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金融:从特例走向通识
2019-05-19袁满
袁满
致敬中国改革开放,《财经》推出《我们的四十年》系列专题第十八集:“民营金融:从特例走向通识”。
历经40年改革开放发展,民营经济已经从最初的个体工商户,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更是孕育出实力雄厚的国际翘楚。与之相伴相生的民营金融也经历了长足的发展,民营资本从初啖金融市场的草莽、无序,到如今的规范化、建制化;民营金融机构则从当年的特例特设走到当前的常规化批筹。近些年来,更是在普惠金融、金融科技等领域展示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扶持民营经济中,有着不可限量的空间。
《财经》杂志总编辑王波明特邀民营金融机构的掌舵者、实践者: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和华泰保险集团董事长王梓木,共同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民营金融的发展路径,分享探路者的经历与经验,探讨当前新形势下的挑战与前景。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金融业尚处于“大一统”架构下,国有银行还是专业银行,但为了满足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陆续出现一些城市信用社,为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提供融资。一批个体工商户、自然人,投资入股城市信用社,作为创始股东,成为改革开放后最早的民营金融的发端。
洪崎回忆,当初政府采取的是“默许”态度,并无明确的政策。但到了1987年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的时候,中国的决策者们开始考虑要成立一家真正的股份制银行。
1987年4月1日,重新组建的交通银行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营业,总部设在上海。虽然当时名为国有股份制银行,但交通银行实际采取多级法人体制,即除了总行有股东,省市分行还有二三级股东,其中政府财政出资为主,但下属分行股东中,已出现民营企业股东的身影。
上世纪90年代,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了市场经济的总体改革框架,现代金融体制改革破局:中国人民银行转换职能,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1995年发布实施《商业银行法》……现代金融理念的逐步确立为民营金融事业开启了空间。与此同时,中国民营企业也从80年代的个体工商户成长为更具资本实力的实体企业,且融资需求日渐强劲。1996年是民营金融具有历史性突破的一年,首家民营银行——民生银行诞生,同年,华泰、泰康、新华三家全国性股份制保险公司成立。
1993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李静递交关于让私人银行入股成立一家商业银行的提案,43位民营企业家联合签名。当年11月,在全国工商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企业家们再度提出成立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诉求。时任工商联主席经叔平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朱镕基写了亲笔信。
洪崎回忆,经老的信是1993年12月30日写的,隔了一天,1994年元旦,朱镕基便批给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周正庆和戴相龙:是否可以试一家。
1996年1月12日,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成立,注册资本人民币13.8亿元,59家股东中,民营企业占了85%。
同年,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是为第一家全国股份制财产保险公司。当时在国家经贸委任副司长的王梓木,辞职下海,作為发起人,找寻中海油、中石化、宝钢、华润、招商、远洋等63家股东,其中民企六七家,以13.3亿元注册资本金起家。
王梓木回忆,与民生银行一样,华泰从成立之初就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搭建公司治理。虽然国有资本占主体,但经营方式要改变国有,当时的口号是“国有,民营”。
由于股权极为分散,符合出任董事资格的股东有22家,超过了《公司法》限额,于是采取董事轮换制,即把22家股东分为四组,有一组做监事会,到第二年监事会这一组人轮换成董事会。
