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继涑和《玉虹楼法帖》

2019-05-17于丽媛

山东档案 2019年2期
关键词:张照孔氏法帖

文·于丽媛

孔继涑(1727年~1791年),字信夫,一字体实,号谷园,别号葭谷居士,山东省曲阜市人,孔子第六十九代孙,第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第五子,同辈排行十二,人称“孔府十二才子”。孔继涑自幼聪慧过人,才华出众,精通儒学、周易,著有《谷园论书》一卷、《玉虹楼诗词》四卷。孔继涑最擅书法,刻有《玉虹楼法帖》(共572帖,装裱后成101册,故又名“百一帖”,见图1),与江南书法家梁同书并称“南梁北孔”。

一、孔继涑与孔府

(一) 孔继涑的父亲、第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

孔继涑的父亲、第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1673年~1732年)于雍正元年(1724年)袭封衍圣公。雍正九年(1731年),因贪墨清庭维修孔庙银两,被清雍正帝免职。此事《曲阜县志·通编》有载:雍正九年(1731年)“衍圣公孔传铎以病予告,其长孙广蓕袭封。”说是“以病予告”,实则因皇帝念其圣裔,这样说好听一点罢了。如此,也算给孔传铎一个体面下台的借口。被罢封后,孔传铎带着年幼的孔继涑住进了离孔府不远的孔氏宗族居住群“十二府”(见图2)的第十二府(后为孔继涑继承,其名亦为“十二府”,本文用第十二府以区别于群落“十二府”)。

按常理,本该由孔传铎的谪长子孔继濩(1697年~1719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追赠第六十九代衍圣公)继任衍圣公。但他却英年早逝,22岁便撒手人寰。“衍圣公”的称号则由其子孔广棨(1711年~1742年)继任,时年20岁。

毕竟辈高位尊、老成持重的爷爷还健在,少不更事的孔广棨如何执掌“天下第一家”——孔氏家族!每天到十二府向祖父孔传铎晨省问安,就成了孔广棨不可缺少的“工作”。诺大的孔氏家族仍然操纵在孔传铎手中。

(二)孔继涑的生母徐夫人

孔继涑的生母徐夫人,是孔传铎的继配。孔传铎被罢后,徐夫人带着年幼的孔继涑随孔传铎一起住进了十二府中最奢华的第十二府。

雍正九年(1732年),孔传铎病逝。此时,孔广棨21岁,孔继涑6岁。按理说爷爷不在了,衍圣公孔广棨的府外“朝拜”该结束了吧。一切似乎才刚刚开始!请不要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幕后人物——徐夫人。她可是孔广棨的祖母,此时还正当年。“垂帘听政”的她岂会让“朝拜”就这样草草结束了?至少在孔广棨羽翼未满之时,必须继续。

然而,谁也不曾料到,还未及夺权的孔广棨在乾隆八年(1742年)突然病逝,其子孔昭焕(1735年~1782年)于乾隆十年(1744年)继任第七十一代衍圣公。此时,徐夫人的长子孔继汾21岁,次子孔继涑16岁,而孔昭焕年仅9岁。

历史似乎也在帮着徐氏:一方面,徐氏已被尊为曾祖母,管教重孙辈的昭焕理所当然;另一方面,她的两个异常优秀的儿子孔继汾、孔继涑也已慢慢长大,衍圣公却又“变回了”孩童。无所仰仗的孔昭焕不得不依从于徐氏母子。孔氏家族的权力中心似乎还不想离开十二府。

“母凭子贵,子以母显”。徐氏母子将孔氏家族的管理做得是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从小耳濡目染,深谙孔氏家族管理之道的孔继涑也从此步入了他的人生高潮。

