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2019-05-17莫树培刘伟斌

关键词:双创课程发展

莫树培,刘伟斌

(1五邑大学 师资处,广东 江门 529020;2.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江门 529090)

“供给侧改革”,被经济学界视为中央政府发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大信号——将从以前的重“需求管理”向重“供给管理”、重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方向调整。[1]高等教育事业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社会需求是高校发展根本且永恒的驱动力。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由此应运而生。目前政府机关与学术界对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细化到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尚少。本文评析了地方高校双创教育的现状,并提出其发展路径。

一、供给侧主导下的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契机

笔者根据教育部1999年至2017年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三年为一个区间进行主要数据对比(见表1和图1),可以获得这十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概貌性认识。

可以看出,从1999-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的本专科在校生人数都是逐年剧增的,年均增量达12.14%。而从2005年开始增量逐步放缓,从2011年开始无论是普通高校的数量增幅还是在校学生增幅都趋向于平缓。数据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从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的“超常规”发展到当今“新常态”,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核心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重点已经放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2015年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味着追求与区域经济社会紧密适应的应用型高等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极其重要的版块。[1]由此可见,培养与区域(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与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图1 1999年至2017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主要数据增量分析图

表11998 年—2017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主要数据对比

供给侧改革要的是质量和效率,用新质量和高效率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是我国当下经济发展的出路,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在于加快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2]而执行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为区域经济发展精准培养人才,地方高校是重要阵地。地方高校可以利用这个契机迎来新发展。以江门市为例,当地市政府推动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普遍设立研发机构,以珠江西岸唯一的工科本科院校——五邑大学为中心打造“环五邑大学创新经济圈”,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并向市场输送智力。这可以给一所地方高校注入无限的生命力,也可以为区域经济注入不估量的创新动力。基于此,笔者认为推动创新驱动人才培养工作、改革教育模式是当下地方高校双创教育重中之重。

二、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借鉴

(一) 国内高校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代表模式

1.多元参与的“三创”教育平台。清华大学新型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发现和培养的教育平台:x-空间(Tsinghua x-lab),在创意、创新和创业三个平台推进“三创”工作。学校推出“清华大学学生创新力提升证书”系列课程,为学生提供“三创”的训练、指导和咨询。学校孵化创业项目,成熟项目注册公司并向社会融资,直接拉动本校大学生就业。[3]

2.利用区域资源建设“创新实验区”。国家于2008年立项建设32所高校创新创业“创新实验区”。部分地方高校在构建创业教育模式的过程中,逐渐重视对区域资源的利用与整合,立足区域人才需求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现学校、政府和企业三方共赢。如广西大学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地域优势,立足广西社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复合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4]

3.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立体化教育平台。在堂上面授、网络授课、培训实战、素质提升等方面融为一体。如东南大学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科学适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开办双学位、主辅修(专业或学位)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复合、融合型转变;支持教师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创业。

(二) 国(境)外高校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代表模式

1.“创业遗传代码”的教育理念。全球创业管理、教育和研究最著名的商学院——美国百森商学院认为传统的就业教育史以解决人的生存为目的,而创业教育则是为未来的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为价值取向。[5]学院围绕创业过程安排包括战略与创业机遇、创业者、创业资源与创业计划、创业融资和企业发展等5个方面的课程,以此培养学生对企业的整体观点。[6]

2.学生“创业思考”的课程设置。香港科技大学已形成一个跨领域学科体系。学生除了参加学校设计的跨领域课程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自己有兴趣的跨领域学习。比如分子生物科技,它需要同时有理学、工学、医学等相关专业的背景,学生在教授的指导下可自选他所需课程,所有课程均可获得学分。[7]

3、“产、官、学”协同教育。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日本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资源,形成以政府、受托或独立进行创业教育的组织(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及高校本身的创业教育三者协同,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日本的创新创业教育从中小学时就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8]

三、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推进的路径

(一)教育为先,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双创教育课程体系

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袁寿其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载体就是“优化课程体系”。[9]笔者认为,优化课程体系是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的重要举措,应从提升双创能力的角度优化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式。其中师资队伍是关键。建议组建一支专职化创业课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的创业课培训,通过SYB创业培训、网络创业课等培训,促进创业课教师走向专家化和专业化。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发掘和充实课程的创新创业内容,主动深入行业了解动态及发展方向,从课程教学、课程实践、课程作业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实验条件开展创新实践,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南京大学物理课为例,学生在课堂以六人为一组,教室三面环绕黑板,配备标准测试仪和电脑,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同步进行;六七位学生可同时在黑板上学习讨论,每个学生都能随时切换成为主讲。[10]

