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本剧

2019-05-20张洁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17期
关键词:课本剧文言文课文

张洁

一、什么是课本剧

课本剧是学校师生共同编写、排练的以所学课文、学校生活为素材,通过创设情景,角色模拟,展示升华课文主题思想和故事情节,反映学校生活、学习的一种话剧表演形式。戏剧家曹禺说:“演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学生对听课、读书产生兴趣,从而引起学生想读其他的文学书籍。”这就与情景教学法的理念不谋而合。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变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为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课本剧让死气沉沉的课堂灵动起来。

二、課本剧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主张把学习变成一种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课本剧教学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多变的形式、多彩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原本沉闷的语文课堂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1.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时,读起来有些深奥晦涩,许多教师将课文讲解得支离破碎,导致学生对文言文产生畏难情绪,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编演课本剧的方式就可让学生快速接受并喜欢上文言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的课本中有一些适合演课本剧的文言文,如《穿进得一人》《杞人忧天》《陈太丘与友期》《咏雪》《狼》等。我将全班分成四个大组,要求学生先写好剧本,学生组内协商后再推出导演、演员等,然后着手准备。许多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课本剧,他们兴趣十足:认真写剧本,不厌其烦一遍遍背台词,做道具。在课堂上演出时,演出虽然还有些稚嫩,但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在笑声中,学生们既掌握了文意,又体会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人物形象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一些平时讨厌上语文课的同学在表演时也十分投入,对课本剧的编排演已为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到了初三,学生已经能熟练编排演课本剧了,通过演出课本剧,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阅读是学生了解人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最佳途径。然而在如今网络文化侵袭,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下,阅读习惯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身上虚化为无;在课本剧教学活动中,学生会更认真、细致、主动地阅读课文,积极探讨文章内容。还有,表演时读音要准确,语气节奏要符合当时的情境,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朗读表演能力。如编演《皇帝的新装》,老大臣去看骗子织新装时的心理是既惊慌又恐惧的,但却要表现出极力掩饰后的故作镇定,表演者就需要把这种心理通过语言和表情传达出来;而排演《愚公移山》时,康金华同学扮演的愚公,说话瓮声瓮气,走路蹒跚,但是精神却很矍铄,把愚公的精神诠释的惟妙惟肖,博得大家一致好评。这些编剧、排练的过程,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朗读能力。

3.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课本剧是一种集体性活动,学生在排演课本剧时,需要团结合作,这就无形中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如演出课本剧《范进中举》后,有一个点评环节,袁梦同学说:“本来我挺担心我们组的,怕演不好,没想到他们会这样用心,我真的很感动。我们班的同学太团结了。”编演课本剧是一种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对课本剧从不同角度、层次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辐射性、广阔性、灵活性、独特性。为了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他们往往会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动、增减。其实,这正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的好时机。如果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心理因素比作一潭春水,那么,我们的课本剧编演,就好比是投水之石,一石击起千层浪。他们对课文的独到见解、对表现课文内容的形式的设计,往往令你始料未及而又不得不拍案叫好。如学生在排演课本剧《愚公移山》时,最有趣的是搬山的过程,第一组是把山的扮演者詹洁娜抬走的,第二组王泽是个大力士,直接把扮演王屋的扬阳扛起来就走,而第三组搬山就比较含蓄了,是推着两座山走的;胡坤同学扮演操神之神,这本来这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但是他绞尽脑汁,精心准备了一条自己编织的蛇挂在脖子上,成了全场的一大亮点。

课本剧教学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仅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愉快,也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形象直观。这样强化了师生间的互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普遍提高,这种寓教于乐的“愉快教学”方式,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形式。希望它能成为点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朵绚丽的迎春花。

猜你喜欢

课本剧文言文课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巧用课本剧演评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演出来的精彩不一样的风情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