(三)御前进讲未能铺就官场坦途

孔继涑自幼聪慧过人,才华出众:十五岁考中秀才,十七岁时岁试第一,成为廪生,十九岁时再进贡生。乾隆十三年(1748年,孔昭焕13岁,孔继涑23岁),乾隆皇帝到曲阜祭祀孔庙,孔继汾和孔继涑分别在御前进讲《大学》和《周易》,深得乾隆皇帝赞赏。孔继汾获封“内阁中书舍人”,孔继涑虽未获封官爵,但乾隆帝对其书法赞不绝口。《曲阜县志》(第四十二卷)有载:“上(乾隆帝)诣诗礼堂(见图3)。命举人孔继汾进讲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节。贡生孔继涑进讲周易临封象辞。”“(联)念尔等令绪相承。渊源勿替。再申告谕。用是训行。其伤学道敦伦。修身慎行。克禀先师之彝训。衹遵皇祖之诲言。勿愧为圣者子孙。联心实嘉予之。其钦承毋怠。”凭此殊荣,孔继汾和孔继涑足以坐稳孔氏家族“当家宝座”。孔继涑辉煌灿烂的一生似乎就此开始。

然而,世事无常,变幻莫测,学识渊博的孔继涑仕途生涯并不顺利。才高八斗的孔继涑直到42岁(乾隆三十三年)才得以乡试及第,此后又屡试不中,无耐纳赀为修补内阁中书舍人,却又一直未能出士。清著名散文家姚鼐为孔继涑的《墓志铭》有证:“乾隆三十三年,余主山东乡试,得君及君兄户部之子广森,时广森才十七岁,而君年四十余,名著海内久矣。其后广森得弟,为捡讨以经学称,三十五岁而殒。君之少也,值上释奠阙里尝充讲书官及为举人,累会试不第,纳赀为中书舍人,未就职。”

(四)祸起萧墙,人生转折

孔传铎病故,长子继濩早亡,十八岁的长孙广棨继任七十代衍圣公,不曾想三十岁又死了。孔昭焕继任第七十一代衍圣公时才刚刚九岁。从乾隆九年(1744年)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孔昭焕在任期间,爷爷辈的孔继汾、孔继涑一直是孔氏家族最高管理层,有着绝对的权威。历史的天平似乎总倾向于孔继涑。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孔昭焕去世,他的儿子孔宪培(1756年~1793年,时年26岁)继任衍圣公。这也没什么:孔继汾、孔继涑在孔府实际“控股”多少年了,就算孔宪培年岁大点又如何!但问题并不出在孔宪培这里,关键在他的夫人——于夫人那里。于夫人是有背景的:此人乃清代户部尚书于敏中之女,跟皇太后关系很好,乾隆帝的干女儿(民间有乾隆私生女一说)。这地位在小小的曲阜县城可以用显赫来形容了。

上层人士向来对权力趋之若鹜。于夫人下嫁到了孔府后,哪里能甘心处处受制于人。几十年来的“十二府请安惯例”,到于夫人这里该改改了。即便曾祖辈的孔继汾、孔继涑再才华横溢,管理学搞得再出色,也非搬倒不可的!理由?于夫人找起来并不难。一场场阴谋大戏打开了序幕。

首当其冲的便是孔继汾。前面提到过,孔继汾也是个大才子,当然免不了要著书立说。乾隆帝都说了:“至圣之道,参天地,赞化育,立人极,为万世师表。凡兹后裔,派衍支繁,尤当永念先型,以期无忝。”(出自《曲阜县志》(乾隆刻本)第四十二卷)意思是孔子最重礼,孔氏家族乃为世人之典范,应当永远牢记先人(孔子),向先人学习,做到无愧于君、无愧于祖宗。“圣旨”都下了,孔继汾为发扬家族传统,撰写了《孔氏家仪》以规范族人行为。然而就是这部意在“参天地、赞化育、立人极”的书,最终成了孔继汾任意更改《大清会典》、欺君犯上的罪证。刑部和大学士九卿“依典”在乾隆面前参了孔继汾一本。乾隆虽感继汾有才,但厌其“在家多管闲事”,当天就作了“依议,钦此”的批示,将孔继汾发配充军。

