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返乡一代

2019-05-19

时代邮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藏香家乡

传统的中国,是乡土的中国。我们的根在乡村,“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丽风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和乐景象,是一代又一代人心向往之的田园记忆。

现代的中国,是振兴乡村的中国。从“三农问题”的提出到“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乡村,作为“美丽中国”的重要部分、作为各具特色的“富春山居图”的描绘者,正重新焕发生机。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人从哪里来?过去,乡村的青壮年劳力们“争相跳农门”,到城里去、变成“城里人”,成为很多农民的“终极梦想”。现在,随着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乡村软硬件条件的不断完善、就业机会的不断增加,一大批在城里打拼过、学习过,有本事、有梦想的农村青壮年们形成“我要回家乡”的浪潮,他们希望用自己的“学成归来”,给家乡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重建更富裕、更美丽、更现代化的家乡。他们的回流,也带动了更多关心农村的“创客”“海归”“大学生”“企业家”投身到新农村的建设大潮中。

和老一代“叶落归根”的被动返乡心理不同,新一批的返乡者,因为心中有蓝图而选择主动返乡,他们的回归,给乡村带来了哪些惊喜与变化?他们的返乡之路,又交织着怎样的难处、困惑与期盼?如何让返乡者们的回乡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本期独家策划,让我们聚焦新时代的“返乡一代”。(执笔/郭探微)

□本刊立场

返乡,返乡!重建美丽家乡

提到乡村,你会想到什么?是“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的田园景致?还是偌大一个村庄,只剩下“386199”(指妇女、儿童、老人)群体、只有过年过节时,才有一丝热闹气息的凋敝景象?或者,你能否想到第三种场景:昔日扛着蛇皮袋去城里打工的年轻人,提着行李箱重返乡村,一个个充满干劲的背影,让乡村重新变得忙碌起来……

□郭探微

这三种场景,可以说不同程度存在于当下的中国。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又日新月异的中国,乡村的面貌也经历了多重蜕变:从前人气兴旺的乡村,因为大批青壮劳力进城变得日益空心化。中央一号文件的支持、自上而下的推动,又让乡村这个一度穷困、闭塞、落后的地方,重新变得有吸引力。

从乡村奔向城市的人们转了个身,从城市回流乡村,他们的“一去一回”,给家乡带来了更多希望。

两代人的“返乡之路”

安徽肥西县花岗镇大黄村的村民王金贵,至今还记得父亲每年春季去打工时留下的那个背影。父亲是泥瓦匠,每年都会去上海打工,“小的时候,我对我爸最深的印象就是每年过年前他会带着玩具回来看我。”

王金贵用了一个“看”字。没有成年的时候,父亲对他而言就是一个月一次的电话,过年时的新衣服、新玩具以及看到他试卷没及格时高高扬起的巴掌。父亲在城里干了一辈子,临到老了,佝偻着身子,又回到了乡村。

王金贵的父亲,是改革开放初期最早走出农田、进城务工的一批农民。他们在城市里打工,把攒下的钱带回家,也把自己的退路留在了家乡。最早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相似的规划:年轻时,进城务工挣钱,干不动了,返乡养老。哪怕他们的儿女很多在城里扎了根、落了脚,接他们过去“享清福”,也有很多人念念不忘故土,希望能够落叶归根。他们把青春奉献给了城市,把最后的时光留给家乡。对故土的眷恋、对乡村生活的习惯,最终牵引着他们完成了人生“后半程”的返乡之路。

而王金贵则和父亲的选择不一样。今年36岁的他在进城务工18年后,选择了返乡就业。他在家门口开了一家农家乐:“挣的钱比城里少一点,但能照顾老人、孩子,我觉得挺值。”王金贵自己作为留守儿童长大,他不希望儿子还是留守儿童。前几年他的家乡被评为安徽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来乡村旅游的城里人多了,村里很多家开起了农家乐,搞起了农场采摘。王金贵和妻子一商量,两人揣着积蓄,鼓起创业的勇气,一起返回了家乡。

