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场域的构建与研究
2019-05-21秦晓燕
秦晓燕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分院 辽宁沈阳 110015
1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场域的内涵
布迪厄通过场域概念,以新的视角审视和解读社会,调和了社会学中长期存在的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当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谓场域,布迪厄认为是一种关系的网络。“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1]。在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可以看成是由若干具有各自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空间构成的,这些客观关系空间网络就是一个个不同的场域。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的技术人才,为此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在学生技能培养上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所指的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与社会产业机构之间就相关知识、专业技能进行教学与训练方面的合作[2]。这是校企双方基于共同的利益,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一种深度合作,最终能够实现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双赢。
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参与到其中的个体和组织机构—职业院校、企业、学生、教师、家长、业界、校方管理机构、政府管理机构等,围绕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而形成了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空间,并在运行中对参与其中的各个行动者产生自主的约束力,这就是一个特殊的场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场域,它是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如图1所示)。
图1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场域
2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场域与权力场域的相对位置
一个场域是由附着于某种权力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系列客观历史关系构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场域是社会分化的结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场域就是在教育场域、生产场域之间,努力摆脱外界各场域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自主的社会空间。
权力场域是涵盖了文学、经济、科学等其他场域的“元场域”,权力场域是一个包含许多力量的领域,受各种权力形式或不同资本类型之间诸力量的现存均衡结构的决定[1]。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场域被包含在权力场域之中。科学、经济、政治等场域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场域的形成、发展和运行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影响力的大小由各种资本发挥作用的程度而定。职业院校与企业通过双方共同培养技能人才,从而形成了紧密的互动,这一互动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从而服务于科学、经济、政治场域,最终服务于权力场域。
3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场域的关系结构
由于资本的不平衡发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场域也是由一系列的客观关系所构成的。在校企合作场域中,主要的行动者是职业院校、企业和学生,但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院校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媒介等,会对主要行动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
一个场域内各方行动者的力量强弱及位置关系,受到其资本力量对比的决定。资本是场域内各方争夺的目标。布迪厄指出“资本表现为3种根本的类型,这就是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除了这些,我们还必须加上符号资本。”其中,经济资本是场域中各方在不同的位置和获得该位置所建构成的现实可行的利益和投入。文化资本,又称为信息资本,“它本身的存在形式又有3种:身体化的、客观化的和制度化的。”社会资本是“指某个个人或群体,凭借拥有一个比较稳定、又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化的相互交往、彼此熟识的关系网积累起来的资源的总和,不管这种资源是实际存在的还是虚有其表的。”[1]而符号资本是上述资本采用的形式。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场域内的媒介资本主要是文化资本,该场域的权力中轴是文化权力,这是不同行动者之间发生互动的前提和互动得以展开的形式和途径,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场域得以产生和再生产的基础。但是在我国,企业、职业院校、甚至是学生为获取更多的权力与利益而不断地展开竞争活动,本应是权力中心的文化资本处于劣势。由于企业方同时是生产场域和经济场域的主要行动者,因此其经济资本的优势地位明显,对于校企合作的意向较弱,倾向于以校企合作获取低价劳动力,从而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生背离。从社会资本上看,职业院校相较教育场域的其他类型院校,企业相较社会场域的其他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都呈现社会资本较弱的状况,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更是低微。
因此,借鉴国外成功的校企合作经验,建立和谐而高效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场域,就要把场域内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通过对应权力的相互转化,形成既平衡又相互制约的关系。现今资本转化过程中,由于校企合作主体的地位及主次性不同,有下列几种校企合作方式。一般而言,包括学校主导、企业主导、政府主导、行业主导、校企共同主导等[3]。而各主体之间包含着以下若干关系:不同类型和层次的职业院校之间是相互竞争教育资源又共享学术技能知识的复杂竞争关系;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职业院校之间是一种资源配置与调控的关系;学生家长和职业院校之间是一种投资与受益的关系;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是一种资源依托、社会监督和资源共享的关系等。
4 主要行动者的惯习分析
惯习是布迪厄为超越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惯习是一套定势系统,是人在成长、家庭教育、学校学习、工作、交际等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学习、内化及强化了的社会规律。是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分类图式构成的系统,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可以置换,它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身体之中[1]。惯习是一种结构型塑机制,来自于行动者自身的运作系统,但会受到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每时每刻,人们都通过已有的经验知识建构而成的分类系统来感知各种外在刺激,并不断调整自己。
近年来,职业院校的学生越来越突出的表现为: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在养成,但是却已经形成了对社会和学校教育的抵触情绪;整体学习兴趣较差,不论是对知识的诉求还是技能的掌握;自我掌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较弱。这些表现最终的结果是毕业生竞争力缺乏,工作稳定性差,就业岗位适应性差。
职业院校在社会上具有明确的功能特征,担负着人才培养的使命。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一是培养对象素质整体的日渐下降;二是教育组织形式的多元化诉求;三是面对社会发展的应变力和适应性不强等。这些挑战的直接显现就是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培养成果达不到社会要求,而使社会产生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质疑。
而企业作为技能人才的需求方,其自身发展受到外界诸多因素影响,呈现一定生命周期,而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战略发展目标。从当前我国企业整体上看,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意愿不强。
5 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场域尚处于发展阶段,既需要政府政治资本的更多介入,以通过制度约束、经济支持等方式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又需要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通过对产品质量意识的提高,促进学生对自身对技能和知识的重视;还需要职业院校加强应变力,在师资队伍培养、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不断调整和改善,以推动合格技能人才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