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类节目的创新路径与传播价值

2019-05-16赵广远田力

中国广播 2019年1期

赵广远 田力

【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名家学者讲授经典文化基础上,深入融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引用的经典名句为切入点,多元使用“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等方式,加强受众对中华文化经典和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认知。本文分析了《平“语”近人》节目的创新路径,提出了节目多视角传播的价值。

【关键词】《平“语”近人》 文化类节目 思想理论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10月8日~19日,由中宣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以下简称《平“语”近人》)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平“语”近人》 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引用的经典名句为切入点,融合专家释义和名家诵读等环节,完成节目叙事创作。本文从文化类节目模式建构视角探索《平“语”近人》传播创新路径,通过社会视角、文化视域和传媒视野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其传播价值。

一、文化类节目《平“语”近人》的模式创新路径

我国文化类题材电视节目以社教宣讲、文化竞答、文化综艺等多种形式呈现。而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文化类选题节目进入收视发展的上升期。如何在融媒体语境下创新节目形态,寻找受众焦点,成为文化类节目模式创新的关键。《百家讲坛》节目策划制作了《平“语”近人》特别节目,从内容选题、节目框架、媒介融合三大角度创新突破,探索出一条文化类节目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选题角度的重大突破

文化类节目选题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节目的传播效果。例如:《中国诗词大会》深耕中华经典诗词,传达经典文化美学;《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解读汉字文化符号,阐释文字内在情感;《中国戏曲大会》挖掘民间传统戏曲,营造音韵程式意境。文化选题的独特视角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节目的成功传播。《平“语”近人》打破原《百家讲坛》一直延承的单一的名家讲名篇的传统,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引用的经典诗词名句为切入点,极大促进了传统经典的广泛传播和传统经典的新时代思想内涵创新。

以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例,节目不再以传统经典文学作品讲解为叙事主线,而是围绕“为民”这一选题展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9日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所引用的清代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经典诗词为切入点,通过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的诗词释义以及北京大学郭建宁教授关于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解读等方式,阐释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

《平“语”近人》12集特别节目分别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为民、仁政、立德、家风等主题精髓为选题视角,通过与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华章佳句深度融合,实现了《百家讲坛》选题角度的重大突破。

(二)节目叙事的解构重构

电视节目作为电视影像传播的单元格,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叙事逻辑、人物塑造等多维关系差异导致节目的类型不同。《平“语”近人》在《百家讲坛》一直延续的节目叙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完成了板块结构的二度重组,满足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需要,提升了治国理政思想的传播效果。

《百家讲坛》的叙事结构简单,传受关系单一,传播空间狭小,传递内容繁杂,在当前融媒体多元传播的大背景下,受大制作综艺、大IP引流、自媒体崛起等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胜出。而《平“语”近人》完成了对原节目的解构重构,从选题环节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引经据典的影音视频;在名家经典解读的基础上增加了关于治国理政理论的解读,这双层释读增强了受众对于文学经典和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解。录制现场还融入了人物访谈、互动问答等环节,打破了原节目“你说我听”的单向信息传递路径,增强了演播厅人物关系的交互性和传播路径的多向性。节目的最后还引入了经典诵读环节,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的领读与现场高校大学生的集体诵读,再次加深了受众对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的文学经典的认知。《平“语”近人》节目在整体叙事结构上通过环节的创新,改变了《百家讲坛》节目的模式样态,节目的观赏性和互动性大大提高。

(三)融媒思维的深度渗透

为顺应融媒体传播规律,推动媒体发展需要,2018年3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组建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启了广播、电视、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平“语”近人》节目作为三台合并之后媒介融合传播的一大力作,在节目元素使用、节目环节设置、节目空间关系、节目传播路径等方面展现融媒体创作思维,节目顺应了融媒体传播规律和受众碎片化接收需求。

