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量化管理对慢性肾脏病患者饮食依从性的影响

2019-05-20宋欣芫郝洁

天津护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钠盐摄入量肾病

宋欣芫 郝洁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 300192)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对影响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异质性疾病总称。疾病导致的损伤往往难以逆转,强调全面干预和综合性治疗,其中营养管理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蛋白质摄入对延缓疾病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需注重对患者饮食自我管理的培养及饮食指标监测[2],提高其低盐低蛋白饮食依从性。K/DOQI 指南推荐CKD3~4 期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 (Dietary protein intake,DPI)需达到每公斤体重0.6g/24 h[3],每日钠盐摄入量低于2.4 g[4]。而国内外多项调查显示CKD 患者饮食治疗不依从率在48.3%~54.5%[5],为多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最终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高其病死率[6]。通过三天饮食记录[7]、24 小时尿钠测定法[8]有助于提高患者饮食医嘱的执行力度,降低每日钠盐摄入量及DPI。量化管理是一种行为干预措施[9],详细到每天“吃多少,吃什么,怎么吃”,近年来应用在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中,取得较好成效。我科自2016年10月应用量化管理提高慢性肾脏病患者饮食依从性,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6年10月在我院肾内科CKD 管理中心的100 例CKD3~4 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纳入标准:①符合美国K/DOQI 指南CKD 诊断及分期标准:②年龄在18~85周岁;③认知功能正常,有阅读能力;④自愿参加研究;⑤规律随访≥3 个月。排除标准:①服用影响尿钠排泌的药物,如利尿剂,洋地黄,ACEI,ARB,皮质激素;②有严重合并症,如肾小管疾病、肾上腺皮质病变、充血性心力衰竭、尿毒症心包炎、未能控制的严重高血压。剔除标准:①未能坚持在本院肾内科门诊随访治疗且按时接受干预为期6 个月; ②接受微信公众平台教育;③疾病恶化需透析或移植。

2 研究方法

2.1 量化管理小组人员构成(表1)

表1 管理小组成员及职责

2.2 分析CKD3~4 期患者饮食依从性差的原因 2016年10月管理小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患者是否接受过饮食培训、 是否患有高血压及自我效能的高低均影响饮食依从性,同时指出需以此为着力点,采取相应改进措施进行干预,以达到有效提升患者饮食依从性、延缓肾功能衰竭的目的[10]。同时应用头脑风暴、鱼骨图对本院“CKD3~4 期患者饮食依从性差”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由护士长通过现场观察及半结构性访谈门诊2 名随访医生、2 名护士及30 例患者,最终修订原因:①医护:未强调饮食量化管理重要性。②患者:忽略平衡膳食重要性。饮食自我管理行为差。多数患者未应用量化工具。③方法:未给予患者饮食量化指导及随访管理。缺乏饮食依从性客观评价指标。④材料:部分患者缺少量化工具如盐勺、食品电子秤。

2.3 拟定及实施改善对策 本着知情自愿的原则,所有参加管理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均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包括基本信息、化验指标、教育内容),并录入数据库,由CKD 护士管理并告知复诊频次及注意事项,复诊前3 d 均予以短信提醒。

2.3.1 对照组 随访指导6 个月。患者接受肾内科门诊常规诊疗,包括医生评估病情、 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由CKD 护士对患者在纳入研究后进行门诊肾病饮食教育,口头讲解每日所需蛋白质及钠盐摄入量,并发送教育材料。收集复诊前1 天24 h 尿液化验并计算每日钠盐摄入量及DPI,根据评估结果给予口头教育。

2.3.2 观察组 量化管理6 个月,第1 个月每周1 次电话随访,第2~3月隔周1 次电话随访,后3 个月未能按时就诊者电话随访。患者接受肾内科门诊常规诊疗,包括医生评估病情、 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由CKD 护士根据KDIGO 指南推荐值个体计算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用中国肾脏病食物交换份为患者制定三餐食谱,适当加入不含蛋白质的主食(麦淀粉)替代部分主食,给予饮食处方并指导患者制作。要求患者使用食品电子秤、标准控盐勺及油壶,严格按照食谱进食。收集复诊前1 天24 h 尿液,记录总量留取其中样本送检,指导记录并携带3日饮食表复诊。复诊时由CKD 护士根据尿检结果计算评估每日钠盐摄入量及DPI,并将3日饮食表录入开同食谱计算器v2.0 评估具体饮食成份摄入量,同时填写CKD日常随访表(表2),根据评估结果予以指导,并调整饮食教育方案及计划。利用1:1 仿真食物模具强化健康教育,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每周2 次肾病饮食内容推送)、宣传板等,大力宣传普及肾病饮食有关知识。微信群护患随时互动。按照管理方法借助电话随访,帮助患者落实肾病饮食。

