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文化建筑更新再利用中复合空间设计

2019-05-18FANGXing陈剑秋CHENJianqiu

住宅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界面空间建筑

■ 方 兴 FANG Xing 陈剑秋 CHEN Jianqiu

0 引言

在当下城市发展模式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整体趋势下,城市更新逐渐趋向于以文化为导向的有机更新过程,当代文化建筑更新也逐步成为这一趋势下的更新实践热点,形成城市复兴的催化剂。如何通过有限的干预与空间重塑,延续既有建筑价值并创造全新的文化建筑活力,成为当代文化建筑更新再利用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基于城市更新与建筑更新的角度,对文化建筑更新再利用的研究符合城市“存量增值”的更新诉求,其更新的本质是对城市既有空间进行再开发与升级的适应性再利用,体现了一种可持续的空间循环利用策略,对于城市空间利用与复兴来说,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这种以文化策略为导向的存量更新也是对既有元素的保护、尊重与延续,叠加了历史价值与新的艺术价值,能够帮助延续城市肌理与既有文脉,重塑城市精神,提升城市空间品质[1]。

1 文化建筑与复合空间

当代文化建筑更新契合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主题,能够助力推动城市发展“从扩张型增长转变为内涵型发展”。在城市更新模式转型的影响下,当代文化建筑更新实践也逐步从大规模的新建与扩建转型为渐进式、小规模的调整型微更新模式。一方面,这种微更新模式是在原有文化建筑的空间基础上进行渐进式、插入式的改扩建,同时保持既有文化建筑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其他类型的既有建筑进行文化功能植入,实现对既有建筑空间的再利用开发,使之以当代城市文化建筑再生[2]。

从与文化建筑既有空间的关联层面来看,复合空间作为活性客体介入,成为文化空间的有机拓展,具有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属性;对于复合空间面向城市开放与共享而言,其可以积极构建与拓展城市公共空间,形成向文化建筑内延的城市客厅,从而获得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因此,当代文化建筑更新中的复合空间在介入过程中,承载了城市公共空间与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双重职能属性。

基于上述定义,文化建筑更新中复合空间的复合内涵,可以主要理解为空间形态与空间职能的双重复合。一方面,复合空间的介入能够实现文化建筑既有空间与城市空间产生形态耦合与渗透关联[3];另一方面,复合空间在承担文化建筑空间职能的同时,也积极发挥着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作用。

2 当代文化建筑更新再利用中的复合空间设计手法

2.1 空间耦合

当代城市文化建筑更新中,复合空间介入的意义是促进空间的城市共享,增强既有建筑的公共性与开放性,以鼓励更多的市民参与,从而达到激活既有建筑活性与触发城市空间复兴的作用。建构与城市耦合共享的空间,除了在空间管理政策上向城市开放之外,对于文化建筑的更新设计而言,既有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形态耦合关系也是极其重要的方面,通过既有空间主动向城市拓展、外化,或者将城市公共空间积极整合、内化等方式,使内外彼此互动互联、相互延续,在空间形态上实现与城市的耦合关联。这种形态操作往往伴随着空间体量的增减,是复合空间在文化建筑更新中最直观的介入方式。但是,倘若单纯地以空间的加法与减法操作来描述复合空间的介入形态,难免会弱化其在城市文化建筑更新视阈下的关联意义。我们可以尝试以空间形态关系为出发点,将创建空间耦合关系的复合空间设计手法分为空间拓展、空间整合、空间分离与空间异化[1]。

以美国罗利当代艺术博物馆更新为例,除了对既有历史厂房的内部空间进行更新与文化功能植入,建筑师在既有建筑东侧通过折叠式屋盖的水平延伸,创建新的入口复合空间(图1)。透明玻璃体构成引人入胜的大堂,折叠屋顶的设计简洁而大气,室内外通过同一种建构语言的顶界面形成连续。屋盖结构继续向前院延伸,形成活性空间的涟漪式弥散。轻盈通透的屋顶与玻璃体构成的大堂结合成一个内外界面模糊又不失温馨的前廊,将参观者引入到内部主展区。折叠屋顶向两侧起翘形成不对称的交叉轴,昭示了博物馆东侧两个入口的位置与主次关系,并与原建筑的对称性形成对比,使得新植入的复合空间获得了自明性(图2)。在这个通过水平空间拓展介入的入口复合空间中,内部与外部空间相互渗透,文化空间与城市空间相互融合,显著地提升了既有博物馆的引导性与公众参与度。

