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几种植物材料DNA含量差异性的研究
2019-05-17刘涛
刘涛
1研究背景与思路
DNA,即脱氧核糖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之一。大多数细胞都含有DNA,但是不同生物细胞中DNA含量有差异么?利用DNA与RNA、蛋白质等在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的差異,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洋葱、香蕉和马铃薯作为研究材料,利用DNA粗提取方法分别提取它们的DNA,比较这几种研究材料中DNA的含量是否具有差异性?研究思路如下:
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一查阅资料、确定研究材料及方案一课题成员分组并进行预实验一分为洋葱组、香蕉组和马铃薯组,并同时展开研究一研究结果比较,得出结论一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结果一确定下阶段研究任务及研究思路。
2研究原理
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并与蛋白质相缠绕结合在一起。提取DNA时,在切碎的材料中加入一定量的洗涤剂进行充分的搅拌和研磨,之后再加入适量的物质量浓度为2 mol/L的NaCl溶液,过滤并收集滤液。其中洗涤剂可以破坏细胞膜,而DNA在2 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大。利用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选择适当的浓度就可以使DNA和其他物质分离开。最后,DNA不溶于酒精,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在过滤液中加入适量酒精可以将DNA和蛋白质进一步分离,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
3材料与方法
(1)研究材料:准备新鲜的洋葱、马铃薯和香蕉3种材料。
(2)器材与试剂:不同容量烧杯若干;玻璃棒;研钵;铁架台;漏斗;纱布;天平;量筒;试管;洗涤剂;氯化钠;无水乙醇;物质量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蒸馏水。
4研究步骤
(1)分组制取研磨液。将小组成员分为洋葱组、香蕉组和马铃薯组,每组约4人。各小组将研究材料洗净擦干后分别称量15g,切碎放入研钵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洗涤剂进行充分研磨。
(2)过滤收集滤液。研磨充分后再分别加入15 mL2 mol/L的NaCl溶液。用四层纱布过滤研磨液,收集滤液于小烧杯中。洋葱和马铃薯过滤较快,香蕉研磨后较黏,过滤时间较长。
(3)析出DNA。将3种研究材料的过滤液静置几分钟,分别加入与滤液等体积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不久就会看到烧杯中有白色丝状物析出。用玻璃棒沿着一个方向轻轻搅拌并挑起,这就是析出的DNA。
(4)溶解DNA。取2支干净试管编号后各加入2mol/L的NaCl溶液5mL,将挑起的DNA缓慢放入溶液中并轻轻搅拌,溶解DNA。
5研究结果
香蕉中DNA含量最多,洋葱中DNA含量较少,而马铃薯没有DNA析出。再将洋葱和香蕉中提取的DNA轻轻挑起放入2mol/L的NaCl溶液中缓慢搅拌,发现DNA溶解了。
6讨论
各小组成员分析了实验结果并提出问题:洋葱提出的DNA含量为什么较少?学生讨论后,认为导致以上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洋葱切碎后研磨得不充分。将洋葱切碎后进行研磨时,就发现,相比于香蕉,洋葱更难充分研磨,这样就会导致洋葱中提出的DNA含量较少。学生讨论后,提出改进方案:进行更充分研磨。依照这种方案进行研磨后,发现洋葱中提取的DNA依旧较少。
小组成员查阅资料后发现:不同植物细胞中染色体含量不同,洋葱细胞中含有16条染色体,香蕉细胞中含有33条染色体,马铃薯细胞中含有48条染色体。最终,学生得出结论:由于洋葱细胞中DNA含量本就较少,再加上研磨得不充分,所以提出的DNA含量较少。
马铃薯为什么没有DNA析出呢?马铃薯细胞中含有48条染色体,理论上来说提取的DNA含量应该比香蕉更多,结果却没有DNA析出。学生讨论后,认为很有可能是;小组成员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的;马铃薯切碎后研磨的不充分。对于这两种可能原因,各小组也提出了改进方法:由洋葱组或香蕉组成员进行更充分研磨。按照改进方法进行实验,结果马铃薯过滤液中仍然没有DNA析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结果呢?有学生提出:导致马铃薯滤液中没有DNA析出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小组成员操作不当或研磨的不充分引起的,或许是研究材料本身造成的。马铃薯中含有大量淀粉,那么这些大量淀粉会不会对DNA的析出有影响?各小组经过讨论后,决定下阶段研究任务:探究马铃薯中的淀粉对DNA析出是否有影响?并确定研究思路:①取适量马铃薯提取液加入香蕉提取液中,观察对香蕉的DNA析出是否有影响?②用适量淀粉酶将马铃薯提取液中的淀粉水解,再加入酒精,观察马铃薯的DNA是否析出?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对DNA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创造的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研究活动中,并且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研究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人人都尽其所能。教师选用了生活中常见的3种研究材料,能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的生活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而对这三种材料DNA含量的比较,学生提出了新的疑问,激发了其创造性,对提高学生生物学学科素养有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