相对于银行业的监管审慎,中国的金融决策者们对民营资本进入保险业采取了更为开放的态度,时至今日,民营资本在保险业中的占比为银行、保险、证券三大金融领域中最高。但民营资本对于金融保险的经营理念的认知,则经过了一番磨砺。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民营金融历史性突破,民营资本被压抑多年的发展冲动,随即迸发。与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同步,民营企业实力迅速壮大,资本极度饥渴,而现有金融体系尚不能提供充分的融资渠道。民营资本逐步渗透控制现有金融机构,而监管配套的不完备以及对金融风险意识的匮乏,使得个别受控金融机构沦为大股东“提款机”。部分民营企业甚至脱离实业,转向资本游戏,导致金融险象不断,甚至出现投资失控、企业现金流崩盘。
王波明举例德隆事件。德隆系上世纪90年代崛起,1996年2月注册成立“新疆金融租赁公司”,自此频频收购金融机构作为融资平台,打造实业和金融两翼,鼎盛时期旗下公司逾200家,高杠杆下,最终投资失控,并遭遇熊市,在2004年崩盘,轰动一时。
此一时期,投资热引发金融乱象,治乱之下,信托等领域的金融机构锐减,金融牌照发放收紧。
继民生银行成立后,18年间,银行领域未有新民营牌照发放。但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前十年,除了投资设立新的民营金融机构,民营资本还借势金融市场化改革,通过改制、增资扩股或者受让的方式,悄然掀起几轮金融投资高潮,逐步实现对原有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控股。
一是1998年全国城信社大规模整合重组为城商行,吸收企业入股;二是2004年后,中国加入《巴塞尔协议》,各城商行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进行增资扩股;三是2003年开启,特别是2009年以来的农信社批量改制农商行,民营资本借增资扩股进入,并实现控股。
2014年新一轮民营银行批筹再次开闸。当年,原银监会批复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浙江网商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和上海华瑞银行5家民营银行试点。截至目前已批复开业17家民营银行。
2016年原银监会发布《关于民营银行监管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民营银行设立常态化。
谈及民营金融的未来,王梓木表示,中国的发展一定是一个国有、民营比翼齐飞的状态。因而,没有必要明确划分资本属性和所有制,而应按照标准企业实体提供服务,一视同仁。
竞争中性,一个前提是国有企业也要解决预算软约束问题,洪崎称,在公平竞争的道路上,无论是民营还是国有,只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需要的,就应该发展多层次的金融机构服务与之相匹配。
王波明总结道,民营企业实际并不需要多少优惠,只要公平。
视频内容实录
[解说]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在众多推动改革事业向前发展的身影中,有一类机构由于其身份特殊、起步较晚,而易被忽视。但是,它们起到的作用又非常重要、无法取代。这就是几乎与改革同时起步发展的民营金融机构。
王波明:这一集我们来聊聊在我们改革开放40年中,民营金融的发展。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两位嘉宾,一位是咱们民生银行的董事长洪崎先生,但是我一般叫顺嘴了,都是叫洪行长洪行长,现在叫洪董事长有时还叫不出来。
洪崎:老朋友都这么叫。
王波明:一位是王梓木,咱们华泰保险董事长。
二位,有一件事我有做调研,他们说民营金融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有,我当时还不信,通过城市信用社就出现了很多个人股东。上世纪80年代初期,那时候咱们国家整个大体系都是大国营,人们也没钱,怎么就能还有很多的个人股东参加到合作社、信用社?
洪崎:其实这件事,的确改革开放以后民营企业主要是个体工商户。
王波明:当时是个体工商户,都不是企业。
洪崎:那时候是国家默认的。从政策上也没有特别的明确,但是默认了。这些个体工商户在经营过程中间也是需要金融服务的。1987年的时候,当时人民银行主要是体制改革这块,就想成立一家真正的股份制银行,那时候就在研究交通银行。但是交通银行当时叫多级法人。
王波明:什么叫多级法人?
王梓木:就是省的银行,由省市股东组成的,省级银行。
洪崎:对,财政是大股东,比如说我成立某个市的交通银行,这个市的财政就是大股东。
王波明:每个分行还有再一层股东。
王梓木:二级法人。
洪崎:对,它其实是多级法人。比如说到省一级,那省里头才能拿钱,然后有一些股东,这些股东国有,也有民营。
王梓木:太平洋保险也那样,因为太平洋保险是从交通银行分离出来的。
洪崎:它是国有控股。
王梓木:那时候有民营企业参股吗?
