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CT与MR胰胆管水成像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2019-05-20汪庆伟通讯作者
雷 斌,汪庆伟(通讯作者)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 云南 景洪 666100)
肝外胆管结石是常见的疾病,患者的疾病发生于与炎症、寄生虫感染、饮食习惯等有关,其疾病发生率较高,在胆系结石病患者中,其发生率为85%[1-2]。肝外胆管结石对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及机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其实施及时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十分必要。影像学是目前对肝外胆管结石诊断的主要方法,其中MR胰胆管水成像、胆道CT的应用较为广泛[3]。本研究主要对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接受胆道CT与MR胰胆管水成像诊断的价值作观察,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以肝外胆管结石患者5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选时间为2017年5月—2018年5月。其均接受胆道CT检查以及MR胰胆管水成像检查,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纳入标准:a.临床资料完整;b.确诊存在肝外胆管结石;c.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a.存在肾、肝、心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b.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者;c.智力或精神障碍者;d.拒绝参与本研究者。
5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中,其年龄范围为21岁~77岁,年龄均值为(52.36±4.57)岁,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30例,13例患者出现单纯性黄疸,8例患者存在皮肤巩膜黄染、上腹疼痛,28例存在阵发性、反复性上腹疼痛,1例患者无症状。
1.2 方法
胆道CT检查:实施检查前,嘱咐患者禁食时间为6h,在检查前,饮用500ml~800ml的温水,首先实施平扫,之后实施增强扫描,管电压设置为120kV,管电流设置为200mAs,层距设置为5.00mm,层厚设置为5.00mm,FOV设置为35cm×35cm,以软组织算法作为重建算法。常规实施平扫,之后将碘海醇对比剂注射在患者的静脉内,为患者实施多期扫描,从其原始图像实施矢状位、冠状位的重建,并对相关的扫描资料整理。
MR胰胆管水成像检查:实施检查前,嘱咐患者禁食时间为4h,采用1.5T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实施检查,常规对患者的上腹部实施扫描,即平扫T2WI、T1WI,在屏气时,同反相位以及DWI,与患者的呼吸进行结合,对三维MRCP序列触发,其层厚为1.0mm~2.0mm,实施无间距的扫描,矩阵≥224×384,TE≥500ms,TR范围为2000ms~6000ms,FOV为35cm×35cm,对原始薄层图像实施综合的分析。
1.3 观察指标
对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经胆道CT检查以及MR胰胆管水成像检查的疾病检出率、误诊率、漏诊率作观察分析。
1.4 数据分析
SPSS21.0软件作数据统计学处理,P<0.05时,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经MR胰胆管水成像检查,其疾病检出率明显高于胆道CT,其疾病漏诊率、误诊率明显低于胆道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胆道CT、MR胰胆管水成像的疾病检出率、误诊率、漏诊率分析[n(%)]
3 讨论
肝外胆道系统,其主要包括肝总管、胆总管、肝左右管、胆囊等,临床是将胆总管、肝总管、肝左右管部位的结石称之为肝外胆管结石,其多数为混合型结石或原发性胆色素结石[4],患者在疾病的初期,其疾病症状主要为胆绞痛,常同时存在恶心、呕吐等疾病症状,胆道感染患者,其可出现高热、寒战等疾病症状[5],多数患者同时会出现黄疸的情况。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在疾病发作时,会导致其出现化脓性胆管炎、阻塞性黄疸等的情况[6],因此,加强其疾病的有效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实施相关的治疗,十分必要。
本研究显示,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经MR胰胆管水成像检查,其疾病检出率明显高于胆道CT,其疾病漏诊率、误诊率明显低于胆道CT。表明MR胰胆管水成像的应用,能够明显将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疾病检出率提高,减少其疾病的误诊率以及漏诊率。胆道CT,其具有扫描成像速度快的特点,能够清晰的将肝外胆管内部的相关影像显示出来,若患者存在胆管结石阻塞,则其阻塞部位以及周围可见低密度影[7],但是其对于细小结石,较易出现漏诊的情况。MR胰胆管水成像能够减少对患者机体的损害,虽然其操作较为复杂,费用高,检查时间长,但是其可清晰将结石的大小、数量、部位显示出来,且可明确患者胆管梗阻的具体部位和程度,其疾病检出率较高[8],更好为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疾病的确诊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胆道CT、MR胰胆管水成像应用于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疾病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中MR胰胆管水成像的应用,可更好将患者的疾病检出,减少疾病漏诊和误诊的发生,从而为患者疾病的确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促进肝外胆管结石患者预后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