作为新一代的农民,更多“王金贵”把返乡安排到了人生的“前半场”。

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乡村的大环境变了。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给日渐凋敝的乡村注入了一剂发展的强心针。

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不断释放出扶植返乡创业的利好。尤其是农村土地确权改革、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让现在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不仅为乡村振兴打下牢固的基础,也涌现出更多创业就业的机遇。乡村大环境的变化,给想返乡的青年们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在家门口也能有事做、有钱挣。

另一个促使“王金贵”们返乡的力量来自家庭。过去,夫妻双方去城里打工,把年幼的孩子留在家中给老人照顾是乡村家庭生活的常态。夫妻双方分离、父母与子女分离造成了一系列家庭问题,往往挣了钱却顾不上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家庭本位”,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家国思想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尤其是在城乡两端游走的乡村青年,他们因为缺乏身份上的认同感,在内心更需要家庭生活带来的温暖和归属感,更希望过上安稳的小日子。在家门口就业,上能照顾双亲,下能教育子女,是很多青年农民的内心诉求。所以,当乡村有了更多就业机会时,在城里打拼的他们,更愿意选择回归家乡、回归家庭。

“返乡一代”为家乡带来了什么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各类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达780万,“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本乡创新创业人员达3100多万。返乡的人多了,曾经寂静的乡村重新热闹了起来,“返乡一代”,也给乡村带来了更多变化——

缓解乡村人才流失,让“空心化”的乡村重获生机。

不可否认,我国乡村正面临着“空心化”的危机: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首先造成了乡村人口的空心化问题。人口的空心化继而又引发了土地、产业、服务、文化和公共设施的空心化,农村呈现出衰落与凋敝的景象。

解决好乡村“空心化”的问题,关键在人。让我们来看看正走在返乡路上的一代人,和老一代返乡者不同,他们有着更加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他们有的是从城里毕业的大学生,见识过外面世界的繁华与精彩,最终将回报家乡的情怀落在了脚下;有的是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中锻炼出一身过硬的本领,拥有了更深厚的人生阅历,最终带着一身本事,返乡创业……

这么一批有理想、有技术、有情怀的中青年返回家乡,能够很好缓解乡村的人才流失问题。他们的回归,让“空心化”的乡村一扫往日的凋敝之气,重新变成“希望的田野”。

带动家乡脱贫致富,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乡村对老一代的返乡者而言,是一个安度晚年的归宿,对新一代的返乡者而言,是一个安居的乐土,更是一个创业就业的平台。新一代的返乡者们,怀揣着在家门口致富、造福家乡的梦想而来,他们把城里的新兴产业也带回了乡村,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互联网+”的快车让农产品插上网络的翅膀,飞向全国各地甚至海内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不仅满足了城里人亲近自然的愿望,也让家乡的水常清、山常绿;直播、短视频产业将家乡的美景、美食、美好生活传播到每一个向往“诗和远方”的人们眼前,在线秀“美丽”的同时还挣到了真金白银……

调查显示,现阶段青年返乡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占比分别为27.12%、22.78%、50.09%,也就是说,新一代的返乡者们大多瞄准了第三产业发力。第三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具有污染小、促就业、可持续等优点,它也是融合性强的产业,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新一代的返乡者们初步摸索出以第三产业为突破口,拉动乡村第一、二产业共同发展的思路,为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做出了行之有效的探索。

“我们村正在搞乡村旅游,好山好水吸引了大批游客。游客来了之后,要体验采摘、垂钓等农业项目,还要带回很多深加工过的农产品,第一、二产业都被盘活了。”云南双江自治县景亢村的村民赵明明说。作为返乡青年之一,她在村里开起了第一个“众筹农场”,城市居民只需要出一定的“众筹资金”,就能吃到农场里种植的有机农产品,节假日,他们还会亲自来看看“自家的地”,整个村庄有了人流量,很多产业都有了发展需求。

传播现代文明理念,推动乡风乡俗的改善。

新一代的返乡者,他们在外面的世界生活多年,在城市现代文明中受到了熏陶,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文明素养。他们的回归,也给家乡带来了观念上的革新,他们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散了乡村部分陈腐、落后的思想,推动了乡民观念的与时俱进。