洪崎:有参股。
王梓木:那银行走在前面了。
洪崎:这时候个体工商户谁来服务?这时候就是有一些城市信用社,那时候人民银行批了一些城市信用社(牌照),人民银行给各个省行有一些指标。然后由省行去批,批给谁他们做主。由省行来做主批给谁。所以当时批,就是为这些工商个体户服务的。
王梓木:但出资也是个体工商户。
洪崎:那是多样化,学校也可以办,个人也可以办。
王波明:有一个现象,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信托投资公司,那时候信托投资公司当然都是国营的,那时候好像是每省每市,每个地方都冒出很多。
王梓木:那時候信托公司在整个金融领域里非常活跃,很多次银行拿不到钱怎么办?找信托要,而且都是一些高回报的,但同时也是高风险的项目,信托公司给这些企业拿了不少钱,但是很多钱收回来也很困难,所以信托一度就成为一种金融乱象,所以后来信托就被国家给整顿了,不整顿也不行了。所以信托发展的很快,整顿的也很快。
王波明:那上世纪80年代大概这么一个格局,民营只是在非常小规模的城商行。
洪崎:那不叫城商行,那是信用社,城市信用社。
王波明:还没城商行。
王梓木:城商行是信用社治乱的时候,用城商行来取代了信用社,把信用社这个乱给治了。
洪崎:农村信用社也是在那时候。
王波明:农村信用社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因为它的分支很多了。
洪崎:它当时就是农村的互助组,互助组挂靠在农行,然后也挺乱的。
王波明:我还记得那时候中农信在全国成立分公司,人家底下人就说,总公司一分钱我也不要,但你给我一个融资权。那时候融资权就够了,你给我一张就行,我记得那时候深圳,就是中农信给深圳融资权,一下自己一分钱股本金也没有,它自己一下融了七八个亿。
[解说]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了市场经济的总体改革框架,现代金融体制改革破局:中国人民银行转换职能,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1995年发布实施《商业银行法》。现代金融理念的逐步确立为民营金融事业开启了空间。与此同时,中国民营企业也从80年代的个体工商户成长为更具资本实力的实体企业,且融资需求日渐强劲。1996年是民营金融具有历史性突破的一年,首家民营银行——民生银行诞生,同年,华泰、泰康、新华三家全国性股份制保险公司成立。
王波明:民生银行大概怎么成立的?这是标志,因为它是第一家民营的银行。
洪崎:我记得是1993年3月份全国“两会”期间,我们后来民生银行第一届监事会的监事李静,湖南人,他是政协委员。他在这次会上提出来,能不能让私人股份入股成立一家商业银行,并且写了提案,这个提案在当时,写完以后第二天,有大概43位政协委员都签字。
王波明:是不是那43位也有很多民营企业家?
洪崎:就是民营企业家,政协的,民营企业家联名提出来这个提案。1993年11月份,工商联开会,经老那时候已经是工商联主席,经叔平,我们的第一任董事长。工商联开座谈会,民营企业家就把这个事又翻出来说了。就说,能不能成立一家民营股份制的商业银行,以民营为主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个提案当时经老非常重视,马上就写了一封信。
王波明:他还写了封信。
王梓木:给朱镕基吗?
洪崎:给朱镕基,朱镕基是副总理兼人民银行行长。他写了一封信,就是能不能成立一家为非公有制企业融资,专门为它们融资的一家民企入股的商业银行。那时候记得是1993年12月30日写的,隔了一天,1994年元旦朱镕基当时就批了,批给当时的副行长周正庆和戴相龙:是否可以试一家。
落实得很快,然后到了1994年开始筹备推动这个事。到1995年就批了筹备。
王波明:民生银行这名字怎么来的?为什么叫民生银行?
洪崎:这件事我问过我们当时的董事长,经叔平,是他定的。我还专门问了这个,跟三民主义有什么关系没有?他说没有。当时他给我回忆,他说当时有几个名字可以选,他觉得这几个名字都不是太贴切。第一,我们是民企为主入股的民营银行。第二,是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为非公有制企业服务,都沾一个民字。他脑海里民生、民生,一直在脑海里。咱们《左传》里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间“民生”这个词讲了2000多年了。
王梓木:有历史渊源的。
王波明:当时那个股东是民营的,那股东是怎么找的?怎么就凑齐?一开始民生银行资本金多少?
洪崎:当时我记得是1995年8月开始募集资金,当时定的是50亿元资本金。募股的时候全国各地的民营企业都想参与。
王波明:当时也确实明确,只有民营企业可以参与。
洪崎:没有明确。
王波明:国营不行?
