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迸溅火花 启迪思维

2019-05-18龚玲俐

考试周刊 2019年42期
关键词:灵感质疑创造性思维

摘 要:灵感是一种创造力高度集中的突发性心理过程。常常被蒙上神秘的色彩。揭密灵感让语文课堂充溢灵感,是对语文教学中注重技术性图解的挑战,是语文教学本真的回归。本文试图探讨在阅读教学中训练灵感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尊重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践行。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灵感;质疑

一、 问题提出

一切科学发明、文艺经典之作的问世莫不与科学家、文艺工作者的灵感有关,灵感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常常被描述为:灵光一闪、灵光一现、灵机一动、灵心大发等。因此灵感思维在人们的眼里就有了神秘的面纱。

语文教学的现状中,许多人尽管有灵感思维品质训练的实践,但是谁都不愿在理念涉足这一领域,总是潜意识认为灵感神秘难测、吉凶未卜,生怕授人以柄,贻笑大方。长此以往,在灵感思维训练这一田地,语文教师处于孤军备战、迷茫懵懂、无知无觉的状态。

二、 灵感的内涵

灵感的特质倏忽而至,稍纵即逝。但是,灵感又是一种心理突发性的过程:①这种心理过程是人们无法控制的。它常以“不速之客”的形象出现在主体的思维活动中;②创造力高度集中。当灵感出现时,许多沉积已久的知识积累被得到全新的利用,一些长期困扰的问题会得到解决。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或发明,都得益于灵感的出现;③受原型思维的启发和影响。灵感都是在人们的注意力转移或紧张的大脑得以放松的时候出现。

根据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绘制灵感思维活动的路线图:知识储备→经验积累→思维探索→原型启发→灵感。

从路线图中,灵感的面纱揭开了,解秘的灵感就能换成这么一种通俗的表述,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为源泉,以一定的经验(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为动力,用探索探求作催化剂,借助原型思维来引爆。拥有这些要素,灵感就有可能长期光顾,也就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 灵感培养的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聪明人不仅接受知识,而且主动学习、独立收纳和获取知识,还能发现身边的问题,利用一切知识解决遭遇到的问题。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笃行,行方有成。

语文教学在灵感培养方面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就阅读教学观之,教材中所选的材料,经受长时间的考验和无数读者的品鉴,大多数的课文是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积淀、能够壮大读者精神、文法兼美的作品。只是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不能咀嚼别人吃过的“馍”,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尊重自我内心的声音、从另外角度以新的视野、充分激活思维去探索新的解读方式,这种新的方式需要有下列元素的参与。

第一,培养盎然的情趣。就语文教学内容来看,科学性、技术性无疑是大前提,但我们切不可陷入“唯科学是从”的泥淖。因为模糊性、写意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如果徒倚“技术分析”会枯萎情趣的花朵,最终的结局,又回到语文课堂少慢差的老路上。

情趣的雅致,我们可以借助语言情境、视觉情境、心理期待来达到。

第二,开发想象和联想的矿床。《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寂然凝思,思接千载;悄然动容,神通万里。”有了想象和联想的参与,才有可能达到与作品、与作者的共鸣共振,也就能再现文章或诗词中描绘的人和景,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并且能从中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甚至还有可能丰沛原作的情感,拓宽其内涵。

第三,养成质疑的习惯。古人说,尽信书倒不如无书。质疑、否定、批判、颠覆的精神往往衍生出创新意识。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说不,要培养学生不仰人鼻息、随时发表自我的独特品格。“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就是语文教学的普适性准则,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方是进矣。”虽然说教材中的材料充满了奥秘与魅力,但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的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认知水平、心智状况、能力层次、個性特点等有着差异,就不可能用一个标准来涵盖。语文课堂有浓厚的“质疑氛围”也是点燃灵感火光的一种手段。

第四,正确处理好各种思维的关系。思维的单一化是语文教学之大敌,它往往会扼杀学习者的创造性活动,在灵感的培养中,辐射思维与聚敛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要妥当地进行。尤其要重视辐射思维与求异思维这些有创新、创造品质的思维训练。

四、 语文教学中灵感培养的实践

灵感培育的途径尽管还可以从理论中提炼出多种名头,但是语文教学中这些培育的方法切忌单独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视实际情况综合运用,这也称之为教学智慧和艺术。

