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玉米新组合生态适应性分析
2019-05-16张晶
张晶
摘要:根据东北玉米主产区的分布情况,将10个玉米组合分别布点在沈阳、铁岭、辽阳、锦州、大石桥五地,进行组合间和品种间的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Z4,Z3株高分别位列第一、第三,Z4,Z3穗位高度位列第一、第二,Z4,Z3倒伏倒折率位列第一、第二,说明株高、穗位高低与倒伏倒折率有必然联系;Z5在各地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都比较好。
关键词:玉米;组合;生态适应性;东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9)01-0001-03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生态因子决定着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面对变化的气候条件,如何有效地适应并实现高产稳产,是玉米生产实践中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本课题根据东北玉米主产区的分布情况,将10个玉米组合分别布点在沈阳、铁岭、辽阳、锦州、大石桥五地,进行组合间和品种间的产量比较试验,以期在东北地区选育出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好的优良组合,为玉米杂交种的审定和推广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组合(品种)
参试组合共10个,为了便于分析,用Z1,Z2,Z3,Z4,Z5,Z6(CK),Z7,Z8,Z9,Z10分别代表这10个组合。其中Z6郑丹958为对照品种。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地分别安排在辽宁地区5个试验点,即沈阳、铁岭、辽阳、锦州、大石桥,分别以A,B,C,D,E代表。試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2次重复,4行区,每行15株,每组10个小区,共40行。四周设保护区,收中间两行计产(如果中间行有问题,允许受临区影响小的边行代替)。各试验点可根据地形自行调整行距和株距,但密度不能改变(均为3 200株/667 m2),同一重复要排成一排。为了便于汇总,各试点按照设计方案安排试验,收获时中间两行计产,产量以千克计算,保留2位小数。试验产量应为实际产量,严禁取样折产。为了保证一播全苗,试验材料全部每穴3粒。试验地的管理、试验材料的收获和室内考种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收获后5个地点不同小区测产,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组合间在不同地点的生育期测定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组合间生育期相差不大,在118.5~120.6 d之间,最长和最短相差约3.0 d;不同地点间生育期相差较大,生育期从短到长依次为D 2.2 农艺性状 品种间田间及室内考种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Z7与Z6(CK)株高较低,分别为276.57,276.80 cm。Z4,Z2,Z3株高较高,分别比对照(276.80 cm)高25.06,22.50,21.53 cm;Z5,Z7,Z8穗位分别比对照(88.44 cm)低7.10,5.42,5.31 cm,Z4,Z3,Z9,Z10,Z2穗位较高,分别比对照高13.97,13.17,11.2,10.67,9.10 cm;Z4,Z5百粒质量与对照(30.53 g)差异较大,分别低3.31,2.59 g,其他组合与对照相比差异不大;Z8,Z1,Z3出籽率与对照相当,其他组合明显低于对照。 2.3 抗逆性 组合间不同地点倒伏倒折率汇总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就组合而言,Z4倒伏倒折率为12.35%,大于国家标准的10.00%,不适宜在北方地区推广种植。就地点而言,B,C,D三地倒伏倒折率较高,其中B地点Z3,Z4倒伏倒折率为17.00%,11.50%,均大于10.00%,其他组合未见倒伏株,说明Z3,Z4不适宜在B地区推广种植;C地点Z4,Z3,Z8倒伏倒折率为40.00%,20.00%,10.00%,均大于等于10.00%,说明Z4,Z3,Z8不适宜在C地区推广种植;D地点各组合倒伏倒折率都较高,其中Z8,Z1,Z4倒伏倒折率为12.50%,12.00%,10.20%,均大于10.00%,说明Z8,Z1,Z4不适宜在D地区推广种植。A,E两地点无倒伏倒折株。 3 结论 品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是其自身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结果,适应性好的品种不仅对气候、生态变化反应钝感,而且对土壤肥力、干旱条件甚至人为栽培因子均有较好的耐性和适应性,对环境的调节能力和缓冲能力较强。大面积生产上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是相辅相存的,仅有丰产性好、杂种优势强的基因,而缺乏对复杂多样生态条件和低生产水平条件的适应性基因,则稳产性差,最终也难以实现丰产。适应性是基础,稳产性是前提,二者是实现大面积丰产的保障。 从株高和穗位比较可以看出,Z4,Z3株高分别位列第一、第三,Z4,Z3穗位高位列第一、第二,而这两个组合倒伏倒折率位列第一、第二,说明株高和穗位高与倒伏倒折率有必然联系。所以,密度为 3 200/667 m2的玉米杂交种在北方地区种植,其株高和穗位不易过高,株高宜低于280 cm,穗位宜低于130 cm。Z5在各地点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都较好,Z5组合为紧凑型玉米,可以再进一步设计密度试验,以确定Z5在北方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 参考文献 [1] 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马慧慧.阜阳地区玉米品种生态适应性的分析[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4. [3] 王晶晶,李凤海,史振声,等.辽宁省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适应性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4):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