洪崎:以民营为主。后来59家里头有3家是国有,所以85%的股份是民营的。人民银行当时有一条规定,入股民生银行必须是自有资金。
王波明:你不能借。
洪崎:你不能借、不能贷。所以资金来了以后,人民银行要审,一审最后就剩13.8亿元,合格的,有资格的。
王梓木:绝对还是民营占绝对大头,绝对大头。
洪崎:民营85%。
王波明:那你说审完了就剩13亿元了,那怎么办呢?
洪崎:13.8亿就13.8亿开业。
王梓木:保险是超过5个亿之后,就可以全国性公司,银行是超过10个亿就够一个全国性的银行。
王波明:当时第一届的董事会,比如说最后是59家股东,就每家大概出个几千万。
洪崎:它是不超过9000万,每一家不能超过9000万元。
王梓木:保险是不能超過5000万元。
洪崎:不超过9000万元,这样我们股东就分散了。
王波明:那好了,当时大股东到9000万元了,有几家,都是谁?
洪崎:我记得刘永好是,卢志强是。
王波明:泛海。
王梓木:这几家今天依然健在。
洪崎:我们1996年1月12日就成立了。
[解说]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民营银行——民生银行成立的同一年1996年,中国首批包含民营资本的全国股份制保险公司之一——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相对于银行业的监管审慎,中国的金融决策者们对民营资本进入保险业则采取了更为开放的态度,时至今日,民营保险机构在银行、保险、证券三大金融领域占比最高。但民营资本对于金融保险的经营理念的认知,则经过了一番磨砺。
王波明:就保险公司作为你们来讲,那时候《保险法》刚出来,是1995年出来的。
王梓木:是。
王波明:那你们讲讲,你当时保险公司怎么成立的。
王梓木:当时我在国家经贸委工作,主要是负责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和这些国有大企业都很熟悉。当时成立华泰保险我就是发起人、动议人。我找的投资人都是央企。像海洋石油、中石化、宝钢、华润、招商、远洋是以国企为主,但那时候已经不排斥民营企业成为股东。
王波明:就当时《保险法》出来,并没有对所有制有所限制。
王梓木:没有限制,只要是企业都可以,但我们从成分上来看,国有企业占大头,民营企业也有六七家吧,一共得有63家股东。带中国字头的大公司有22家,这22家每家都出资了5000万元,封顶了,再出不行了。然后就成立了华泰保险。
王波明:股权比民生银行更加分散。
王梓木:更加分散,我们是13.3亿元资本金,它是13.8亿元资本金,我们这时候更分散,而且我们当时定调是,虽然我们是国有占大头,但是我们的经营方式要改变国有惯性,要采取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的方法。所以我们当时一个口号叫做国有、民营。
王波明:你们当初董事会组成,谁能当董事?
王梓木:5000万元以上的股东出一个董事。
王波明:几个?
王梓木:当时我们有22家,所以当时还很麻烦。
王波明:22个股东?
王梓木:我还得当董事,超过了《公司法》规定的限额,怎么办呢?我们就把22家分了四组,有一组做监事会,到第二年监事会这一组人轮换成董事会,董事成了一种轮换制。后来随着股权不断地购并,名额就够了,就变成监事会这组就没了,变成股份制。我们到现在还有19个董事,所以还是比较多的。但随着这几年我们有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国有这部分,最早退出的实际是那些民营,外资进来以后。
王波明:我估计这帮人资金没那么长。
王梓木:外资进来的时候,我们是2000年引入外资,中国保险业最早引入外资的也是我们华泰保险。
王波明:你引入谁?
王梓木:美国ACE保险集团,而且是很出名的一家财产险公司,因为当时我们华泰是产险起家的,今天我们成立集团了,有产险、寿险、资管。所以外资进来以后,最先把民营股东买断了。
王波明:他们也赚钱了吧?
王梓木:赚钱了,成立三四年他们就高价转让。然后国有又开始不断地收缩,因为它就3.75%,我们没有控股股东,从战略重点主业来说就不是它,因为他们自己也批了一些保险公司,国有慢慢退出,民营又开始进入,一些大的民营企业开始进入,现在我们的国有股不到30%了
王波明:现在作为你们来讲,通过这么多年,民营股东和外资股东,它们的比例现在占到多少?