不可否认,作为行政区划的末梢,乡村有其闭塞、落后的一面,返回家乡的青年们,把更为先进的文化生活方式、乡村治理观念带了回来,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乡村“固执”的外壳。

他们更具有现代的思维理念,更注重自身对他人的影响,也对乡村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和习惯有自己的看法。在回流乡村创业的实践过程中,他们会将城市先进的规则、文明的理念、优秀的文化带回乡村,从而改善乡村的陈规陋习,推动乡村文明的建设。

他们拥有更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有序参与等现代意识,他们以新的观念和思维带动着村民们共同参与乡村治理事务,从而推动基层治理朝着民主化、现代化和法治化的方向转变。

除了给家乡带来可喜的变化,新一代的返乡者也通过创业就业、带领乡亲们致富实现了自身价值,能够兼顾家庭的他们,也享受到了一家人团圆的温暖与幸福。

如何让“返乡之路”越走越宽

2019年11月举行的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论坛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工返乡创业,工商企业入乡创业,大学生“创客”、农村能人在乡创业风生水起,农村创业创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和每年离开家乡、去城市的打工大潮相比,返乡一代的身影尚显得有些单薄,但我们能感受到这股涓涓细流背后涌动的力量。如何吸引更多“农民工二代”乃至“城市创客”、企业家们向乡村流动,如何形成人才下乡、能人留乡的良性局面?我们认为,可以从这些方面多下功夫——

要素聚乡,完善乡村就业、生活环境,让返乡者们在广阔天地中施展拳脚。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就业司巡视员哈增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返乡创业形势整体向好的今天,我们也要看到,返乡创业确实存在着一些痛点难点问题,比如建设用地、融资、产业配套等。这些关键的生产要素将直接影响乡村就业、创业环境,决定着返乡者们今后的事业发展。

国家、地方对这些“硬骨头”已经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比如针对用地难问题,将进一步放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盘活闲置宅基地农房、“四荒地”等资源,努力满足乡村产业振兴用地需求;针对融资难问题,将推动扩大农村资产抵押范围,发挥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加大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力度,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投入乡村。

除了生产要素,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和生活要素也要跟上。相比乡村,城市为什么有持续的吸引力?因为城市有完善的医疗、教育、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娱乐设施,能够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多重需要。

新一代的返乡者上有老、下有小,老人需要有好的医疗条件,孩子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只有解决了这两个核心诉求,他们才更愿意留在家乡。在武汉打拼多年,回青海老家投资农场的李悦荣,原本迟迟下不了回家开展养殖业的决心,直到当地承诺,会让他的一双儿女去县里上最好的学校。“我希望能为家乡做点事,但如果孩子会因此受到影响,我可能就会选择捐款捐物,而不是自己返乡创业了。”

产业下乡,结合乡村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吸纳更多人返乡。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限于资金、经验、生产要素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返乡一代的创业就业呈现出规模较小、分布较为零散的特点,要想吸引更多人回乡就业,需要成规模、成气候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地方政府应积极筑巢引凤,鼓励社会资本、外来资本在乡村布局,牵头去办农民“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产业,把收益更多留在乡村;多办链条长、农民参与度高的产业,把就业岗位更多留给农民。

以福建下党村为例,这个小山村盛产茶叶,过去,村里没有自己的茶叶加工厂,一家一户零散种茶,茶农只能等茶商上门统一收购茶叶,价格由别人说了算。为了破解这一困境,下党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的方式,由当地政府牵头,办起了“定制茶园”产业。全村整合了原来一家一户的零散茶园,推出600亩扶贫定制茶园,新的产业崛起了,吸引了从下党村走出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加入到振兴家乡的队伍中来。

此外,在返乡者回乡后,还应加强对他们的产业指导和培训,让返乡者们能够更好把握市场方向,成为致富“带头人”。

返乡创业,空有想法和激情是远远不够的。返乡者们需要对乡村产业的整体布局和发展趋势有深入认识,对乡村产业对接的市场有更宏观和全面的了解,对新的信息和技能有更高的敏感度。这些仅靠返乡者们“单枪匹马”去摸索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社会、企业、政府等多方面形成合力,成为返乡者们的“智囊团”。

