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昆曲传播
——基于“大学生对昆曲传播的认知”调查的思考
2019-05-21朱文杰张之燕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
⊙朱文杰 张之燕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 200237]
一、调查背景
昆曲又名昆剧,发源于14世纪的昆山,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在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滋养了众多地方剧种,被誉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14世纪到18世纪,昆曲逐渐成熟并趋于繁盛,观看昆曲演出成为追求高雅的贵族们的娱乐方式。但是18世纪以后,昆曲逐渐由贵族化转向大众化,昆曲的高雅繁难无法迎合普通百姓的喜好,其发展也举步维艰。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当年唯一全票通过的入选项目。日趋败落的昆曲受到国家的扶持和人们的关注,才得以在危机中存活与发展。但是,昆曲难以摆脱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依靠国家的资助与扶持,昆剧团勉强能够维持日常运营,但是在资源缺乏的镣铐下难以翩翩起舞;另一方面,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更倾向于快节奏的生活,委婉冗长的昆曲已然与大众心理脱轨,难以得到良好的传播和发展。据了解,全国昆曲戏剧团仅九个,占戏剧团的比例极小。昆曲演员中18—35岁占70%,呈现老龄化趋势,且戏剧院校昆曲班招收学生极少,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婉转典雅的昆曲艺术如何挣脱桎梏,是一个亟待思考和探索的难题。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昆曲集古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于一体,还保留有传统音乐、舞蹈、杂技、武术、书法等,是中国文化的最佳载体。传播昆曲便是传播优秀中国文化,承载着“文化自信”的昆曲也将激励人们的“文化自信”。所以,“文化自信”为昆曲传播开辟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人们对昆曲的文化自信必将助力昆曲传播和发展。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群体,是欣赏昆曲、传播昆曲的主力军。从某种意义上,大学生对昆曲的文化自信程度决定着昆曲的未来发展前景,这就是我们以大学生为对象展开调查的原因。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调查采取线上问卷和线下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以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为调查对象,以华东理工大学为重点,围绕“大学生对昆曲传播的认知”主题,就大学生对昆曲的了解程度和途径、对昆曲的看法和认识、昆曲进校园三个方面展开调查研究。
在问卷设计上,我们遵循了先易后难、先客观后主观、相似问题集中的原则。问卷共包括15个问题,题型分为三种,分别是:单选题、多选题、开放问答题。单选题主要集中在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就读学校、性别、文理科。多选题意在调查大学生对昆曲的了解程度和了解途径、对昆曲及“昆曲进校园”的看法。最后一题是开放问答题:“您对昆曲在大学传播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在调查过程中,我们结合了网上调查与线下走访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在大学食堂、图书馆、住宿区等学生集中且随机分布的地点发放问卷,尽量达到文理科均衡、男女均衡以及问卷发放的随机性,保证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表 问卷回收情况(单位:份)
(一)对昆曲的了解程度和途径
从调查结果来看,高校大学生对昆曲的了解程度普遍不高。根据“您对昆曲的了解程度如何”回答的统计,7.24%的大学生选择A选项;77.76%的大学生选择了B选项;选择C、D、E选项的同学比例极少。大多数同学对昆曲的了解还停留在“听说过”这个阶段,能够欣赏、研究昆曲艺术的同学少之又少,表明昆曲走进大学校园,融入大学生活任重而道远。
您对昆曲的了解程度如何? 小计 比例A.没听说过 5 7 7.2 4%B.听说过,但没什么了解 6 1 2 7 7.7 6%C.有一定了解,知道一些著名曲目 1 0 9 1 3.8 5%D.比较了解,能够欣赏昆曲艺术 8 1.0 2%E.十分了解,对昆曲有一定研究 1 0.1 3%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7 8 7