王梓木:现在外资股东,最近批下来的,我们外资股东达到26%点多,还不到27%。民营的合在一起应该在40%左右。
王波明:等于外资加民营已经占大头。
王梓木:70%了其实,民营还有一些。
王波明:那行,你们就完全是混合所有制,但是主要你可以说是一个民营的保险公司了。
王梓木:民营为主的一个保险公司。而且外资也超过了25%的界限,又成了外资占有重大比例的一个保险公司了。
王波明:我总觉得民生银行是一个特例,就很长时间作为民营企业的一个银行,但是保险公司这边好像挺开放的,谁都可以进,你能不能讲一下保险公司的各种持股?民营的参与程度。
王梓木:保险公司早期的,三大保险公司,人保、平安、太平洋,号称老三家。
王波明:人保肯定很国有。
王梓木:太平洋也是国有,交行分立出来的也是国有,平安应该是国有,最早是招商局那边占大股的,后来也是企业都入股,包括外资,所以保险业是最早开放的,不仅向民营企业开放,还是向外资开放最早最快的金融行业。
王波明:主要是外资带动了,民营外資,反正跟国有企业距离稍微远点,就在保险行业。
王梓木:因为保险业是一个长期投资重资产的一个行业。随着最近几年民营企业实力起来了,它投得起、跟得上、持得久,这样的民营企业现在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所以它们也在进入保险行业。但是民营企业进入保险行业,能不能把保险行业按照自己自身的规律去发展,而特别忌讳的,或者引起关注的,就不能把保险公司当成民营企业大股东的融资平台。
王波明:提款机。
王梓木:一旦变成民营企业的融资平台,这个公司就进入到了一个风险的漩涡当中,出问题了。
洪崎:银行也有这个担心,民营企业进来,变成某些民营企业的提款机,原因也很简单,原来那些城市信用社都是提款机。
[解说]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民营企业迅速壮大,资本饥渴,而现有金融体系尚不能提供充分的融资渠道。民营资本逐步渗透控制现有金融牌照,而监管配套的不完备以及对金融风险意识的匮乏,使得个别受控金融机构沦为大股东的“提款机”。部分民营企业甚至脱离实业,转向资本游戏,导致金融险象不断,甚至出现投资失控、企业现金流崩盘。
王波明:1995年、1996年往后有一段时间,刚才提到的提款机问题,当时对资本就渴求、饥渴。好像那时候是两种渠道,第一种是像泛海、万通,它们是大摇大摆正经进来的。但是还有很多的私人资本,到90年代中期以后 就是体制外的渠道偷偷摸摸的各种,我记得当时进来持股,不见得是以自己的名义,都是借着哪个公司,甚至有些面上都借着国营的渠道进来。所以在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包括当时租赁,反正你得拿着一个金融牌子的机构,你就能去融资了。所以就出现了大量的,把金融机构作为提款机的地方。
洪崎:非法集资一样的。
王波明:我记得有个叫德隆,大家还记得吧?
王梓木:新疆的。
王波明:对,新疆的,大肆融资,好像在上海,他们又弄了一个租赁公司,叫新世界租赁公司,有了那个以后,其实那个租赁公司很小,但是在他们手里就几十亿、上百亿地往外扩张了。
王梓木:大肆扩张。
王波明:比如说在民生银行你有很多个人股东,他们也对资金有很多的需求,你们当时怎么来屏蔽提款机的问题?比如说股东贷款,你有限制吗?还是说他可以贷?
洪崎:其实他本身是保持一种公允,可以跟其他的客户平等,但是你必须在关联交易上有一个公正的、严格的制度来保证。
王波明:这个当时有吗?