孔继汾倒台,接下来就轮到孔继涑了。孔继涑的罪名说起来都是些 “莫须有” 的“罪证”,经不起推敲:“其罪一”:“房屋越制”“欺君犯上”。这还要从孔继涑居住的十二府说起。衍圣公的长子继承爵位后,住在孔府,兄弟们就要搬出去分别住在外面的十二个府家族群落里。前面说过,孔继涑继承了其父孔传铎的府第第十二府。这是除孔府以外,十二府里规模最大、最为奢华的宅院。孔继涑将擅长的易学第十二府的修建上运用得炉火纯青。据说,这第十二府规模宏大,完全按照“八卦”“七星”设计营建,宅院深邃,内部盘盘囷囷,漫步其中,令人有“高低冥迷,不知西东”之感。而书房玉虹楼更是别具风采:顶覆灰瓦,地铺方砖,四梁八栋,挑角飞檐,抱厦回廊,环绕朱栏,集锦雕棂门窗,博古花纹银边,气派无限。俯瞰整个第十二府,廊道回环,房脊完全连在一起,仿佛龙飞在天。把自己的房子建成飞龙的样子,孔继涑想干什么?说“房屋越制”都是轻的,这分明是“欺君犯上”!“其罪二”:“念咒语发二枝”“妄图篡位”。孔庙大成门内东侧有一株“先师手植桧树”(见图4),相传为孔子亲手所植,虽历经2400多年的沧桑,生生死死,几经荣枯,却依然挺拔高耸,树冠如盖。这年,这棵屹立2000余年的桧树正枝不长,侧枝却突然变得繁茂。要知道,古代人们都认为这棵树是有“灵性”的。它被视为孔子思想和孔子后嗣兴衰的象征——“此桧日茂则孔氏日兴”,甚至还关系着封建统治者的命运——“矫龙怪,挺雄质,二千年,敌金石,纠治乱,如一昔。(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正枝不发,发旁枝”是神树警示孔氏族人有人想篡衍圣公的位!谁?孔氏中唯继涑最为经通易学,定是他念了咒语使得大成殿前的桧树不长正枝,光发旁枝,损害衍圣公孔宪培,好篡其爵位取而代之。此二罪最终坐实,“罪人”孔继涑被革除族籍,死后不得葬入祖坟孔林。

二、孔继涑的书法生涯

孔继涑自幼酷爱书法,从师于清早期著名书法家张照(1691年~1745年)。早年间,张照见孔继涑有才,便将四岁的女儿应芝许之,并以董其昌所临《大仙帖》和铭端溪砚相赠以为见证。可惜天不假年,应芝在雍正癸丑年间不幸染病去世。但孔继涑与张照间的翁婿关系,反而更密,师徒关系更紧。往来日久,孔继涑对张照的书法学得惟妙惟肖:“君(孔继涑)幼聘娄县张文敏公照女。文敏书名海内,君能得其笔法,时以小司寇目之。求书者纸堆几案如束笋。(梁同书《频罗庵题跋》)”后虽张照病逝,孔继涑仍旧往来于张照家,并多方收求其书法真迹。

青年时期的孔继涑将《大学》首章写成四幅“联屏”刻成石碑,立于孔庙“金声门”左侧。乾隆到曲阜帝祭拜孔庙时,看到“联屏”笔迹有力,字字通神,反复品味,连连称赞。清陈康祺《郞潜纪闻四笔》记载了乾隆对孔继涑书法与张照如出一辙、甚得真传的评价:“曲阜孔继涑谷园,书法瓣香天瓶居士,尝刻《玉虹楼鉴真帖》,数十卷,得者以为珍秘。高庙(即乾隆)东巡,谷园临书以进,上熟视曰:好像张得天。”自此,孔继涑的书法闻名全国。与张照另一位得意门生、书法家梁同书(1723年~1815年)并称“南梁北孔”。

被除族籍后,孔继涑便潜心研究书法,多与张照、梁同书、姚鼐、画家黄易、吴楙等书画名家交游,最终成就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法帖之一——《玉虹楼法帖》。