表2 CKD 患者日常随访表

2.4 评价指标及测量工具 根据文献[11]提供的客观评价方法,采用DPI(应用Maroni 公式计算)评价患者低蛋白饮食依从性,WHO 推荐的24 h 尿钠法评估钠盐摄入量,评价患者低盐饮食依从性。采用离子电极法测定复诊前1 天24 h 尿尿钠及尿尿素氮浓度(Urine Urea Nitrogen,UUN),根据公式计算每日钠盐摄入量[12]及DPI[13],见公式(1)、(2)。由护士收集患者接受管理前及管理6 个月后数据并对全程参与研究者进行效果评价。

2.5 质量控制 本研究由固定肾科医生、护士干预治疗;数据采用双人录入、双人核对。微信公众号发送的图文内容由护士查阅文献撰写,科主任及护士长进行审核后发送。共93 例全程参与改善实施,观察组48 例、对照组45 例。共剔除7 例,分析原因:观察组剔除2 例 (未能坚持接受干预及病情恶化各1例);对照组剔除5 例(未能坚持接受干预3 例,接受微信公众平台教育2 例)。实施过程中观察组28 例患者麦淀粉饮食制作困难均给予重点指导。

2.6 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的统计学处理均采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表示,率的比较采用P 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s 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疾病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见表3。

表3 社会人口学及疾病信息资料[n(%)]

3.2 管理前后两组患者饮食依从性比较 管理前,两组患者每日钠盐摄入量及DP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达到推荐值,均衡可比。管理6个月后,对照组患者每日钠盐摄入量较前无改变(P >0.05),DPI 尽管减少(P<0.001),但仍高于推荐值; 观察组患者每日钠盐摄入量及DPI 均减少(P<0.001),已较接近推荐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4

表4 管理前后两组患者饮食依从性比较(±s)

表4 管理前后两组患者饮食依从性比较(±s)

?

4 讨论

4.1 口头教育随访结合材料发放不利于提高CKD 患者饮食依从性 研究提示,单纯口头教育随访结合材料发放较抽象,缺乏量化工具及评估指标,无后续管理。患者只知原则,却不知如何具体落实,常常忽略平衡膳食的重要性,尽管干预前后均值改善有差异,但多数患者仍简单理解为仅是减少牛奶鸡蛋瘦肉等优质蛋白,忽略了蔬菜水果等植物蛋白,造成饮食结构不佳,同时未使用量化工具,摄入量很难达标。

4.2 量化管理有助于提高CKD 患者饮食依从性 研究提示,量化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CKD 患者的饮食依从性。通过确定客观饮食评估指标,即尿检监测评估患者饮食中钠盐及DPI 摄入量,用明确的量化指标指导患者选择低盐低蛋白肾病膳食,不断向其强调平衡肾病饮食对于延缓CKD 进展的意义和落实方法。通过复诊前三日饮食表和复诊日CKD 患者日常随访表的反馈,个体化分析饮食未能达标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可操作方案,不断鼓励其坚持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系统全面的治疗帮助患者重新建立对疾病的信心,应用仿真食物模型等患教模具,形象易于理解,促进改变患者饮食管理行为。通过持续评估患者在饮食管理过程中的薄弱处,给予患者充分的帮助、电话随访教育及时解释问题,弥补门诊就诊时间及地点的局限性,促进肾病饮食达标。

4.3 仍需改进之处 徐睿等[11]通过12 个月持续质量管理使患者DPI 由高出推荐量降至推荐范围内,较观察组研究效果好,考虑与干预时间较长有关,提示需持续加强量化管理及健康教育。慢性肾脏病多呈慢性、进展性,观察组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疾病反复,丧失信心和耐心,且在麦淀粉制作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使其饮食依从性逐渐降低,提示需加强病程长且病情重者的心理疏导,根据其饮食情况及个人口味制订个性化食谱,在遵循肾病饮食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原有饮食习惯; 开展现场动手制作低蛋白饮食肾友活动,调动患者自我动手的积极性,帮助其逐渐适应肾病饮食;同时注意与其家属沟通,加强随访频率,提高家庭及社会支持度,进而提高饮食依从性。

5 小结

在慢性肾脏病的任何一个阶段,膳食食盐及蛋白质摄入量都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明确量化指标,应用量化管理有效降低患者的每日钠盐摄入量和DPI,提高饮食依从性。

猜你喜欢

钠盐摄入量肾病
钠盐添加剂对制备碳化硅的影响
“低钠盐”和“无碘盐”选吃有学问
预防肾病,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积极面对肾病,康复丰富人生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肾病防治莫入误区
低钠盐=送命盐?
低钠盐真的是“送命盐”吗
中国人盐摄入量依然超标
营养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