喜疗效,但关于羟苯磺酸钙联合GLP-1类似物对DR的防治作用却报道尚少。故本研究探讨了利拉鲁肽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NPDR的临床效果,以供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择医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诊治的NPDR患者120例,纳入标准:(1)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经系统眼科检查,根据国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诊断为Ⅰ~Ⅱ期轻度NPDR[4];(2)双眼病变;(3)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4)血糖控制良好。排除准则:(1)既往有内眼手术史;(2)合并白内障、青光眼等其他眼科疾病;(3)已采取其他办法医治;(4)严重肝肾功能不齐全;(5)依从性差。根据患者住院顺序编号,采用奇偶数法分为观察组(n=60)与对照组(n=60),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表 1)。
1.2 治疗方法 入组后,患者均继续进行血糖控制,并根据患者情况予以降压、调脂治疗,加强饮食运动指导。对照组口服羟苯磺酸钙(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30088)治疗,0.5 g/次,3 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利拉鲁肽(诺和诺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10026)皮下注射治疗,初始剂量为0.6 mg/d;连用7 d后,若无明显胃肠道反应(恶心、腹痛等),则增加剂量至1.2 mg/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视网膜电图和视网膜黄斑厚度(OCT)检查。眼底检查:散瞳后,行荧光血管造影,利用眼底照相系统(日本TOPCON)观察眼底情况,根据国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进行临床分期[3]。OCT检查:应用OCT仪(德国海德堡Spectralis)扫描获取清晰图像后,由系统自带软件分析,取黄斑区直径≤1 mm中心区的平均厚度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肘静脉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检测血清C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其中C肽检测采用ELISA法,IGF-1、VEGF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进行,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hs-CRP检测采用特定蛋白分析仪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7.32±1.38)%,对照组为(7.54±1.59)%,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NPDR临床分期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临床分期呈加重趋势(Z=10.001,P<0.05),而观察组治疗前后临床分期无明显改变(Z=1.590,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分期变化(n=60)
2.3 两组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 治疗后,对照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无显著改变(P>0.05),而观察组明显变薄(P<0.05),且明显小于对照组(P< 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n=60)
2.4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hs-CRP、C肽、IGF-1和VEGF水平变化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C肽水平明显增高,VEGF、IGF-1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 讨论
DR基本病理改变为微血管细胞受损,引起微血管扩张、微血管瘤、微动脉渗漏、视网膜缺血缺氧、纤维血管增生等一系列改变,最终导致视网膜整体功能损伤[4]。研究表明,羟苯磺酸钙具有保护血管的作用[5],其可改变微血管管壁生理功能,降低血管活性物质,不仅可延缓血管通透性增高,还可促进基底物胶原合成,维持视网膜屏障功能稳定性,抑制血小板凝聚,增强红细胞柔韧性,抑制血栓形成,保障视网膜血液循环,调节视网膜嘌呤腺苷三磷酸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并可抑制VEGF合成,下调人体醛糖还原酶活性,减少视网膜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的黏附,从而发挥保护血管的作用。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肽、IGF-1和VEGF水平变化(n=60)
GLP-1类似物可调控胰岛素表达,且不会引起低血糖,在产生生物效应后,易被降解,不会持续存留体内。与二甲双胍相比,GLP-1类似物可提高降糖效果,使外周血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水平降低,并可有效控制血压[6]。研究发现,GLP-1类似物不仅能够调控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活化,扼制炎症反应,进而保护视网膜屏障,还可降低视网膜VEGF等表达,使血管通透性下降,从而减少渗漏[7]。此外,GLP-1类似物促进胰岛素原合成、分泌,使得血清中由胰岛素原分裂所产生的C肽含量增加;而C肽对Na+/K+-ATP酶活性有增强作用,进而调节视网膜微血管血流量,从而改善视网膜血供。C肽还对核因子活性有调节作用,进而减轻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抑制血管形成,改善由血管堵塞而致的视网膜缺血缺氧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后临床分期明显加重,而观察组治疗后临床分期无明显改变,且治疗后观察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小于对照组,表示利拉鲁肽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能够有效延缓NPDR病情发展,与相关报道一致[8]。研究认为,胞外谷氨酸堆积是引起DR患者眼底神经功能病变的重要机制,而GLP-1类似物能够有效抑制胞外谷氨酸堆积,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9]。IGF-1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增殖调控因子,具有类似生长激素的作用。研究显示,IGF-1在DR患者血清中显著增高,提示IGF-1可能参与了DR发生、发展[10]。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后两组血清C肽水平明显增高,VEGF、IGF-1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表明联合利拉鲁肽治疗,可有效减轻炎性损害,抑制血管增生,这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
总之,利拉鲁肽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NPDR能有效延缓患者病情恶化,对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减轻炎性损害,抑制血管增生可能是其作用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