很多地方政府正积极行动,为返乡一代提供“智力支持”,但有些培训存在着在课程设计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提供的培训课程脱离实际,培训对象对课程不感兴趣等情况,从而大大影响了培训效果。有专家建议,培训的方式可以更接地气,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办公现场,让创业者们真正能够从中受益。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当年,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乡村的美丽与丰饶。如今,当越来越多的返乡一代回归乡村,当他们带回的新产业、新事物、新观念在家乡扎下根,我们发现,乡村再次成为了“希望的田野”。

在新时代返乡一代的努力下,乡村正以更加兴旺、更加开放、更加现代的面貌,迎接着更多人在这片广阔天地上筑梦安居,大有作为。我们希望,返乡者们洒下的一滴滴汗水终将汇聚成汪洋大海,返乡者们播下的一颗颗种子终将结出丰硕的果实,一个个返乡者在返乡途中找到更多同伴,他们将形成一股浪潮,推动整个乡村走向全面振兴的未来!

□背景·盘点

酸甜苦辣的返乡故事

聚焦返乡创业的人群,我们会发觉他们的细微差别:他们有的是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二代”,有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海归”……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实现自身价值,造福家乡人民。在他们的创业、就业故事里充满了酸甜苦辣的各种滋味,从中,我们能感受到新一代返乡者们的可贵与可敬。

“三瓜公社”成为“网红打卡地”

安徽巢湖半汤镇有个“三瓜公社”,它是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和安徽省淮商集团于2015年9月联手打造的电商特色小镇,首期建设了南瓜电商村、冬瓜民俗村、西瓜美食村三个特色村,未来将带动周边12个村庄的发展。

2018年约有720万游客涌入这里,一睹“三瓜”风采;以“三瓜公社”为实践基地的半汤乡学院已开办“互联网+三农”相关主题研讨培训班60期,吸引全国各地同仁们前来“取经”。“三瓜公社”通过互联网+农旅的深度融合,成为电商创业沃土和“网红打卡地”。

“听说家乡变了样,成了‘网红’村。回来一看,宽敞的马路、整洁的民宿、农特产店铺,还有电商创业基地,我的心怦怦跳,这不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彭鹏,90后,土生土长的巢湖半汤人,20岁他告别父母去异地求学,毕业后辗转上海、合肥等地打工,5年后,他拖着行李箱,又回到家乡,入驻“三瓜公社”电商创客中心,从一名离乡“游子”变为返乡“创客”。

2017年7月,彭鹏在“三瓜公社”创立了一家电商公司,创业初期缺乏资金,“三瓜公社”为他减免房租、水、电费;没有货源,“三瓜公社”牵线农户,为其供应咸鸭蛋、葵瓜子、小麻花等当地农特产。

渐渐地,彭鹏的电商公司越做越大,从最初的2人到现在的近20人,从年销售额几万元到如今的800多万元。如今,“三瓜公社”天猫旗舰店也交由他来负责运营,分季节推出番茄、黄桃等农特产品,葵瓜子、小麻花等零食系列,以及手工艺品和文化旅游纪念品等,贯穿一二三产业。

留住“彭鹏们”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这里独特的智库服务,“三瓜公社”专门成立了半汤乡学院,围绕“农村电商、农旅结合、乡村建设”等领域,经常性地邀请电商行家、农旅专家为创业者们“传经送宝”。

“三瓜的产业、人文氛围和生活环境促使外出打工者纷纷返乡创业就业,更吸引了一批外地青年来此创业。不仅创业者获得较快发展,当地村民也成功转型,逐渐告别传统的农作方式,成为新业态链条中的一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在走访调研了“三瓜公社”后颇为感慨:“如今,三瓜村民无论是留守的,返乡的,还是外来的,都充满获得感,齐心协力振兴乡村。”(张传发)