洪崎:一开始没有。
王梓木:是不是股东可以说我拿着这个股权质押,你就得给我贷款。
王波明:那都算好的了。
洪崎:股权质押算好的了,的确是当时出现过这些问题,毕竟这些民营企业拿了那么多钱来入股,你说这钱不贷出去。
王波明:也说不过去。
洪崎:也说不过去。
王梓木:股权就是股权,债权是债权。
洪崎:当时的人民银行也给我们后来提出这个问题,也查过,觉得有些股东贷款多了一点,这样我们就成立了关联交易委员会,然后你要贷款,尤其是2000年我们上市,A股上市以后成立关联交易委员会,你贷款以后要披露的,对外披露的。
毕竟贷那么多钱,如果公布出来,互相之间也不好看,股东之间也有监督,谁多了,谁少了。再一个,谁贷多了,我们作为经营层也有压力,所以我们在这一方面也严控。
王波明:相对的金融乱象在保险这块发生不多,唯一就是安邦出了问题。安邦是什么问题?
王梓木:先这样说,安邦做得很快,短时间内就膨胀的很快,它主要是通过保险的产品,通过银行来销售。
洪崎:万能险,其实就是存款。
王梓木:对,这样就是它通过保险产品拿到了大量的资金,然后就到处去投资,买这个、买那个,国内买不够就到国际市场上去买。买了以后你保险产品到期要偿还的。
王波明:期限长短是一年、三年?
王梓木:短期险多,这样你短钱长配,因为你投资了很多产品,收不回来的,就依靠着不断发新还旧,从监管政策来看,万能险不让发了,你原来有些保险产品就面临着到期的问题。
王波明:新钱旧钱。
王梓木:偿付能力跟不上的时候,他们又做了一个非常错误的事情,就是把保费绕着弯变成了自己的资本金。
洪崎:还有短贷长用,要不断借新还旧,这种滚动式的,总有一天是要爆仓的。
王梓木:就是庞氏骗局了,因为你借新还旧,你新的利息还得有,手续费还得有,你这个利息和收费加在一起的收益,你能不能通过正常的资本市场投资能够收回来?越高赌博赌性越大。
王波明:现在有另一个例子,我想请二位,这个人我刚才忘提了,就当时姚先生,在万科股权上,当时就大肆收购,然后很多机构后来都参与了,对于万科股份的收购。这个事你们怎么看?
洪崎:我是这么看,这本身是个监管问题,与万能险有关。
王波明:万能险在当时是,虽然你现在可以质疑万能险有没有问题,但是万能险当时批的也是合法的。
洪崎:这个应该从整个国民经济来扶持制造业,这些产业能够真正的、扎扎实实的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去做。万科也好,格力也好,虽然万科是地产业,格力是制造业,假如说这些人,这些企业家兢兢业业打造一个企业,他们一天工夫就拿着市场的资金一下就把它收购了。
王波明:就道理上說不通。
洪崎:道义上应该说,这个国家是需要控制和管理的,要不然的话,大家都真正的脱实向虚了。我辛辛苦苦的弄一辈子,又是上市公司,一夜就给我收了。
王梓木:再从保险公司的性质特点来看,它应该是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这样一个排序,它过于集中地把这个用万能险借来的钱,过于集中地投一两个企业的时候,占大股这时候的,它首先就过于集中。
王波明:理论上就说像你们这种金融机构,你不能占大股,你不能去管理的,你应该是财务投资。
洪崎:那个说实话,那是你管理的风险控制的,你的理念的问题,但人家说的我收那么好一个企业,我何必收三家不好的企业,我收一家最经典的企业有什么错呢?对不对,所以这个里头它应该是个技术问题。
王梓木:投资理念的话,它过于集中,再一个就是说你成了第一大股东,如果真的让你去管理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去管理。
洪崎:好企业、好品牌,就毁了。
王梓木: 你没有这个经验、没有这个能力去管理的。而且你这个产业风险也过于集中,如果这个企业好没问题,万一企业不好怎么办?它出了问题,那老百姓的钱你是无法偿还的。
王波明:好,从两家公司折射整个民营经济的民营金融的向前发展,到2000年以后,咱们加入WTO,民营经济也在迅速地发展。然后对于金融企业的控制、参股,基本上是两个渠道,一个渠道就像民生银行大摇大摆,就正式的来。另外一个是叫体制外的渠道,吴晓灵说的,就说通过各种方式的。
洪崎:影子银行。
王波明:你暗的也好,明的也好,去收购,或者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等,当然也出现了很多乱象,包括提款机问题。但是好像监管也一步一步地往上跟。
王梓木:这个叫穿透式监管。
王波明:穿透式监管,你包括证券公司,人家买个证券公司干嘛,人家去要你的那个证券公司的存款。
洪崎:保证金。
王波明:保证金一大堆。
王梓木:拿来用。
王波明:对,就拿这钱干别的事去了,它不是说就干证券的事去,当然后来这也慢慢给隔断,就是包括银行监管。到了今天,其实银行永远都是一个最后的一个堡垒。
[解说] 在漫长的18年等待之后,新一轮民营银行批筹再次开闸。2014年原银监会批复5家民营银行试点,分别为: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浙江网商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和上海华瑞银行。截至目前已批复开业17家。2016年原银监会发布《关于民营银行监管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民营银行设立常态化。作为改革开放第一家民营银行,虽然“中国唯一”这块金字招牌保持长达17年之久,但因民生银行特定服务对象——民营经济的缘故,注定会随着时代潮流起伏涨落,历经坎坷。
王波明:民营金融机构和民营经济,两者你们感觉是有那种必然关系吗?也就是说你的股东是民企,它必然就是它的服务对象,就是民企?
