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意识
2019-05-20李玉
李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审美阅读,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其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提升审美素养呢?
一、增强审美意识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俗语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诵读能够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语文教学“读”占鳌头,如情境范读、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品的韵律,领会或深沉,或激昂,或委婉的不同效果,再现作品的形式美、意境美,从而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与体验。比如,在对朱自清的《背影》进行鉴赏的时候,情感丰富的文字,配上略带煽情的音乐、图片,让学生依情境诵读,就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副画面,这幅画面温暖感动、打动人心。这种触动心灵最深处的柔软,甚至可以让人潸然泪下的感觉,也是一种美,这种美更容易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
二、提高审美能力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一般来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语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中对月光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就用巧妙的比喻,形象地描写了月光之美,带有复杂的感情。引导学生认识琢磨这些语句,就很容易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再如《醉翁亭记》,全文400多字,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21个“也”字。整齐而富有变化的21个“也”字,使文章回环往复,极富节奏感,充分表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反复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三、提升审美素养
提升审美素养,不光要重视诵读,还要边读边思,边思边评。比如,读一篇文章,要思考文章中哪些是美的,怎么表现美的。引导学生对读物的中心思想、人物精神、表现手法进行文学欣赏性品评和是非优劣的判别,是提高学生审美情操的重要的途径之一。巩固消化读物内容,不仅有利于把读物中的自然美、社会美、人物美内化为学生的言论、思想,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全班学生同读一本书,读前提出要求,读后组织评价,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课程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挖掘學生的审美潜质,灵活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全方位地开展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的陶冶自身的审美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