从问题“您对昆曲的了解主要通过以下哪些途径”的统计结果中,我们发现,大学生了解昆曲的途径主要有:电视和电影、网络媒体、长辈口耳相传等。当今社会,大学生对于新兴媒体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电视电影、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在大学生和昆曲文化间架起了桥梁,激励着大学生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感受昆曲的艺术魅力。长辈口耳相传在年轻一代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昆曲发源于苏州昆山,当地的居民对昆曲怀有深深的家乡情愫,在潜移默化中,他们促进了后辈们对昆曲的喜爱。此外,部分同学通过学校相关课程、讲座了解到昆曲,验证了“昆曲进校园”的可行性。受地理、时间、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大学生通过庙会、剧场、文工团等实地感受了解昆曲的比例较小,但是这种形式能让大学生切身体会昆曲魅力,是大学生了解并喜爱昆曲的重要途径。
您对昆曲的了解主要通过以下哪些途径? 小计 比例A.电视、电影 519 65.95%B.剧院现场观看表演 111 14.1%C.长辈口耳相传 212 26.94%D.网络媒体 427 54.26%E.节日集会如庙会 115 14.61%F.地方文工团、曲艺工作者 79 10.04%G.学校相关课程、讲座等 147 18.68%H.报纸杂志 148 18.81%I.其他 36 4.57%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787
(二) 对昆曲的看法和认识
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赞赏昆曲“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这是由昆曲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所牵引的结果,是对昆曲笼统的模糊的印象,但也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大学生对昆曲艺术的认可。其次,优美的曲词和唱腔、华丽精致的服饰妆容也是多数大学生对昆曲持有的正面印象。相较之下,选择剧本和演员的大学生较少,一方面是大学生不了解昆曲,另一方面也映射了大学生对昆曲的负面认识——演出剧本枯燥无聊,演员表演不够生动。
您对昆曲的正面印象是什么? 小计 比例A.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6 1 5 7 8.1 4%B.优美的曲调和唱腔 5 0 5 6 4.1 7%C.丰富精彩的剧本 1 8 3 2 3.2 5%D.华丽精致的服饰妆容 2 7 9 3 5.4 5%E.演员生动形象的表演 1 7 6 2 2.3 6%F.其他 2 7 3.4 3%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7 8 7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化传播离不开有效的语言沟通。调查结果显示,63.28%的大学生们对昆曲的负面印象来源于“方言的限制,语言难懂”,他们表示,语言的晦涩难懂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昆曲剧目的情节把握以及实际观感。昆曲的唱词如何能够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同时,让更多人听得懂、会欣赏,是昆曲得以打动人心的关键问题。另外,“剧本情节老套,缺乏吸引力”“演唱、剧情拖沓,给人昏昏欲睡的感觉”“专业演员老龄化,缺乏相关人才”也是造成昆曲负面印象的主要因素。时代变了,人们的步伐加快了,委婉冗长的昆曲不再是新时代的宠儿。剧本老套、演唱拖沓、表演呆板让昆曲难以深入人心,这给我们的启发是:昆曲应该迎合当今时代,应当贴近现代生活,在保留传统形式的同时推陈出新、另辟蹊径,创造一些为新时代发声的新剧本,培养一批年轻优秀的昆曲表演家,吸引热爱昆曲的忠实观众。以“剧本新”“演员新”推动“观众新”,进而鼓舞新观众欣赏“旧艺术”,欣赏原汁原味的昆曲。
您对昆曲的负面印象是什么? 小计 比例A.方言的限制,语言难懂 498 63.28%B.演唱、剧情拖沓,给人昏昏欲睡的感觉250 31.77%C.剧本情节老套,缺乏吸引力 259 32.91%D.过于追求辞藻华丽,难以理解 81 10.29%E.专业演员老龄化,缺乏相关人才 228 28.97%F.其他 39 4.96%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787
针对大学生对于昆曲艺术推广的态度,我们设计了“您认为昆曲艺术应该在多大范围内进行推广”的问题。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昆曲推广表示认可,只是在推广范围上持有不同看法,57.31%的同学认为昆曲艺术应该向文艺爱好者推广,40.28%的同学认为昆曲艺术应该向社会各界广泛推广。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认为昆曲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值得传播和传承,但是推广的对象应该着重于文艺爱好者,即对昆曲感兴趣的群体。值得思考的是,在昆曲爱好者老龄化的现在,如何激发出人们对昆曲的兴趣,培养出新时代的“昆虫”呢?