洪崎:当初成立虽然是全国性的,但我们去营销业务,人说你还不如一个信用社呢,你才13.8亿元。
王波明:那你现在什么规模?
洪崎:现在超6万亿元了。
王波明:一开始你们也是一般银行,第一件事它得追那些大企业,如果能拿到大企业的生意,那还是做大企业多过瘾。
洪崎:首先一条,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有民营的金融机构出来,应该是这样, 但是也可能有多种原因,它的生存问题,要解决生存问题、发展问题。也可能在中间是不一定,我们中间就走过一道岔。
到现在我们的章程里写的,为民营、中小、高科技企业服务的。当时成立以后我们的确是沿着这个战略定位,为民营企业、为中小企业服务。但是到了1998年、1999年的时候,2000年快上市的时候,我们的不良率已经很高了。13.8亿元的资本金已经剩下8亿元了。
王梓木:那么高的倍率。
王波明:不是,我觉得剩那8亿元是正的吧,是正的8亿元。
洪崎:正的,正的。
王波明:那已经不错了,但是你看看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都负了,没资本金了,你这还有8亿元呢。
洪崎:我们是自负盈亏的。当时分析,还是为民企服务,但是已经转向大企业了。
王梓木:大企业贷款比较安全是吧?
洪崎:安全。
王梓木:收益稳定。
洪崎:我们说市场经济中间的商业银行是风险定价。当时是管理利率,你是固定利率,你给民企贷款,也是那个利率,你给国有企业也是那个利率,那显然是风险不一样。
王波明:不一样,没有溢价。
洪崎:它不是一个市场化的,显然那时候为了生存,我们就慢慢地挂羊头卖狗肉,后来变成了我们说的卖各种肉,最后什么都干,最后算了,安全港吧,就提出来安全港,转向了大企业。转向以后,国企的占比就慢慢的上升了。这样的话其实就发展很快,我们叫低风险、高增长、高收益。
王波明:稳定回报。
洪崎:到了2008年实际上我们整体的规模已经是跟招商银行一样的,已经追上了,毕竟我们的体制机制还是比较好的,待遇各方面,还有激励机制都比较好。
所以到了2009年的时候,我们又回过来了,因为我们觉得我们已经立住了。立住以后,当时两个想法,一个想法不忘初心,我们毕竟国务院批的是为民营企业服务的。第二个在考虑,那时候利率市场化推的比较快了,分步骤,推的比较快,它显然对民企服务的时候,利率会高一些,收益就可以覆盖风险,市场化了。我们也觉得,我们在服务民企的过程中间,我们是有优势的。
所以从内到外,和我们的使命结合在一块,我们就2009年提出来做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所以我们那时候就开始做小微了。
王波明:我觉得服务民企比较容易,但是服务小微非常难。
王梓木:这个风险就会增加了。
王波明:而且成本又高,就任何一个银行它说如果我能不干这个事,我就别干这个事,就是作为小微,你们怎么完成这种转型呢?
王梓木:关键得会干这个事。
洪崎:你说的太对了,我们其实在这个方面的话,我们是有惨痛教训的。民营企业有大中小,如果遍地的这种小微企业,我们能服务的话,还有什么样的客户我们不能服务呢?