三、书法巨制《玉虹楼法帖》

《玉虹楼法帖》是清代民间著名的刻帖之一,与宫廷丛帖《淳化阁帖》和《三希堂法帖》并称为“ 中国三大丛帖” 。《玉虹楼法帖》石刻原陈列于第十二府玉虹楼,共有584帖,并装帧为101卷,又称“百一帖”。该帖摹刻了东汉到清代195位书家的596件法书遗迹,是名副其实的鸿篇巨制。

(一)《玉虹楼法帖》简介

《玉虹楼法帖》采用青色石灰岩摹刻,刻石大小基本分为两种,一种为高约 32.5 厘米、宽约 150 厘米,另一种高约 32.5 厘米、宽约 140 厘米。主要包括《玉虹帖》十六卷、《玉虹鉴真帖》十三卷、《续鉴真帖》十三卷、《摹古帖》二十卷、《国朝名人帖》十二卷、《瀛海仙班帖》十卷、《金人铭帖》二卷、《隐墨斋帖》八卷、《黄涪州帖》一卷、《米海岳帖》一卷、《祝京兆帖》一卷、《临中兴颂帖》二卷、《张文敏小楷》一卷、《张文敏书诗》一卷。其中法帖类刻石100方,鉴真类刻石64方,续鉴真类刻石71.5方,摹古类107方,国朝名人类83.5方,瀛海仙班类62方,金人铭类16方,黄涪州类3方,米海岳类5方,祝京兆类5方,临《中兴颂》类20方,张文敏小楷及诗书类6方。(详见表1)

表1:《玉虹楼法帖》子帖信息简表

(二)《玉虹楼法帖》的保护

民国时期,该法帖已散失不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于1951年出资派人搜寻,并将搜寻到的石碑运送至曲阜孔庙保管。1980 年将法帖刻石装镶于孔庙大成殿东西两庑,现仅存 571 块,东庑存放 299 块,西庑存放272 块。

2009 年,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为保护《玉虹楼法帖》石刻,以孔府文物档案馆收藏的全套《玉虹楼法帖》旧拓本为底本,由凤凰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宣纸线装版本《玉虹楼法帖》。该丛书包装精美,以蓝绸为函盒,深蓝色封面书名为刻帖题名原迹。整套书籍46册,共分八个部分,分别为《玉虹鉴真帖》《玉虹续鉴真帖》《玉虹楼法帖》《玉虹楼刻石》《瀛海仙班帖》《谷园摹古法帖》《国朝名人法帖》《隐墨斋帖》。为进一步加强对法帖石刻的保护,政府管理部门现已禁止石刻拓印。

(三)《玉虹楼法帖》的历史价值

1. 内容涵盖广,时间跨度大

从魏晋名家到清代中期国朝书家,所选择名帖多如繁星:法帖类、摹古类以及金人铭类、瀛海仙班类、隐墨斋类全部为张照以及孔氏一门如孔继涑、孔毓折等名作;鉴真类收有王羲之、王献之、谢安、褚遂良、欧阳询、蔡襄、米芾、苏拭、黄庭坚、文征明、董其昌、祝枝山等人法帖;续鉴真类集中了李白、倪璜、张雨、王铎等人著名法帖;国朝名人类集合了宣从光、顾炎武、王士補、高士奇、陈邦彦、梁同书等人墨迹。

其中玉虹楼帖16卷、瀛海仙班帖10卷、临《中兴颂》2卷、张文敏小楷1卷、张文敏书诗1卷,均刻张照书作:瀛海仙班帖 专刻张照小楷,均为应制作品,临《中兴颂》刻张照临摹颜真卿《大唐中兴颂》帖,玉虹楼帖广刻张照各种书体,是研究张照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玉虹鉴真帖、续鉴真帖各13卷,摹刻各种古代法书,计有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褚遂良、欧阳询、李白、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构、赵孟頫、吴宽、文徵明、董其昌、祝允明、沈周、王铎等200余人的书法作品;谷园摹古帖20卷,摹刻旧拓石刻碑帖,汇拓钟繇、王羲之、智永、李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頫等人的名碑书作;国朝名人帖12卷,专刻清人墨迹,计有顾炎武、高士奇、恽寿平、王澍、梁同书等49人的书作;隐墨斋帖8卷,全刻孔继涑书作;金人铭帖2卷,刻第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书作;黄涪州帖、米海岳帖、祝京兆帖各1卷,分刻黄庭坚、米芾、祝允明书作。