您认为昆曲艺术应该在多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小计 小计A.社会各界广泛推广 3 1 7 4 0.2 8%B.文艺爱好者内小范围推广 4 5 1 5 7.3 1%C.没必要推广 1 9 2.4 1%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7 8 7
在传播学史上,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过 程 的“5W 模 式 ”,即Whom,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Whom指的是传播过程中的受众,他们对于传播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众对于传播对象的选择性接受除了受社会环境等影响外,还受主观意志的支配。受众对于昆曲传播途径的看法,影射了他们自我接受昆曲的可能途径。从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同学认为“品牌化”“创新化”以及“进校园”“加大宣传”能够有效推进昆曲的发展与传承。“品牌化”是对传播者(昆曲表演者)的要求,“创新化”是对传播对象的要求,“进校园”和“加大宣传”则是对传播渠道的要求,唯有三位一体,昆曲才能挣脱窠臼,走进大学校园。
您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推进昆曲的发展和传承?小计 比例A.推进“品牌化”,打造专业演出团体4 6 3 5 8.8 3%B.推进创新,例如昆曲与摇滚、民谣的结合4 1 4 5 2.6%C.加大宣传力度 3 5 1 4 4.6%D.“商业化”,在竞争中发展 1 8 2 2 3.1 3%E.推进“昆曲进校园” 3 7 1 4 7.1 4%F.其他 1 7 2.1 6%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7 8 7
(三)昆曲进校园
昆曲要想走进校园,了解大学生对昆曲与自身的关系是必要的。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普遍认为昆曲是提升艺术修养和人文情怀的一种途径,但是他们认为应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性接受昆曲。这就表明,在大力提倡“文化自信”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今社会,大学生们认同昆曲艺术的典雅与瑰丽,但并未将自身与昆曲完全联系起来。要想昆曲真正进入大学校园,唤醒部分大学生对昆曲传播的自觉性和使命感是必不可少的。
您认为昆曲与大学生的关系是 小计 比例A.提升艺术修养和人文情怀 6 1 1 7 7.6 4%B.打发空闲时间 1 3 9 1 7.6 6%C.大学生有义务学习和传承昆曲 1 2 7 1 6.1 4%D.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性接受 5 6 9 7 2.3%E.没什么太大关系 2 4 3.0 5%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7 8 7
当问到对昆曲进校园的态度时,64.8%的同学选择赞同,若有时间可能参加,而选择A和C的同学比较平均,选择D的同学很少。近80%的大学生对于昆曲进校园的想法持有乐观态度,并且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愿意参与相关活动,表明了“昆曲进校园”的可行性。当问到如果在学校举行昆曲演出,你是否愿意花钱观看?61.37%的同学表示价格优惠的话愿意付费,31.39%的同学表示不愿意付费观看。结果说明排除时间、地域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因素,绝大部分大学生愿意尝试接触昆曲、了解昆曲,这对昆曲传播无疑是一个好信号。
如果推进昆曲进校园,您的态度是 小计 比例A.很欢迎,会积极参与 1 1 0 1 3.9 8%B.赞同,若有时间可能参加 5 1 0 6 4.8%C.无所谓,不是很愿意参与 1 6 1 2 0.4 6%D.不欢迎 6 0.7 6%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7 8 7如果在学校举行昆曲演出,你是否愿意花钱观看?小计 比例A.愿意付费观看 5 7 7.2 4%B.价格优惠的话愿意付费 4 8 3 6 1.3 7%C.不愿意 2 4 7 3 1.3 9%本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7 8 7
如果推进昆曲进校园,大学生最能接受开设昆曲课程、举办昆曲演出的形式。另外,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选择主题讲座,他们认为要想欣赏昆曲艺术,前提是对昆曲有一定的了解和基础。调查过程中,有许多同学表示,前期对昆曲的知识普及是垫脚石,大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的接触基础上才能喜爱和欣赏昆曲表演。
如果推进昆曲进校园,您最能接受以下哪两种形式?小计 比例A.邀请教授、学者进行主题讲座280 35.58%B.开设昆曲选修课程 517 65.69%C.邀请昆曲演员,举办昆曲演出618 78.53%D.举办昆曲知识竞赛 119 15.12%E.其他 40 5.08%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787
67.6 %的同学赞同“年轻化”有利于昆曲进校园,间接说明了现有昆曲表演存在的老龄化现象是制约大学生欣赏昆曲的一大因素。另外,选择“注重原汁原味”和“进行创新”的比例相当,不同的同学对于昆曲发展有不同的见解。但不论是重“传统”,还是寻“创新”,终点都是传播昆曲。所以,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创造出好作品,如何演绎好故事,如何打动人心,这才是昆曲传播与发展的本质所在。
您认为哪种方式最有利于昆曲在大学校园的传播和发展?小计 比例A.推动演员、观众、剧本、服饰妆容等的“年轻化”532 67.6%
B.注重“原汁原味性”,保留传统形式、内容396 50.32%C.基于传统进行创新,如昆曲与摇滚乐、民谣、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416 52.86%D.其他 17 2.16%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787