第一,找准“情趣”的依附点。

刘勰说过“情者,文之经也”。阅读文学作品或文章的时候,我们会受到作品所蕴含情感的感染,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譬如快乐、愤怒、恐惧、悲伤等,阅读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情感的旅程,同时也是自我修养提升、内心世界丰富的过程,这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目标也就是“趣”“品”的升华。

首先,涵咏课文,以情育情。教材中有许多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文章,我们可以在“诵读”上做足功夫来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感受和体验受到“情”的熏陶。例如课文《我与地坛(节选)》我就尝试用范读的方式,作品中那种对生命的顿悟、对亲情的珍视、对古老地坛的观照通过范读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听完录音后,绝大多数学生眼睛是湿湿的,正如他们在札记中所说,每一个生命的诞生,即使我们没办法使之辉煌,但没理由让其黯淡。

其次,创设环境,寓情其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气氛,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之波。例如在教学《宝宝挨打》时,我就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他也是官二代、富二代。他承载着中兴家室的重任,但他又俊朗清素,生性多情,当一个貌若天仙,多愁善感的异性出现时,他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呢?这种情境创设以后,学生的情趣高涨,快速投入到课文研读中,读完后也有了许多新奇的感触。

再则创露理性,以理育情。虽然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文章一旦問世流传之后,它的意蕴、艺术就有了放大的可能性,只要合情合理,就是创造性阅读的家族了。例如教学《狂人日记》时,我就预设到小说主题的理解与学生会有隔阂和距离。于是,我就分析了“赵”姓族谱,因为《百家姓》编纂于宋代,因此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排序。作者在《狂人日记》中以“赵家、赵家的狗、赵……”就隐含着对封建王朝本质的揭露和批判。借助这种理性的分析,学生便找到了与作者作品情感的接榫点了。

第二,添油助力想象、联想升级转型,拨动学生心弦。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所在。根据心理学原理,想象是对脑海中储存的表象进行创造性的认识,联想是由此及彼的多维度认知,两者都是思维的最高层级。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训练,是完全可以培养创新思维,从而形成高密次的灵感。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如果从想象的角度观之,诗人的悲愁是无以复加、无人超越的,秋风萧瑟、寒凉漫灭,江水不断心难宁。想象出诗人难耐秋寒,难息忧愤!再加羁旅漂泊、沉疴难除,登高远眺,更在脑海中回放出诗人形容枯槁、憔悴难言的形象,雪漫双鬓,空苦寒胸,这又是怎样寂苦的老翁!这些想象都是凭借“杜少陵”是一个忧时忧世,愁主苦国的原有的认知水平而升华的思维活动。如果从联想的角度来看,“秋风”愁人,猿鸣增悲,落木辞枝,江水不止,暗合诗人忧思纷扰、悲愤不绝等。何以有难言难尽的愁苦悲愤?艰难是恨也。

想象和联想思维的训练的基本要诀便是对问题的设置,需要“润物无声”的导引,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不能是外部强加式的贴标签。

第三,多方质疑引领求异思维。

质疑是创新的契机,求异是新的发现。敢于对现成的做法或结论提出质问,并探索研究,对课文的内容重新审视或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来,这是创造性思维所应具有的可贵品质,也是点燃灵感的火种。

质疑可以是变换角度,推想出课文中没有想到但又与之有密切关系的若干内容,是对课文的拓宽和延伸,例如《祝福》的教学,引导学生推想“祥林嫂”死后的安葬地。推想质疑的结论要合情合理、创新奇特;也可以是多种途径,不明方向的质疑,例如《项链》教学,根据原作品“留白”艺术,我们可以从路瓦载夫人、佛来思节夫人及丈夫等角度发散思维,设置不同的人对“假项链”这一事件的反应,这种多角度的质疑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我们还可以在比较中质疑。例如《祝福》中,我们可以就鲁四老爷与四婶、四婶与王老婆、鲁镇的女人”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感受认同小说主题的因子:女人在当时的社会就是被欺凌被奴役的角色。乌申斯说得好:“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才能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质疑能够训练思维的客观性、准确性。

五、 结束语

创新意识、创造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灵感的孕育伴随着创新、创造。语文教学只要坚守这条路线定会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 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

龚玲俐,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增城区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灵感质疑创造性思维
如何提升学生的服装设计灵感
游走在音乐创作间的顿悟
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