失败两次后,终于找对返乡创业的出路

微风吹来,三都村沿溪公路旁的花草树木随风摇曳,阳光洒在地面上,也打在翁杰年轻的脸上。3年前翁杰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他放弃在杭州的高薪、有前景的体面工作,选择回到缙云老家创业致富。

1989年出生的翁杰是个地道的农家男孩,他的家乡在浙江省缙云县新建镇丹址村,村里务农收入低,村民多外出谋生。2012年6月,杭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向大学毕业的翁杰伸出了橄榄枝。翁杰心中纠结万分,回农村,4年的专业知识相当于白读;留在大城市,房子、车子重压下,最初的梦想何去何从?综合权衡下,翁杰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回到农村创业。

回到缙云老家后,翁杰先后经历了家族企业缙云县七彩照明材料有限公司破产,为还外债疯狂接单锁具抛光加工,又因为污染问题被叫停的创业经历。

第一次创业失败了,第二次创业又失败了,还要继续吗?“工厂倒闭后,我负债30万元,但我不后悔,更加坚定了要创业,要翻身的想法,证明给自己也给别人看。”翁杰说。翁杰根据家乡多山、多竹林的特色,开始摆弄各种石制品、竹制品,并在淘宝上开起了网店。各种新奇的根艺花盆、石头花盆、竹子花盆等手工花盆一挂到网上,很受爱花人士的喜欢,订单接二连三飞来。在网店卖花盆、花瓶,翁杰常常会拿些花花草草当拍摄道具,多肉植物也在其中。

翁杰发现,光顾网店生意的顾客除了购买花盆、花瓶外,还希望连带多肉植物一起购买。顾客购买花盆后,也大多用来种植多肉植物,而且搭配起来非常好看。2014年春,经过慎重考虑后,翁杰大胆建起了缙云县老翁家庭农场。“当时欠有外债,又摸不清整个行情,只能小心翼翼地推进。”翁杰说。大棚里种植的多肉植物,搭配石头、竹制器具,再在植物根部铺上石头、黄金草等作装饰,一个创意多肉盆栽跃然眼前,价格也比单卖器具多了好几倍。

对于自己的创业路,翁杰信心满满,“萌”感十足的多肉植物拥有大批粉丝。“现在创业虽然很苦,但我相信一定可以闯出一片新天地。”(肇梦)

村里来了“新农民”

在山西晋中有一个“青年农民联合会”,一群30岁上下的“新农民”,告别“海归”、设计师和教师等身份,一头扎进黄土高原,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奋斗姿态,在绿色田野上书写着青春答卷。

从穿梭于高楼大厦间的“海归小资”,到奔波在田间地头的“核桃社长”,再到策划成立“晋中市青年农民联合会”,33岁的程子昂在“新农民”的路上走得愈加自信。

程子昂是晋中市榆次区人,2011年留学归来,先后在太原几家公司任职,过着衣食无忧的“小资”生活。此时,父亲在当地杜堡村搞起了林果丰种养专业合作社,经营起一大片核桃园。

“农民不愁种,就怕卖不出好价钱。”程子昂发现,营销对传统农民来说是个“短板”,但却是年轻人的优势。

从2014年开始,返乡的程子昂一头扎进了核桃园。从一个农业“小白”成长为“核桃社长”,在这条路上,他没少吃苦头。“刚回来时血气方刚,但缺乏对农业知识的了解,在推广和销售过程中常吃‘闭门羹’。”

为了突破难关,程子昂每天泡在村里,向父亲和有经验的村民请教。当地政府和机构举办的农业培训,他更是一场不落地去学习。经过几年攻关,合作社的核桃平均亩产超过300公斤。目前,程子昂的合作社已在晋中9个县区建了示范园,推广种植核桃6万余亩。

一路走来,程子昂结识了不少回乡创业的小伙伴,他们有家装设计师、有酒店经理,也有学校老师。2018年8月,“晋中市青年农民联合会”正式成立,程子昂担任会长。有了这个平台,这群“新农民”经常聚在一起,交流思想,共商“农事”,在田园里的根扎得更深了。(陈忠华)