2.2 界面交互

当代文化建筑更新再利用中,大多数既有建筑的界面坚实而封闭,表皮语言过时老旧,对城市街道与广场等公共空间呈现出孤立消极的态度,往往导致公众的空间参与度低下,并进一步造成既有空间的衰落。通过引入复合空间并进行界面的交互处理,可有效增强文化空间的视效性与公众文化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文化建筑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关联。界面交互的复合空间能够帮助文化建筑更新形成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动锚固点,并使得与之耦合的城市街道或广场空间从单一功能的步行空间或逗留空间转型成具有多种公共功能的城市文化空间,焕发出全新的空间活力。对于复合空间界面交互的设计手法,一方面,可以通过透明性引入和粒子化建构实现界面模糊,使得内外空间与活动在视觉上相互渗透,既可以将文化建筑的展演活动外显,又能够把外部景观向内引入;另一方面,可以将既有建筑实体界面置换成互动性装置与投影式媒体,以创造文化建筑面向城市界面的直观互动体验。

图1 罗利当代艺术博物馆水平空间拓展示意图

图2 罗利当代艺术博物馆更新后实景

以塔斯特鲁普剧院更新再利用项目为例,COBE建筑事务所通过立体表皮的粒子化建构,对既有建筑进行重新包裹,旨在改善建筑与环境的交流与互动。塔斯特鲁普剧院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当地社区剧院,原有建筑不仅能耗较大,而且建筑的界面封闭老旧,场地空间局促消极,与周围社区空间的关联性微弱(图3)。设计师首先通过场地重整,形成一个开放平整的社区公共广场,可供公众集会、等待、休闲等多种活动,尤其是对于社区儿童增添了玩耍娱乐的空间。其次,通过在粗糙的混凝土结构周围引入粒子化表皮,形成包裹剧院的“帘幕”(图4)。新界面拓展了既有剧院的功能空间,创建一个从角落延伸的门厅以形成内外空间的过渡连接(图5)。通过将原先置于地下一层的咖啡厅、洗手间等服务性功能重新整合到地面一层空间,使门厅形成贯穿剧院大厅与行政管理区域的复合空间,既增加了服务空间的可达性与便利性,又提高了剧院空间整体的服务与管理效率,显著提升了剧院的空间活性。

2.3 功能复合

图3 塔斯特鲁普剧院更新前的封闭立面

图4 塔斯特鲁普剧院更新后的粒子化界面

当代文化建筑更新中复合空间的介入不仅空间形态主动与城市耦合联动,界面趋于动态交互,其功能种类也呈现出多元的复合特征。既有空间单一的功能属性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公众对文化生活的多元体验需求,需要在文化建筑更新过程中赋予空间功能与活动方面更多的可能性与选择性。通过功能复合化的复合空间介入可以有效地解决既有空间的功能多样性缺失问题,这种功能复合化既可以是共时性的复合形态,也可以是历时性的复合关系。共时性复合状态是空间中多种功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的共存状态与相互联系,相对而言是一种静态复合。而历时性复合状态则表现为多种空间功能在不同的时段及文化活动需求下可以相互转换,形成一种空间形态关系的动态变换,从而满足不同的功能与活动需求,侧重于复合空间的分时利用以追求空间使用的全时性效益[4]。

例如在莫斯科当代艺术中心更新项目中,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在博物馆底层连续的复合空间同时设置多个功能分区,通过空间中的回游路径将其进行串联组织,创建一条多元化的体验路径,形成复合空间中的主要动脉与空间叙事线索(图6)。整个复合空间回游路径串联的功能区域依次是:局部两层通高的门厅展区、保留既有特色墙体的咖啡休闲区、拾阶而上的的开放展区、阶梯式跌落的开放图书区、前台接待区、次门厅。多种不同形态与标高的功能区域共同串联组织在同一复合空间中,不仅可以满足参访公众的多种功能与活动需求,而且丰富了整个复合空间的空间层次与体验维度,增加了空间路径的引导性与叙事性。各种参观人群与活动的多样性也在其中相互碰撞交织,促进了空间中社会性交往活动的发生。

