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部丘陵地区乡村规划建设策略分析
——以湖南省洞口县赤竹村为例

2019-05-20熊帮元XIONGBangyuanCHENYan

住宅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村庄设施村民

■ 熊帮元 XIONG Bangyuan 陈 阳 CHEN Yan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乡村建设经历了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时期,乡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城乡发展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明确指出: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性聚落,兼具着多种社会、生态功能,与城镇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振兴可以理解为集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性发展过程[1]。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也是解决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体现。众所周知,我国中部地区,丘陵、山地较多,这些地区的乡村,往往受到区位及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乡村建设都比较缓慢,其整体生活水平依旧不高。如何解决好这部分山村的建设问题,提升生活水平,仍然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环节。

1 丘陵地区乡村建设难点分析

首先是地形条件的限制。丘陵地区一般海拔高度在200~500m之间,相对高度较低,一般不超过200m,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2]。连续的山丘使得乡村的房屋建设难度和建设成本增加,同时,农田开垦的难度也增加了许多。

其次是居住点的分布相对分散。通常以自然村为斑块点,各自分布。这就加大了各项设施配套建设的难度,如管道敷设距离增加、垃圾收集点数量增加,并且收集难度也加大,同时道路铺设长度也增加了许多,这些方面都加大了村庄建设的成本。

最后是丘陵地区大多数乡村缺乏足够的财政收入来支持乡村建设。这方面的主要原因是乡村经济活力不足,不能像城镇一样形成稳定的产业。

2 建设理念和思路

建设理念要坚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方针,按照村民富裕、村庄优美、村韵浓郁、村风和谐的总体要求进行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政策,为乡村建设开路引路,增添活力。充分发挥乡村的区位交通、生态资源和农业基础等优势,通过对村域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引导产业升级和转型,合理开发山林资源,提高村民收入。通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来增加农民收入,甚至通过税收优惠、土地优惠乃至财政资金投入来推进,以增加农民收入[4]。同时,对乡村进行居民点的整治和环境优化,完善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村民生活品质。

3 实例分析

3.1 赤竹村基本情况

赤竹村坐落于湖南省洞口县毓兰镇东部。村中大小山丘高低错落,连绵不绝,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村中户籍人口共为673户2 714人。全村现有劳动力1 603人,纯务农531人,外出务工1 072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大部分。村子离县城10km,离毓兰镇10km。县道X086从村庄的西南部穿过。2016年,赤竹村村民人均纯收入约4 000元。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水稻、蔬菜种植、养殖、外出务工和商贸经营等。全村的主要产业为水稻、蔬菜种植、鱼类和禽类养殖,为第一产业;村内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方面,主要是村民开设的私营商店(图1)。

村中有耕地约234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05hm2。其中,水田为209hm2,较为集中,旱地31.7hm2。现状耕地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等。村中有山林地约301hm2,有一部分超美水库和20多口大小水塘,占地面积约2.67hm2,以及超过10km的灌溉渠道(表1)。

3.2 村庄规划建设

3.2.1 规划原则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3]。坚持因地制宜,根据村子的实际情况制定策略,做到精准扶持。要从多个方面找出切入点,实施富有特色的发展,实现整体水平的提升。针对村庄发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合理规划解决。村庄规划应当保护好现有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着眼于提升农村未来生产生活条件。

节约用地,合理布局原则。遵循保护基本农田原则,保护耕地和集约节约用地,兼顾村庄的环境优化与产业发展,对村庄的建设用地统一规划、集中建房,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突出地方特色,保护生态原则。保护村庄原有的聚落特征,结合村庄特有风貌以及周边的青山绿水,塑造富有乡土气息的特色乡村景观风貌。挖掘村庄现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本地特色文化休闲[4]。

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原则。规划前期通过进村实地调研,了解村庄现状的基本情况,并对村民进行实地访谈,了解村民的需求以及日常生产生活急需解决的问题,来制定规划方案。规划后期通过方案公示及现场与村民沟通的方式,进一步完善方案,最大限度保证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

结合政策,分步实施原则。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以提升村民生活水平和村庄特色建设为重点,与扶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整合有利资源,落实各项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及村民参与整村建设的积极性。