90后大学生带领全村奔小康

今年25岁的喻强是重庆市涪陵区同乐乡联兴村首个返乡创业的本科生。2017年6月,刚从海南大学毕业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回乡创业,开展肉兔养殖。2年时间,喻强成为同乐乡远近闻名的养兔专家,带动40余家养殖户走上致富道路。

“在大家以往的印象中,农村缺乏机会,但我想用我的经历告诉大家,农村充满无数机遇,只要努力一样大有作为。”谈及自己为何返乡创业,喻强说,他从小一心向农,高考志愿全都是选的与农业有关的专业。2013年如愿考上海南大学后,更是坚定了他在农村广阔天地中闯荡的决心。

大学毕业,喻强说到做到,果断放弃海南、广州的就业机会,返乡创业。“通过整合家乡资源、外出考察学习,我发现养殖肉兔很有前景。”喻强说,兔子繁殖能力强,生长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从引种到出栏只需要半年的时间,十分适合他这样的新手创业。

创业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前期经验不足,养殖场环境不好,兔子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再加上养殖环境太嘈杂,兔子应激反应频繁,被吓死了不少。”喻强说,摸清了“门道”后,创业之路顺利多了。

“我以前在外打工,后来看到喻强的肉兔产业不错,就返乡建起300多平方米的养殖基地,准备年底引入种兔,开展规模化养殖。”联兴村村民张春华说,喻强的肉兔养殖不仅带动了周边村民,还影响到区外。联兴村的喻学明和李清美夫妻也是在喻强的带动下,决定今年开始肉兔养殖。

据不完全统计,在喻强的影响下,目前同乐乡发展养兔大户5户,小散户30余户。同时,青羊镇、龙潭镇也有几户村民跟着喻强发展肉兔养殖。此外,喻强还帮助南川区的两户贫困户规划发展了肉兔养殖,使他们走上产业致富的道路。(洪华莺)

返乡传承爷爷手艺,闯出“香”事业

当曙光照在布许村的家家户户,嘉萨藏香制作厂内弥散着藏香的芬芳。伴着香味,朗卡次旺开始忙碌起来:检查机器运转是否正常,查看原料配比是否合适,清扫厂区每个角落……2013年,朗卡次旺从苏州毕业后回到昌都,从事过多种工作,但他最终选择回洛隆县马利镇布许村制作藏香。

“我小时候看过爷爷制作藏香,可后来因家里经济困难,爸爸没能继承藏香制作工艺。”爷爷制作藏香的场景一直印在朗卡次旺的脑海里。为了继承爷爷的遗愿,他想回马利镇搏一搏,决定创业制作藏香。

虽然有了初步想法,但办藏香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前往拉萨系统学习藏香制作工艺后,朗卡次旺还面临一个大难题:很多村民对产业脱贫信心不足,思想观念落后。为了动员村民加入,朗卡次旺挨家挨户去做工作。一次次苦口婆心的劝说,才使村民们的思想慢慢发生变化。

在洛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朗卡次旺争取到70平方米的厂房,县人社局又为他提供了5万元启动资金及1.5万元水电补贴,他又筹资15万元购置了2台二手的藏香制作设备。2018年5月,朗卡次旺带领3名村民正式开办了嘉萨藏香制作厂。

办厂初期,为保证产品质量,朗卡次旺坚持自己采购藏香原材料,搭配所用原材料比例,对每一个环节都要检查一遍又一遍。

“洛隆县人社局把我们的产品放到就业服务大厅内展示,为我们做了初期宣传。”但朗卡次旺觉得这还远远不够,为了拓宽销路,他四处奔波推销藏香。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半年时间,嘉萨藏香制作厂有了近5万元的纯收入。2018年底时,朗卡次旺在预留次年发展资金后,给员工每人发放了3000元福利和价值1000元的生活物资。2019年2月,嘉萨藏香制作厂新增了2台设备,又吸收了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

“等藏香厂发展得更好些的时候,我会鼓励更多村民参与进来,提高产值,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员工收入。”对于未来,朗卡次旺信心满满。(周婷婷)

“农村四哥”直播乡村生活成“网红”

