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课应用的策略
2019-05-18童慧霞
摘 要:微课以多媒体为载体,以独有的直观形象的知识技巧展示,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优化了课堂教学手段。同时,课堂教师过分注重传授和展示,以生为本的理念弱化并不是我们追求的根本。教师要将微课定位在汲取基本知识点,辅助化解教学难点,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不能以微课代替讲解,让课堂教学变成微课播放课,让微课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唯一依赖。
关键词:微课;激发内驱力;独立思考;教学手段
课改的大潮席卷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微课就像一缕春风扑面而来,以它独具的优势展示着自己的魅力:微课中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微视频来高效地完成;课堂上节省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地开展探究,有充足的时间展开讨论、交流,在充分的探究、讨论、交流中发展学生的表达力、思维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它也是让人欢喜认人忧。
教学课例简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前热身(脑筋急转弯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后播放微课视频——课堂检测——后教——反馈(师生共同小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当堂训练——全课总结——作业。
纵观本节课,“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中又充分发挥了微课的作用,教学思路清晰,各环节条理清楚,课堂设计堪称完美。但是当学生只是沦为做题工具,结结巴巴,甚至闭口不谈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思考的过程时,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教学重新进行审视。仔细研读本节课:自学指导提纲挈领,科学又具体,如同指示灯,指明学生学习的方向。自学之后播放的微课又如锦上添花,将方法阐述得更加到位。但学生的反应却总是让人出乎意料。没有思考,没有思路,没有探究,只是呆板地套用格式,只是照本宣科的会做题,思维和能力却没有任何的发展和提高。反思本节课,要想使微课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应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去改进:
一、 “万丈高楼平地而起”——自学方法是基础
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是成功的基础。无论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还是微课的进入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学生学会了自学,才会在自学指导的引导下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在观看微视频时汲取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而不是把微视频当作课堂流程完成。而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应渗透在我们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活生生”的数学探究活动,而不能只教死的数学知识,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本质,而不能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要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思维,赋予数学知识生命和活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二、 “淡妝浓抹需相宜”——多元化的模式渗透最关键
当课改迈开大步伐时,微视频已经是课堂上的常客,似乎课堂上少了多媒体就如同生活少了调味剂,单调、乏味。但微视频应如何制作才不会重蹈传统“讲授式”的教学的覆辙值得深思。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老师提供的知识和指导的方向“探究”却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那么一切的教学辅助都会流于形式,学生的思维也许依然在层层迷雾中徘徊。在××老师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微视频制作精美,讲解思路清晰,方法指导具体,但学生却用一脸的茫然回馈了老师的辛勤付出,就像清风拂面,只是瞬间地舒服,不曾留下几许痕迹。
三、 “源头活水需充盈”——教师的导引不能弱化
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踏进课堂的时候老师即使没有“五车的学府”,至少应该“胸有成竹”。教学应当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包括具体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以及思维的发展;教学应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不是照本宣科,或是不加思索教学设计模仿,或是机械地套用教学模式完成;同时我们要努力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材的重难点,赋予知识与生命,才能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在××老师的教学中,学生自学,观看微视频后少了老师的点拨,重难点和该教授的内容蜻蜓点水式一带而过,用微视频代替了老师,赋予了微视频太多的重任,微视频其实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课堂的主角和主体应该是学生和老师,少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参与和探究,少了对课堂内涵的把握,无论形式多么完美,只能是视觉盛宴。
“微课”作为新时代的产物,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确实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当微课如同“小荷”露出“尖尖角”时我们该怎样有效合理科学地使用才会让我们的教学“更上一层楼”。“山重水复疑无路”时间、空间、环境、孩子的自控能力、现代化工具等等都是涵盖我们深思的问题。也许当我们将微课这一辅助工具运用得得心应手时,我们的课改又会走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我们的课堂教学又将会是另一种生机勃勃吧。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童慧霞,甘肃省平凉市,甘肃省华亭市皇甫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