图1 村庄现状照片

表1 村庄现状用地情况一览表

3.2.2 规划技术路线

规划技术路线见图2。

3.2.3 现状条件分析

村庄现状具有许多有利于村庄建设发展的条件。交通较为便利,县道X086从西南部通过,联系毓兰镇镇区及周边村庄。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村内耕地较为集中,林地资源丰富,拥有良好的生态本底,可充分利用现状的优势资源,精心打造自己的品牌。村内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和农家乐发展基础。村内有较好的村支两委班子和基础设施底子。在赤竹村村支两委和扶贫工作队的齐心协力、多方争取下,在2017年前,就加大了对村内的道路、村民安置、异地扶贫、危房改造、安全饮水、产业开发等生产生活设施项目的投入,目前已取得较好的成效。

同时,也存在许多影响村子建设发展的不利条件。资源利用率低,山林资源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潜,没有形成较好的经济效益,农田资源亦未发展规模种植,亩产经济收入有待提高。水资源利用方面,村内水库水塘主要用于蓄水灌溉,没有形成经济效益高的规模渔业养殖。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村内缺乏村民健身活动的设施及场地,商业设施覆盖不够全面,对于日常生活商品的购买并不方便。交通设施不完善,部分村组道路未完全硬化,部分区域居民出行存在不便。基础设施需要加强综合建设,农田水利方面,灌溉水渠需要清淤维护,耕地未进行土地整理,大型机械化种植有难度。排污、排水设施缺乏,污水自流破坏整洁。环卫设施方面,村庄生活垃圾日渐增多,需要增加垃圾收集点及提高垃圾转运能力。缺乏主导产业项目,缺少合适的产业项目带动,村民的人均纯收入较低,农民致富停滞不前。

3.2.4 规划布局措施

产业发展布局。结合赤竹村现状发展情况、自身实际的发展基础及未来发展需要,总体确定做大做强第一产业。赤竹村产业发展主要以发展高效有机农业为主,促进农村居民的增收。充分利用村内丰富的山林资源,结合地形特点,重点发展立体林地种植业,主要包括茶叶种植、山地油茶林种植、果林以及经济林种植等,建立苗木苗圃基地,并由此形成林地种植、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的多方位农业生态发展模式。林地种植就是利用林地、坡地发展苗木苗圃或经济林种植;林下种植就是种植一些低矮的果树和农作物,如花卉、瓜果、蔬菜、葡萄、杨梅等;林下养殖就是在林下进行生态养殖,如土鸡、鸭、鹅等,打造竹林生态养殖基地,并利用现有丰富的水资源,发展特色水产养殖。整合村域分散的农田,将农田生产成片化,提倡精耕细作和高产栽培。规划建议采用有机优质水稻与油菜相互轮作的方式,蔬菜种植也采用轮作方式。有机优质水稻与油菜相互轮作,所需条件易于满足,适宜小农耕种,容易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生态有机稻与油菜种植,利用季节时间差合理轮作。蔬菜种植的轮作,有利于提高蔬菜产量,实现农产品增值,轮作品种包括黄瓜、芹菜、白菜、茄子等。在此规划下,产业总体形成“四点两区”的农产品生产布局。“四点”分别为依托山林资源发展的肉牛养殖点和黄桃种植点,依托水资源和鱼塘发展的青蛙养殖点和泥鳅养殖点;“两区”为依托丰富农田资源发展的两个油菜种植区。

图2 规划技术路线图

表2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一览表

居民点布局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村中居民集中点布局主要考虑在便于农业耕作的前提下,结合村庄现状道路交通条件,以及现状居民点规模及布局形态,坚持相对集中为原则,保留现有较大规模居民点,避免大拆大建,劳民伤财;同时结合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对部分散点分户的居民点实行逐步向较大规模居民集中点搬迁,实现居民点的相对集中。新建居民集中点主要考虑,村庄里现有需分户新建房屋的村民,和未来村庄建设项目征地需拆迁的村民。规划以集约用地为原则,充分利用空地及闲置地,在原来的较大规模村民集中地点插建民居。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主要是在新建村民集中点规划基本的公共活动空间,布置体育休闲健身设施、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在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设置集中供水以及道路亮化工程,同时增加居民点的环卫设施(表2)。

4 结语

本文基于对我国丘陵地区乡村规划建设策略的探索,同时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政策背景下,分析了赤竹村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并根据这些影响条件提出了相应规划建设措施。这些规划建设措施包括,利用政策为规划建设开路,利用优势资源发展村庄产业,集中布局居民点(方便居民生活和设施配套),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虽然同属丘陵地区,不同乡村的实际情况也许各不相同,但希望这些规划建设措施能为同类地区其他乡村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村庄设施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民生设施非“摆设”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