泸州纳溪区大旺竹海的“农村四哥”王荣棋,当初返乡想创业,又不知道该做什么,他用DV记录乡村生活却意外受到网友欢迎,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成为坐拥380万粉丝的“网红”。通过视频直播,“农村四哥”不仅让更多人认识了他山清水秀的家乡,还为乡亲们的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往全国。

在成为“农村四哥”之前,王荣棋和无数个出身山村的80后一样,在沿海城市的工厂流水线上打工。时代变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16年底,抱着和家人团聚的想法,王荣棋决定返乡创业。“其实开始还没想好要做什么”,他给自己取名为“农村四哥”,尝试用短视频记录自己熟悉的生活。

“我永远忘不了2017年10月4日,那天我首次拍摄的割猪草喂猪的一个短视频,上传至平台后,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就引来了300多人围观。”王荣棋说起第一次拍短视频的经历,记忆犹新。这以后,王荣棋开始坚持拍摄短视频。两年来,这些短视频累积播放量超过5亿次。播放量最高的一条,是关于村里人吃猪肉的,目前已有800多万人观看。

刚开始做短视频的时候,不但村里人,就连他母亲也认为这是不务正业。“整天拍拍拍,打扰我们干农活,还不挣钱。”王荣棋的妈妈说。王荣棋则回答:“我回来住一年,一年之后要是没什么效果就再回去务工。”

2017年10月24日,王荣棋拍摄的一条标题叫《农村妈妈做了一道家乡特色菜,爸爸冒雨背90岁奶奶过来品尝!》的视频火了。在短视频平台上,累计播放量接近50万次。而也因为这个意外爆款的视频,让他找到着了努力的方向,从此以后,他的视频内容慢慢向“普通家庭生活”的主题靠近。翻看他制作的一条条短视频,虽然谈不上精良,但真实呈现在镜头下的“农村人家生活日常”却打动了越来越多的网友。一位粉丝给王荣棋留言说,看他的视频,有种“回家”的感觉。

王荣棋说,他不仅可以通过视频的点击率从网站获取收入,还可以在短视频中帮乡亲们“带货”。从2018年10月至今,王荣棋通过短视频帮乡亲们卖了100多万元的笋干,销往全国。“下一步,我打算从最容易的笋干开始做起,争取能开一个小型加工厂,加工更多土特产,力所能及为父老乡亲做一点点贡献。”(周超文)

乡村振兴,“返乡一代”大有可为

返乡农民工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中国税务学会第一副会长 丘小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发展日新月异,年轻人回乡创业的热情越来越高,不再单纯地想出去打工挣钱,毕竟城市就业压力大,还照顾不到家人。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原司长 张红宇

乡村振兴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先,应该是有梦想、有情怀的人;其次,有学识、有资本的人;再次,还要是对农村有感情、能吃苦的人。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栾敬东

返乡农民工们对享受创业优惠政策的流程不熟悉,我建议进一步采取措施,让返乡创业政策真正能够打通“最后一公里”。

——江西省丰城市蕉坑乡驻台州流动党支部书记 卢金生

乡村振兴,人才是魂。政府要拿出招商引资的热情,采取超常规举措下大力气引进人才,人才多了,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带旺乡村人气。要创造尊重返乡创业的社会环境,让返乡创业者有自豪感,给其中的优秀人才提供更多政治上的荣誉,这样才能更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育贤

我深爱着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和父老乡亲,家乡的美景令我沉醉,家乡的贫穷催我奋进,我希望尽自己所能为家乡做点实事。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返乡创业者 吴刚

在外跑了十几年,到头来发现,咱祖祖辈辈种的一亩三分地就是宝贝。

——河南省原阳县原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赵俊海

过来人直言,返乡创业并不容易,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第一,创业者要有良好的性格。第二,有好的创业方向或项目。第三,有创业资金和人手帮扶。

——新浪网友 火狐

猜你喜欢

藏香家乡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研究藏香燃后起源颗粒态砷镉铜铅的排放特征
“高原明星”藏香猪
藏香猪的生物学特性及饲养管理
藏香
藏香猪养殖技术及现状
藏香治疗失眠的理论源流和依据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