需求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支撑点。 地方本科高校在落实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的同时,更应嵌入能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元素。如江门市在“十三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大健康产业等,五邑大学就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成立轨道交通学院、教学装备研究院及大健康国际创新研究院等,用地方发展需要的科研项目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二)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强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校企协同双创育人目的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解决高等院校理论与市场实际应用脱轨、学生遇实际情况处理问题能力弱等问题,培养适应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各类人才。应从课程建设、课程实践、课外科技竞赛、创新团队的建设等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综合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先进模式,总结出培育创新人才的先进模式,如图2:

图2 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困框架

在课程的任课老师配置上,可采取校内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合作的教学模式,同时在实践方面进一步提升校内教师的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面,校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必须重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教师可有计划地把实践教学搬到生产一线,聘请企业资深“行家”现场讲授教学内容,提出生产实践遇到的瓶颈和难题,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创新动能,推行项目驱动、案例驱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五邑大学近年力推“综合实验班”模式,发展了“企业嵌入式”“3+1”“项目化教学”等多样化的行业(企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体系,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多管齐下,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做好创新创业实践工作

1.活化双创竞赛平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全国都兴起了各种以互联网+、共享科技、人工智能等为主题的双创竞赛平台,高校“挑战杯”竞赛各省区也有了创新的做法。面对多种双创竞赛,高校更需要根据专业在行内发展的需要,与社会企业或单位合作,以市场为动向,用社会所需为竞赛“出题”,避免盲目追求成绩。如五邑大学某二级学院举办社会工作项目策划大赛,就是与市民政局、市社工协会合作,请合作单位出题,竞赛作品受社会所用。诞生“创新作品”后形成的“创新团队”,会使项目在校期间继续深化,正能量地影响其他学生对创新活动的参与。这种做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企业)创新提供动能,实现校企之间的共享与共赢。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推动双创的核心要素。在近年“挑战杯”竞赛的日程上,也多次有成果转化签约环节,体现了通过双创竞赛诞生的优秀科技成果更能向社会转化,解决当下所需。2015年10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案的颁布实施,也极大地激发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力。

2.搭建创新创业分享交流平台。各个二级学院可利用校友资源,定期举办优秀校友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会,借助朋辈的榜样力量,激发在校生对创业活动的兴趣,让学生便捷地认识到目前创业活动最前沿的信息和动态,营造良好的创业学习氛围。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牵头,建立本校创新创业手机APP或者微信公众号,设置互动平台,畅通学生对创新创业信息的获取渠道,更快速地了解到最新的政策及信息。

3.组建大学生校内实践平台。理论要转化为实践,需要借助创业平台。可联系本地的人社部门,结合学校的场地和空间,有选择性、针对性地成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或众创空间等创业孵化器,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创业环境,帮助创业项目落地。

(四)以评促建,成果性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分为设计、实施、成果三个阶段:设计阶段主要是看高校课程教学、师资配备、平台搭建等能否满足师生的需求;实施阶段主要通过学生主体的参与情况和满意度进行评价;成果阶段主要从学生的创业率、创业带动就业人数、创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评价。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是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和效果的价值判断,能动态了解创业教育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出现的问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起反馈和调整作用。应紧紧围绕创新创业目标,加强过程性评价。过程评价是对教育方案实施状况进行的督导与反馈,注重对结果的鉴别、确证和检查,目的在于检验教育方案执行后的结果与目标一致性,实质上是对教育方案是否高效进行评价。根据以上三个阶段,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成果性评价量化分析各个指标是否达标。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相结合,对创业教育课题体系、师资体系、实践平台体系进行全方位的整合评价。为了便于信息反馈和查询,学校教务部门可将创新创业评价系统与学校教务系统或绩效考核系统进行有效对接,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四、结 论

习总书记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大形势和我国大学生双创教育尚未形成完备结构体系的形势下,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高校双创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用协同育人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根本,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建立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是手段,活化双创竞赛平台、做好创新创业实践工作是出路。总之,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化、专业化、平台化是培养适应地方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所需,更是国家发展的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双创课程发展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