在表达空间方面,《平“语”近人》打破讲台式的微小空间设置,采用融合多媒体互动、现场观众参与、释义嘉宾调度的立体空间;与此同时,运用融媒体手段,打破演播室空间单一限制,通过互联网跨屏互动等方式,打造跨空间表达语境。在表达手段方面,《平“语”近人》多元运用融媒体表达手段,除经典名句释义和思想理论阐释的语言讲解外,增加模拟动画、跨屏声画、配乐音效等多种艺术创作手法。在传播路径方面,《平“语”近人》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并通过央广、国广、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央视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网络媒体渠道,以及地方媒体和自媒体平臺推广。还利用各期节目播出之前、节目播出中的流量引导和节目播出后的宣传评论等方式助力节目二次传播。在融媒体思维的深度渗透下,《平“语”近人》形成了跨媒介、跨平台、跨时空的立体化传播矩阵。

二、《平“语”近人》的多视角传播价值

《平“语”近人》节目通过节目模式的路径创新和融媒体矩阵的多渠道传播,在社会各界产生了热烈反响,其传播价值得到极大彰显。

(一)社会视角:推进了治国理政思想的广泛传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精髓。让这些理论思想真正落到实处,统一对该理论思想的认识,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传播,是《平“语”近人》节目成功的关键。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传播的重要载体,该节目从选题来源到阐释维度,从叙事方式到传播路径,全方位、多角度围绕治国理政思想的广泛传播这一要义展开,将总书记用典的主题宣传通过融媒体节目的形式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展现出来,传播方式灵活生动,传播内容深入人心。例如:在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中,通过选取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典故,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的思想解读和中国人民大学毛佩琦教授的经典释义,从尚行——言胜于行、敏行——明辨善行、力行——身体力行三个维度,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讲明了关于“笃行”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

(二)文化视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千年、经久不息。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平“语”近人》节目从习总书记用典出发,弘扬历史文化,通过对传统经典的全新阐释,散发出丰富的新时代内涵,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从“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立德观念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理念,从“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修身之为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观,《平“语”近人》节目每集选择一首中华经典诗句作为节目主题,围绕主题的解读增强受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此外,以习总书记讲话中所引用的经典论述为切入点,对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新时代解读和应用,增强了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内涵,提升了以厚重的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文化自信。

(三)传媒视野:创新了文化与理论节目融合的传播模式

《平“语”近人》作为融媒体语境下文化类节目与思想理论融合传播的典范,为其他此类节目的制作奠定了基础,树立了此类节目创新的标杆。

首先,在语言运用方面,主持人康辉“播说结合”的语用形式、思想理论及文学经典阐释专家“交流说话”形式与经典诵读板块朗读者“吟诵播读”的语用形式有机结合,为文化类节目语言表达的多元化使用提供了借鉴。其次,在板块勾连方面,打破文化类节目只有专家讲解的节目样态,融合人物访谈、现场提问、集体朗诵等多种形式,并通过影音视频、动画音效等手段灵活串联,提升了节目的灵动性和可看性。再次,在题材选择方面,以习近平总书记各类讲话中的用典为切入点,巧妙融合经典文学释义与治国理政思想阐释,使得两者完成了主题传播的“软着陆”,受众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大大提升。最后,在传播路径方面,一方面打破传统广播电视传播媒介的壁垒,通过IP端及移动端多出口传播;另一方面,打破媒介平台间的传播隔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播出的节目同时通过中央其他媒体以及地方媒体多层次播出。这为传媒跨屏幕、跨媒介合作提供了模板。

三、结语

《平“语”近人》节目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与治国理政思想融合传播的典范,从节目选题、叙事结构到传播路径等全方位的创新,完成了融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类节目的突围。节目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增加了中华经典的新时代内涵解读,极大提升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注释

①《<习近平用典>敬民篇》,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302/c394175-26620317-3.htm.

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5/1015/c64094-27699249.html.

参考文献

1. 朱云涛:《大眾传媒与学术传播——从<百家讲坛>的热播说起》,《新闻界》,2006年第5期。

2.张步中、梁嘉韵:《央视文化类节目发展路径与传播价值》,《电视研究》,2017年第8期。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本文编辑:聂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