图5 塔斯特鲁普剧院粒子化界面构成的复合空间拓展示意图

图6 莫斯科当代艺术中心串联式功能组织模型图

又如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东翼中庭更新项目,建筑师利用中庭复合空间的空间体积优势,在空间中设置多个功能分区并进行集中式组织。在这个类城市广场的中庭复合空间中,除了临时展览等文化展示功能区域的设置外,建筑师还植入了多个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参观与休闲服务的功能空间及区域,如博物馆咨询中心、行李寄存处及重点引入的开放式咖啡休闲区与纪念品消费区(图7)。其中,咖啡休闲区与纪念品区竖向叠置,并面向中庭敞开,即便是咖啡区因挑空而设置的扶手挡板,也采用透明玻璃避免实现遮挡。多个服务空间与区域与中庭中间的开放展示区共同整合在同一复合空间中,促进空间多元体验的集中化,使其充分发挥类城市广场的空间聚合力,吸引城市公众的日常参与,从而真正融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一部分,并进一步实现更大区域层面的城市触媒效应。

2.4 路径并置

路径是空间与功能联系的线索。复合空间中,不同的路径创造了不同的空间叙事性,并展现了复合空间不同的空间职能。例如,漫步体验路径体现了复合空间的文化建筑空间职能,而城市穿行路径则体现了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在当代文化建筑更新中,通过路径并置将复合空间作为多重路径交织汇合的结点,能够帮助增加参与人群的多样性,提升复合空间的引导性与可达性,丰富多重空间序列的行走体验与历时性感受,有利于促进社会性交往等多种公共活 动发生的可能性。其复合空间的路径并置设计手法包括平面路径并置与立体路径并置[5]。

例如:在山东淄博齐长城博物馆的更新再利用项目中,建筑师通过植入线性曲折的复合空间,重新整合了场地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联系,重塑了既有空间关系。新介入的复合空间引入一条在既有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之间来回穿行的公共路径,起到了重要的空间连接作用。同时,通过艺术展示与休闲研讨等文化性与日常性功能的复合植入及空间界面的透明化处理,使复合空间创造了一条可供公众参与文化体验的漫步路径。两条不同功能的路径在同一空间中形成重合交织(图8)。

在威尼斯德国商馆文化空间更新项目中,建筑师雷姆·库哈斯通过局部的拆解,为既有建筑创建了一个上下贯通的竖向路径空间,并植入一部既复古又现代的艺术性自动扶梯。新介入的交通空间与入口侧厅相接,形成城市公共路径的内向与竖向延伸,引导城市人流从街巷进入并上升到顶部画廊与户外露台,创建了联系城市空间与复合空间的竖向交通路径(图9)。此外,建筑师通过精细的空间处理,使公众在竖向路径行进中,可以获得多维度、多层次的空间与文化体验,创造了一条空间体验路径。在这竖向路径空间中,多种视觉符号元素有机拼贴,形成多样性与体验性共存的多重空间视效:裸露的混凝土横梁与砖墙、棕色与红色并置的扶梯饰面、巨型的倒拱形墙洞与局部分布的矩形墙洞、砖墙上金色的镶边等多种异质视觉元素的共生,使得整个竖向路径创造了戏剧性的视觉体验(图10)。参观者在竖向上升过程中,不但可以通过倒拱形墙洞将视线渗透到侧边走廊,并与其中的空间参与者产生视线交互,而且能够通过外立面的侧窗窥见外部城市景象,增加对城市景观的感知。最终,在这个新介入的退台式、通透化的剖面空间中,竖向交通路径与空间体验路径重合并置,形成综合性的立体路径,连接了城市空间与顶部复合空间,丰富了公众在其中的竖向穿行体验。

图7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串联式功能组织平面图

图8 淄博齐长城博物馆平面路径重合交织示意图

图9 德国商馆文化空间立体路径重合并置剖面图

图10 德国商馆文化空间立体路径实景

3 结语

复合空间可以认为是城市公共空间在文化建筑更新中的延伸,复合空间的点式植入将对周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起到显著的补充作用,帮助激发社区活力,鼓励城市公众参与交流。因此,对于复合空间在文化建筑更新中的介入与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活化城市公共空间与完善系统的现实意义。

城市中的既有建筑与空间元素所承载的历史特征与文化特性具有不可复制性,这些既有要素能够帮助促生城市多样性。本文关于文化建筑更新再利用与复合空间植入的研究,涉及城市环境多样性的保护与延续,能够为城市多样性建构的研究理论提供相应的补充。

猜你喜欢

界面空间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微重力下两相控温型储液器内气液界面仿真分析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一种可用于潮湿界面碳纤维加固配套用底胶的研究
扁平化设计在手机界面中的发展趋势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