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脑卒中患者实施临床与影像护理配合对提升磁共振图像质量的效果分析
2019-05-20顾禄寿程晓玲
顾禄寿,程晓玲
(重庆市云阳县益康医院 重庆 404500)
脑卒中是一种具有极高发病率的脑血管疾病,主要发病群体为老年人,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的特点,若诊治不及时,可造成严重的神经损伤,危急患者的生命安全[1]。磁共振检查(MRI)是一种准确度较高的检查方式,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检查中,但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因受到病情和情绪的影响,配合度较低,且检查噪声大、时间长,为检查的顺利进行增添了诸多阻碍,增加了检查难度[2]。由此,检查过程中临床与影像护理配合的实施十分必要,对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检查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分析了临床与影像护理配合对提升脑卒中患者MRI图像质量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磁共振检查的脑卒中患者68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34例。实验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43~81岁,平均(57.43±3.56)岁;其中脑出血21例,脑梗塞13例。参照组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45~83岁,平均(58.19±4.31)岁;其中脑出血23例,脑梗塞11例。经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类型等基本资料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参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包括告知患者检查相关的注意事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等。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行临床与影像护理,具体如下:(1)检查前,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询问患者是否存在禁忌证和过敏史、体内是否有植入器等,认真评估以上情况对检查的影响,让患者采取适宜的检查方式进行检查。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具体的检查流程、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对措施,耐心对其存在的疑问进行解答,让其认识到MRI检查的安全性,排解患者的恐惧、紧张情绪,获取家属理解和支持,为检查的成功进行奠定基础。(2)检查时,加强影像科护理人员对患者具体病情的了解,将患者身上携带的金属物品移除,为患者做好隔音措施。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发现异常需及时通知医生,必要时需停止检查,协助医生进行抢救。(3)检查后,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反馈检查结果,告知相关注意事宜,避免造影剂肾病的发生。若患者出现造影剂皮下渗漏的情况,应及时进行冰敷治疗,同时遵医嘱开展下一步救治工作。
1.3 观察指标、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MRI图像质量满意情况,评价标准:由资深的影响科医师对检查图像进行评价,若图像清晰度高,且能依据图像较确切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把握,则视为满意;若无法从图像上获取有效的诊断信息,不能顺利完成诊断,则视为不满意。
1.4 统计处理方法
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卡方χ2检验。P<0.05时,则表明组间统计数据之间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MRI图像质量满意情况比较
如表1所示,实验组MRI图像质量满意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MRI图像质量满意情况比较(n/%)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因脑内动脉狭窄、堵塞甚至破裂而使脑血管循环发生障碍,导致功能出现障碍的脑血管疾病,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3]。研究指出,脑卒中的发病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一定的联系[4]。临床上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为药物治疗,可对患者的症状进行有效缓解,稳定患者病情,但治疗前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以确保临床用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MRI是一种存在一定特殊性的检查方式,患者在检查过程中需使检查部位保持静止状态,检查花费的时间长、噪声大,且患者病情危急、情绪不稳定,检查依从性较低,常规的护理模式无法满足脑卒中患者检查过程中的实际需求,需将临床与影像护理进行有效配合,以提升检查效果。临床护理是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采取的护理措施,影像护理则是针对检查过程而采取的护理措施,本研究将两种护理方式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检查前,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把握,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提高诊断效率;检查时,通过沟通加强影像科护理人员对患者情况的了解,让患者移除身上携带的金属物件,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时刻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检查后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相关注意事宜,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MRI图像质量满意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提示临床与影像护理配合有利于提高MRI图像质量,从而获得更理想的诊断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与影像护理配合在脑卒中患者MRI检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有效提高MRI图像质量,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是一种值得在临床诊治中推广使用的护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