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分”之害

2019-05-20孙琦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18期
关键词:分数学会作业

孙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一名学生是以“高分”為目标,而不是以“解决问题”或“理解内容”为目标,当孩子被鼓励将焦点放在追求更好的学习成绩上时,会导致三种结果:

一、只求“高分”,小学生会失去对学习本身的乐趣

实验证明与看似慷慨大方的孩子,而最终得到奖励很多的孩子,后来会变得吝啬小气一样,得高分或是以得高分作为主要目标的学生也会容易变得对所学内容兴趣索然。当然也不是所有学生都会这样,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对“分数”的破坏力免疫。比如老师将进行一次单元测验,如果只是随堂进行,没有提前告知要评分,要列入期末“记分卡”,要排出名次等,孩子们会比较轻松地接受这项任务;但是如果反之孩子被告知某项任务将会被评分,记录分数等,会让学生不喜欢接受单元测验,很多实验都表明——孩子越看重分数,其天生对世界保持的好奇心就越容易蒸发掉,也就是失去对学习本身的乐趣。

二、只求“高分”,小学生会试图逃避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学习生活中,我发现如果可以选择,分数会导致孩子挑容易的任务去做。因为孩子很容易就推论出来,相对容易的任务是达到更好结果的可靠保证,将成绩看得高过一切目标的家长,也会更倾向于让孩子选择“困难最少、成功性最大”,而非“最可能犯错误但能让孩子学到新知识”的任务去完成。相比之下,如果家长明确表示学习,以及学习带来的乐趣,比成绩和作品质量更重要,那么孩子会更倾向于竭尽全力解决自己感兴趣或新鲜的事物,即使不能确定自己最终会做成什么样子,孩子们也愿意为之尝试。

我曾经以“作业超市”的形式布置假期作业,按照作业的难易程度分为“有难度、中等、低等”三种,当然选择难度高一些的作业,可以得到更多的奖励。这样布置作业的目的是因材施教,鼓励有能力的孩子去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可以学到更多新知识,可是事实上99%的孩子选择“中等”作业完成,只有一个学生完成“有难度”的作业,按我本来的想法预计80%的学生都应该完成“有难度”的作业,因为不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可是孩子们觉得简单的作业困难少,容易完成,就这样逃避了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三、只求“高分”,小学生将不愿深入和批评性思考

对高分的追求通常会导致学生以一种更肤浅、更表面的方式去思考。家长和老师尤其对学校作业施以过度管制存在潜在危害,这个理论来自调查,当家长在和孩子共同完成作业时使用“控制”模式,那么孩子最终很难把作业完成得更好。

每一学期的期末,我都不愿意进行“评优”,因为一个班级之中“优秀”学生的比例只有5%—10%,那剩余的95%—90%的孩子真的是“不优秀”吗?他们没有努力吗?他们没有进步吗?这些“不优秀”孩子将永远“不优秀”?评为“优秀”的孩子将一直“优秀”?我不能确定,相信没有人能确定,所以小小年纪的孩子就学会顺从老师,顺从家长,顺从同学,以便期末的时候成为大家公认的“优秀学生”,不愿意深入和批判性的思考。这样的“评优”在一定意义上是——鼓励了少数,打击了绝大多数。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只求“高分”对小学生的危害,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做到,让孩子在学习上避免只走安全容易的捷径,并成为有深度的思考者,就应该竭尽所能帮助他们忘记分数,享受学习本身的乐趣,体会到付出努力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分数本身就很有问题,但如果我们再逼迫孩子取得高分——事实上是将一个错误的目标转嫁给一个错误的方式——其危害性就会变本加厉。让我们一起记住:每一个人能够活到老、学到老,真正从语言、算术和思想上获得乐趣,这才是学习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无条件养育》埃尔菲·科恩(美国)

猜你喜欢

分数学会作业
快来写作业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学会分享
作业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学会分享
奇妙分数与特殊数列自动生成
我想要自由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