2. 存帖数量大,且保存较为完整

《玉虹楼法帖》作为“三大法帖”,无论在官刻还是民间私刻法帖中,其卷数、刊刻书家以及法书遗迹都在《淳化阁帖》与《三希堂法帖》之上。该帖虽历经改朝换代、多次战乱,但基本保存完好,仅遗失13块,今保存571块刻石,为历代丛帖中法帖原石数量存世最多的原始刻帖。

3. 择帖标准高

孔继涑在书法鉴赏上也具有较高的造诣。更难能可贵的是,孔继涑也对择帖标准要求甚高,非经本人精心鉴别不得刻石。在他刊刻的《玉虹楼法帖》中很少有伪作出现,保证了法帖的质量,在中国古代书法史和文化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开小法帖编刻丛帖之先河

《玉虹楼法帖》打破了只采用一种形式编刻的旧俗,将法帖先拆分成若干个小的法帖,然后依次刊刻入帖,使观者更加直观了解法帖所编刻的内容。该丛帖将历代名贤遗迹按时代先后顺序编入《玉虹楼鉴真帖》和《玉虹楼续鉴真帖》;将古碑刻古法帖作品刻入《谷园摹古法帖》;将同朝名贤书迹刻入《国朝名人法帖》;将张照书迹刻入《玉虹楼法帖》;将张照御制诗文及应制书作刻入《瀛海仙班帖》;将孔继涑书迹刻入《玉虹楼石刻》和《隐墨斋帖》

5. 为书法爱好者留下了珍贵的书法心得

孔继涑于《隐墨斋帖》详细记录了书法技法和理论:“作字之要,先在执笔,笔须高悬臂,无论径才与燒头皆用此一法。运臂而指不动,盖指实则拳自虚,而转折皆灵妙矣。古人握虚下一寸……犹属功夫未到。”“学字以读书为先务,胸藏万卷,自然下笔古秀。即不学法帖,亦已气韵不凡。一留心八法往往非作家所及,若图临池,不亲载籍,即使写得古帖毫厘无差,终成下品,识者目之曰字匠。”这些都为后人研习书法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技法心得。

四、一代书法大家的陨落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秋,一代书法大师孔继涑于北京不幸病逝。死后,被除族籍的孔继涑因罪不得埋入祖坟孔林,草草葬在了远离孔林的荒郊——现曲阜时庄大柳庄(见图5)。清代大文豪姚鼐为其作墓志铭:“君(孔继涑)与检讨(指孔继汾之子、翰林院检讨孔广森)之生世第一家也,又以文学才艺名著天下,余一旦遇之,二三十年间,见其死亡至尽。虽其文才风流不可磨灭,而志意抑郁乃更有甚于常人者,其可悲为何如也。”(梁同书《谷园孔君家传》碑刻)

那些仇恨孔继涑的人怕其死后阴魂不散,便用三条冰冷的大铁链锁住他的棺材下葬,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如今,当我们走近孔继涑墓葬,看着草垛下面的坟茔,岂会想到,这就是那个学富五车、成就“《玉虹楼法帖》刻石”的孔继涑的归宿之地!

孔继涑用毕生精力,完成了《玉虹楼法帖》收集摹刻的浩大工程,站在了中国民间法帖收藏创作的巅峰。他虽一生坎坷多难,但凭坚强的毅力和不懈的追求,成就了不可磨灭的艺术贡献和历史光环!

猜你喜欢

张照孔氏法帖
孔氏南宗儒风不坠,文献渊薮集为一编
烟云尽态
——湖南省博物馆藏《三希堂法帖》展
《孔氏南宗文献丛书》出版
《宝贤堂集古法帖》研究综述
孔氏家学
给黑洞拍张照
给黑洞拍张照
从《宝贤堂集古法帖》窥探明代中叶帖学的兴盛
不喜欢拍照
衢州风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