王波明:小微企業大概对你们来讲是什么规模?
洪崎:其实当时的小微企业,银监会是有定义的,单户的贷款规模不超过500万元。它没有特别的明确标准,其实小微就是给个体工商户服务,严格地说就是,个体工商户。现在我们余额是6000亿元了,平均贷款大概是170万元,那是微了,500万元以内。
王波明:整个贷款规模是多少?就6000亿元占你整个贷款比例是多少?
洪崎:整个贷款3万亿元。还有零售业务呢,零售业务、消费信用贷款等等,按揭等等,这一些。所以大体上小微在我们这占的比重也不小,25%左右,这在公司业务里不小了。
王波明: 在保险业里头,民营资本也有了很多的参与,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你来讲,你怎么看待民营资本在保险公司这个层次作为股东,它这个治理会有什么样的,产生了什么样的挑战?
王梓木:过去这些年,保险公司的股东,民营股东进出频繁,这是一种现象。
首先它进,都对保险公司比较青睐,但是各种目的都有。
王波明:有的时候想挣点快钱可能是吧?
王梓木:有的是想把它作为融资平台,大的房地产公司,它一看你这个保险融资的成本比我从信托那拿钱便宜,那么我做房地产这不就稳定收益,它就把保险公司作为自己当个别股东的融资平台,这是一种目的,所以早期很多房地产公司进来比较多。但是进来以后,有的发现没那么简单。
王波明:拿不出去。
王梓木:所以有的发现,特别是在国家监管不断加严的情况下做不到,怎么办呢?保险本身是一个长投资,长期投资。甚至像人寿险公司,十年、八年才能够盈利,所以你这个资金有没有持久的,挺的住、挺不住,你挺的住你就进保险公司做股东,你挺不住的话就没办法做股东。
王波明:我觉得可能今后作为金融服务于民营企业,有一个东西其实挺关键,就是科技所带来的一些新的方法,你比如在银行,原来一个最大问题,就你做小微企业,就你信息不对称,你没法去做它的……
洪崎:成本高,风控也不行。
王波明:但是现在好像出现了叫大数据,它能帮助你去分析很多的东西,所以洪行长,我不知道民生银行这块,你们是不是能依托高科技的东西反而能够降低你的成本,所以使得你对小微企业能够有更多的倾斜?
洪崎:好处是什么呢?一个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第二个解决风控,就解决一个内外的风险,操作风险问题。降低成本,人工成本,效率提高。所以这个对我们小微企业发展有好处,将来可以放到手机上,在手机上就可以操作了,很方便。
王波明:如果等到科技更发达,你可以再往下降,比如说到100万元还是什么。
洪崎:不,现在我们对他们就几十万元吧,比如说30万元,30万元以下的都线上。
王波明:科技发展可能未来就大金融机构支持那种小微企业,它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好,最后了,大家去往前看,就最后我们作为金融,民营的金融,服务于民营经济,有什么寄语没有?
王梓木:我相信中国的发展一定是一个国有、民营,都是比翼齐飞的这样一个时代。所以我觉得金融机构不要把它们划的太清楚,就是你看它是一个标准的企业实体,我们就为这样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王波明:不管它所有制,应该就是一视同仁。
王梓木:对,你看它的历史成长,看它的资产负债率,看它在过去的风险,有各种识别方式,包括新科技,能用上来,这样的话就能够对风险有一个很好的判断,尽量降低对所有制的依托。
洪崎:我觉得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其实都是两不动摇、并驾齐驱,并且是融合的,中性竞争,这样的话,国有企业也要解决预算软约束的问题。预算软约束解决以后,这样公平地竞争。我相信在公平竞争的道路上,无论是民营还是国有,只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需要的,就应该发展多层次的金融机构,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要相匹配。
王波明:其实你不见得非得给民营企业多少优惠,就特殊的政策给它们优惠。
王梓木:公平就行,民营企业要求的就是公平。
王波明:好,今天我们对于民营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有了一个很好的讨论。谢谢二位。
王梓木:谢谢大家!
洪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