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历史高考命题特点及提高学生素质方法
2019-05-18甘肃省会宁县第二中学史志刚
□甘肃省会宁县第二中学 史志刚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高考命题的特点
(一)注重健康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现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期的引领,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教育培养人才,注重思想上的引导,以大局为重,立德树人,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了解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历史使命,认清中国在世界舞台中不可取代的地位,要有“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的历史担当,清醒认识时代和历史所赋予的历史使命,胸怀大志,脚踏实地,要有无私奉献的胸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祖国命运和个人密切联系起来,深刻认识到有祖国大家庭作为后盾,才是实现个人小家和谐稳定的有力保障,教育要心系家国,为党政建设服务,培养青少年为祖国实现民族大业的服务意识,只有将教育和祖国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教育才站在了时代的前沿,承担起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历史教学中和历史高考命题趋势,倾向于考察中学生是否具备健康向上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以历史核心素养为背景,命题新颖灵活,引领课堂教学
随着高考的不断深化改革,教育已经摆脱传统意义上对知识的机械考察,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将基础知识在多样化的考试题目中展现出来,能够随心所欲地迁移知识,在历史系统大框架下,在特定的题目中能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题目灵活新颖,回答问题时,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再迁移和延伸。
多年的历史高考命题,使命题机制越来越成熟,对于历史教师而言,需要把握命题走向,研究命题考察思路,便于在日常教学中形成相应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做到有针对性。注重学生对历史基础的掌握,提升学生的能力,在遇到相应试题时,具备分析问题的思路,能将所学的知识在题目中发挥出来,以灵活多变的素养应对高考题目中的不同考察形式。
(三)命题的综合性增强,凸显学科素养
历史高考题目不再是单一问题的考察,越来越倾向于综合性,学生需要把握历史体系,形成知识间的联系,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历史现象能纵向比较,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历史现象能横向联系,加强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能在多变的考察中梳理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系统性的思维框架构建回答问题的发散式思维,克服简单机械地认识问题,做到全面有序,有条有理。
综合性思维体现在分析和回答问题的时候,运用历史核心素养下的思维品质,结合基础知识,从不同侧面认识、分析和思考历史现象及历史事实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更全面、准确地分析并回答问题。命题选取材料的时候具有普遍性和随机性,回答问题时要体现知识的联系和完整性,能够从设置的试题情景中作深化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相应的结论。
(四)命题趋向于开放性,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高考历史命题依赖于历史知识,又不拘泥于课本,开放性的设问,要求学生从知识体系中筛选相应的知识片段,准确地提炼出背景知识,这一举措,无疑增加了问题的难度,体现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能通过较难的问题,增加选拔性,让综合能力高的学生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体现高考选拔人才的需要。
创新性同样是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问题,基于历史思维方法运用创新性思维,在探究性问题中,学生对于同一个题目,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摆脱长期对于标准答案的依赖,以个性化的思维和视角,分析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创新性。未来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而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平台,从考题中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为各大高校择优选取各类人才,以便为国家建设中各行各业储备和培养人才。
(五)命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加题目的实用性
知识是通过理论手段被学习者掌握,只有在实际中检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在实际运用的时候,信手拈来,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高考历史命题逐渐倾向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为避免知识的固化和回答问题时学生生搬硬套,在考察学生的时候,命题者要注重问题的实际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高考历史命题的应用性在于学生根据经济发展特点、科技的进步、政治体制和社会形态、人们的实际生产生活,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在相应的时间和空间的缩影下,基于材料给出的素材,学生能够以唯物历史观的态度,客观地分析出产生该历史事实的背景、原因,分析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因素,合理解决相应历史背景下的现实问题。
二、高考命题趋势下历史教学中的不足
(一)过度注重知识的积累,忽略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知识能熟练记忆和掌握,可是在面对题目的时候,不能深入分析问题,无法把所学知识迁移到具体的问题中来,大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茫然,考试后面对答案时才恍然大悟,发现答案上的知识点都会。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没有提高,思维水平跟不上去,严重制约了学生水平的发挥。
(二)学生基本功欠缺,阅读能力制约发挥
得语文者得天下,历史高考综合题目材料多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学生语文基本功不扎实,影响到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基本功欠缺,学生在审阅题目的时候,吃不透题目,更无法深挖材料情景的背景知识,甚至无法判断史实发生的年代,无法找到答题的切入点,答题容易跑偏。
三、历史核心素养下教学活动中教师帮助学生提高素质的方法
(一)利用榜样的力量塑造学生积极的价值观
通过深挖教材中的史料知识,运用榜样的力量重塑学生的价值体系。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如改革先驱、各领域有建树和影响力的人物的成就和事迹,是最佳的教育学生的楷模,学生深入了解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的胆识和魄力,会受到启迪和感召,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身上的潜能会被激发,个人的豪情和气魄将会变成抱负。
榜样的力量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历史人物将不可能变为可能,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迎难而上的品质,在无形中对学生有价值导向作用。同时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会加深,也能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在未来学业有成的时候,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利益更好地结合起来,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善于创新的服务型人才。
(二)教师给学生预留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设置合理问题,给学生思考和发散的空间,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整合集体的结晶,分析、归纳、演绎和总结问题,得出问题的结论,学生互相之间可以借鉴别人的理论果实,理论相互碰撞之间,也能摩擦出新的火花,有助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考视角,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补充学生回答问题的不足,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深度。
问题式教学需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设问要合理,以学生的背景知识为依据,问题设置可以适当拔高,激发出学生的内驱力,挖掘出学生的无限潜能,求同存异,不断地把学生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形成学生乐于思考和钻研的习惯,学生逐渐养成勤于思考、乐会思考,用全局的眼光,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