在最后的开放性问答题中,同学们就昆曲在大学的传播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一部分同学表达对昆曲艺术的喜爱,认为昆曲的声腔和唱词特别优美;一部分同学表示对“昆曲进校园”的赞同,认为 “昆曲进校园”很有意义,能够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强校园文化氛围;一部分同学就“昆曲进校园”的可行性和途径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昆曲本身应该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喜好,贴近大学生活,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前提下融合现代时尚元素。昆曲传播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所在,采取渗入而不是灌入的方式。就传播途径而言,同学们提出了以下有效途径:开设昆曲课程、创办昆曲社团、实地考察昆曲、亲身体验昆曲、结合现代话剧等。
三、启发: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昆曲传播
昆曲作为传统戏剧,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面临着“曲高和寡”的窘迫局面。昆曲要想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发展,一方面,昆曲本身需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作为昆曲传播的主力军,大学生需要增强对昆曲的文化自信。传播主体、对象和客体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助力昆曲的传播与发展。
(一) 昆曲“四化”
第一,昆曲“品牌化”,打造“昆曲品牌”,以“品牌”推动影响。 “昆曲女神”单雯和“昆曲王子”张军是最好的例证。16岁的单雯因主演《1699·桃花扇》走进了大众视野,并凭借努力和实力登上更大的舞台,成为众多昆曲剧目的女主角。如今,只要是单雯出演的昆曲,都一票难求,剧场也座无虚席。张军从小勤学苦练昆曲,在《牡丹亭》 《长生殿》 《白蛇传》等昆曲作品中塑造了多种风格迥异的角色,赢得了观众的喜爱;2018年5月18日,“水墨新调”昆曲万人演唱会诠释了他对昆曲的热爱和执着,也见证了“万人齐聚听昆曲”的昆曲盛宴,单雯和张军是昆曲的“品牌”,吸引着一批批观众走进昆曲。
第二,昆曲“年轻化”,创作符合新时代主题和特色的剧本,培养新一代的昆曲表演家,挖掘年轻的昆曲爱好者和听众。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以“永恒的青春、永恒的美”为主题,传统高雅而不失青春动人,把传统艺术风貌与当代观众审美诉求相协调,使古老的昆曲艺术焕发了青春,也使得优秀的民族文化绽放了异彩。
第三,昆曲“商业化”,在竞争中谋求发展。昆曲虽是“非物质遗产”,但还是一种娱乐方式,具有文化商品的属性,所以在保护和传承昆曲的同时,必须考虑市场因素和消费需求。昆曲剧团的生存仅通过国家的资助是难以维系的,要想得到发展和壮大,推动“商业化”是大势所趋。以京剧为题材的电影《霸王别姬》便是成功案例,它不仅激发了人们对京剧的兴趣,也获得了自己的市场。大型网络游戏《剑侠情缘》,在2015年与粤剧相融合推出了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全国巡回公演次数超过三十场,拥有超五百万网络忠实剧迷。
第四,昆曲“传播多样化”,借助电视电影、微信、微博、短视频APP等途径传播昆曲。例如,昆曲改编电影《红楼梦》沿用舞台剧的原班人马,结合传统昆曲元素与现代电影技术,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好评如潮。电影《游园惊梦》取材于昆剧《牡丹亭》,取景于苏州园林,凭借精美的服饰和精湛的表演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二) 大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在充分认同自身的文化并对自身文化发展充满信心,对其自身生命力有坚定信念的基础上,充分肯定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价值,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弘扬和创新。”昆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无论是曲词、唱腔还是表演都极为细腻典雅。昆曲的唯美精神,昆曲的艺术魅力,就是她自身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所以,我们今天要守护昆曲,就必须坚持对昆曲的这份文化自信,尤其是大学生应当树立信心,参与到昆曲传播和保护的行列中。
首先,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当培养“文化自觉”,树立传承意识。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今,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了解昆曲的大学生也寥寥无几。相较之下,随着网络科技日益发达,大学生们更加关注外国文化,甚至盲目崇尚外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漠不关心。在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的号召下,大学生应当培养“文化自觉”,充分和欣赏认同传统文化,肩负起对优秀传统文化、对昆曲艺术的传承使命。树立对昆曲的“文化自觉”,但前提是了解和弘扬昆曲文化。
另外,推进“昆曲进校园”,培养“新昆虫”。第一,传播形式丰富多样,优劣互补。昆曲要想在大学传播,应当建立在大学生对昆曲了解和认可的前提之上,可以开展专家讲座、选修课程、知识竞赛等对昆曲知识进行普及,并结合昆曲定期演出、昆曲社团活动等形式使之可视化、可感化,鼓励大学生走进昆曲、爱上昆曲。第二,贴近校园生活,符合学生审美。昆曲之所以得不到良好传播,一部分原因在于昆曲过时的表演内容和形式。昆曲要想在大学传播,需要创作符合时代特色、贴近校园生活的新剧本,或者保留昆曲传统表演形式的同时融合时尚元素。例如,用昆曲艺术演绎现代故事,将昆曲与现代情景剧、流行乐结合。
① 张安华: 《当代中国戏曲对外传播的策略探析》,《戏剧文学》2017年第5期。
② 蔡少华: 《青春版〈牡丹亭〉启示录》,《中国文化报》2007年第4期。
③ 俞为民: 《昆曲的现代性发展之可能性研究》,《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第1期。
④ 周长茂,刘冰洁: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研究》,《大学教育》2018年第8期。
⑤ 陈学凯: 《遗产守护与昆曲的文化自信》,《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