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讲轻读”现象及改进策略
2019-05-18唐蓉
摘 要:“听、说、读、写”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读”,更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甚至是学生与编者展开多重对话的前提和保证。但是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发现,大部分语文教师往往因为课时等原因,而将“读”这一环节淡化处理,“重讲轻读”现象普遍存在。重视课前阅读,设计“线索式”导学案,确定阅读方法,落实阅读环节,教师学会“放手”,让学生真正在“读中思,读中悟”等是有效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重讲轻读;改进策略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依据教学计划,借助文学、语言学、文艺学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促进学生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个性化审美体验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实施多重对话,进行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学习活动。”而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正是这种“多重对话”的实施,这种对话不是简单意义上是与否的回答,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交流,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甚至是学生与编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是应该触及每个学生心灵的教学。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其中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展开多种方法的“读”,这种“读”,不仅是朗读,还包括课前自读、默读、精读、跳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
然而,在笔者的长期教学实践和观察中发现,大部分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往往将“读”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淡化处理,而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一个又一个学习问题或学习任务的解决上。这种文本的处理方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忽略了“读”的文本解读,就像空中楼阁一般,在风中摇摆,并不能够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
此外,虽然大部分教师虽然也能关注到多种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并且在课堂上也有“读”的环节。但这种“读”往往只停留在很浅显的层面,或者也仅仅是跳读和浏览。有时老师也会发出“精读”“默读”等指令,但给学生读的时间却很少,对于篇幅短的文本学生还姑且能大致了解文本内容,但对于篇幅较长的文本,学生通常还没有进入文本,教师就已经开始抛出问题。经常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很精彩,学生却一头雾水。同时,对于那些适合朗读的文章来说,通常也是泛泛而读,并没有真正展开。最终造成对文本的生硬解读。
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因为课时有限等原因,而将其淡化甚至忽略。没有充分的“读”,学生就不能真正走进文本,我们的教学目标就不能落到实处,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升。
那么如何能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避免这种“重讲轻读”现象的发生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 重视课前自读,设计“线索式导学案”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往往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堂课只有45分钟。对于一些篇幅短的文章,尚且能勉强让学生读透,但对于中长篇的文章来说,仅仅靠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显然是难上加难。因此,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快速进入文本,就必须注重课前自读。诚然,课前预习是大多数老师一定会布置的课后作业,但更多的教师也只是停留在布置阶段,没有相应的检查手段,亦或是仅仅是布置下去,而学生没有阅读的抓手。因此,想要让课前自读变得有效,就必须采取一些策略和方法。我认为设计“线索式导学案”就是有效方法之一,充分发挥出导学案“导”的作用,而不是将设计好的问题搬到导学案上,是让学生通过导学案提供的“线索”,在课前就能够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进入文本,和文本展开“初次”的对话。从而为学生的课前阅读提供“抓手”。
二、 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确定主要的阅读方法并落实到位
在当下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读”的环节往往凸显出两大类问题,一类是教师自身对文本的把握不够,导致不能准确把握一篇文本的主要阅读方法,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另一个问题就是落实不到位,教师有让学生“读”的指令,但是往往都是形式主义,例如:让学生默读,但实际上只给一两分钟时间,或者直接由教师带领学生生硬解读。针对这两类问题,我认为教师自身首先要研读文本,准确把握教材和编者的意图,要根据每一篇文本,确定适合的阅读方法,而不是将各种阅读方法都强加在一篇文本中,流于形式。此外,一定要让“读”落到实处,“诵读”就让学生放声地动情地读,“默读”就给学生充分地时间,让他在语言文字中徜徉,“速读”就是要训练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高效的读等等,如此才能凸显出“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
三、 学会“放手”,让学生真正在“读中思,读中悟”
面对一篇篇经典的文本作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往往会爱不释手,为了让学生也能爱上这些精美的文学作品,我们往往会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问题,希望能在课堂上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能获得美的享受。这样的做法固然是好的,对学生解读文本也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这种做法的弊端是,往往会因为教师太过于“面面俱到”的问题设置,导致在课堂上学生通过最单纯的“读”来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大打折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我认为,教师研读教材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要在课堂上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强加给学生。要知道教师只是课堂中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学会适当的“放手”,要坚决避免将教参中的问题搬到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也要避免那些简单的,不触及学生心灵的“问答式”教学方法。教师适当的“放手”,才能让学生有时间充分地阅读文本,从而真正做到在“读中思,读中悟”,与其教师设计一大堆问题,不如让学生在充分“读”文本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讲轻读”现象普遍存在,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当让“读”真正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出实效,让学生在“读”中收獲,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靳健.后现代文化世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2.
[2]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唐蓉,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市第八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