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民国报纸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2019-05-16李璐

神州·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保护利用新路径新时代

摘要:当今社会进入了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互联网+”盛行的时代,是人工智能浪潮兴起的时代,更是大数据风起云涌的时代。图书馆也不可避免深受时代的影响。而民国报纸作为图书馆馆藏的重要部分,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文物价值的。文章以河南大学图书馆为例概述了民国报纸的保存现状,指出新时代下图书馆应当更加积极地保护与利用民国报纸,并提出了保护新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民国报纸;保护利用;河南大学图书馆;新路径

民国报纸是民国文献的一部分,是指民国时期(1912—1949年)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或不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是研究民国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重要资源。有许多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发生的历史的真相在报纸中都有真实记录,民国报纸可以说是珍贵历史资料和历史文物了,应该很好地被保护与利用。笔者所在的河南大学图书馆具有悠久历史,也有一定数量的民国报纸。但其馆藏保护现状令人忧虑。特别是当今社会进入了新的时代,在这个“互联网+”盛行的时代,人工智能浪潮兴起的时代,及大数据风起云涌的时代下,民国报纸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和实践刻不容缓。

1.保护与利用民国报纸的理论研究概述

近年来,学术界对民国文献的保护研究正在逐年增加。但内容主要集中在如何保护民国文献中的书和刊,对民国报纸的保护进行单独研究的是少之又少。如丁小蕾在《民国地方文献报纸数字化探索与实践——以首都图书馆地方文献民国报刊数字化为例》一文中,以作者实际经验阐述图书馆应如何进行民国报纸数字化工作,并针对民国报纸数字化资源在地方文献工作中的作用提出个人的认识。如陈桂香在《民国报纸的价值与保护对策》一文中,谈到现有的保护方法存在一定局限。在介绍重庆图书馆民国报纸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民国报纸保护的对策。如杨效军的《探析图书馆馆藏民国报纸的保护和开发:以锦州市图书馆为例》,文章介绍了锦州市图书馆民国报纸的保存现状,指出了图书馆保护民国报纸的必要性,同时提出具体保护措施。如肖红在《民国报纸数字化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及处理策略》中,介绍了国家图书馆开展民国报纸数字化的实践工作,文章对数字化实践中遇到的民国报纸报名变化、报社迁移、篇目内容缺失、报纸中不同类型图片的处理方式等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和总结,以期为其他馆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总之,民国报纸保护与利用的理论研究仍旧大多集中在其如何数字化的方面,研究内容稍显单薄,对各图书馆民国报纸的保护实践的理论指导意义仍旧不够。下面就以河南大学图书馆为例,探讨新时代下图书馆对于民国报纸的保护与利用怎样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河南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报纸保护与利用现状

河南大学图书馆身处百年老校,历来重视文献资源建设。从1912年成立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到1927年6月成立的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增加了农科和法科,又到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六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它在当时可谓享誉国内外,因而拥有相当数量的民国文献。

2007年7月,河南大學图书馆将散见于各馆各室的民国文献资源筛选出来,组建了一个民国文献专题阅览室,共收集各类图书和期刊10万余册。于2007年10月9日对外开放之后,受到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它采取书刊合藏的保管原则,凡是1949年前的图书和期刊都存放于此。有一些诸如《新中州报》、《河南官报》等实际是报纸,但装订成期刊样式的也被放置在民国文献阅览室。其他大本报纸样式的民国报纸由于书架限制就被阻挡在这个专门阅览室之外,只能仍旧与其他报纸存放于普通书库。

2.1存放情况

馆藏民国报纸近30种。这些民国老报纸都是竖版繁体字印刷,有四开大报及八开小报。像《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晨报》、《民立报》等多为影印版,保存较完整。也有《大众日报》《新民报》等少数油印报纸,保存较少。丰富的民国报纸给很多研究者和单位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我们将民国报纸按笔画进行了排架,并手写卡片供读者查询,卡片按报纸名称第一个字的笔画多少排列。

2.2存放环境

民国报纸存放在密集书架,没有装具,与普通报纸一起裸放。无中央空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书库不配有温湿度计,书库存放环境根本达不到恒温、恒湿、避光、防尘的藏书标准。保管环境在新时代来讲可说很差。有些民国报纸开始严重酸化和老化,报脊破损,报名模糊不清,有的报面轻轻翻动就会纸屑脱落,报页不可避免地在慢慢变黄、变脆,甚至已有脱页、散页、开裂情况,甚至一些油印报纸已经开始看不清了。

2.3存放利用模式

民国报纸存放于期刊部报刊基藏阅览室,它的阅览等同于普通报纸,不像民国文献阅览室那样要求严格,民国报纸只要经过我馆期刊部即可查阅,读者可随意复印,在使用过程中造成损坏在所难免。报纸保管进行了简单归架。由于几经搬迁,书架一直没有架标,不熟悉的人查找起来十分困难。

3.保护与利用民国报纸的迫切性

3.1具有宝贵的价值

民国报纸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它们记录了中国从旧民主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的历史,记录了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对某一地区或城市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情况研究都离不开对民国报纸的探究。例如我馆馆藏《申报》《大公报》等大报,概括了整个当时社会的全貌,为各学科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是各个学科的重要史料来源。如我馆馆藏《中原日报》《民国日报》《民立报》等,河南省各县撰写史志、撰写人物传记等经常来我馆查看它们。

3.2人员保护意识薄弱

报纸作为图书馆文献专藏的主体之一,其文献史料涵盖广泛,内容的丰富是其他文献资源所无法比拟的。但大多数图书馆管理者对民国报纸的保护意识十分淡薄,把民国报纸与普通报纸一样对待,未加函装或套装保护,长期“裸放”在那里。而在河南大学图书馆,读者对民国报纸的需求也较大,经常使用但同样谈不上有保护意识。随着时间流逝,民国报纸的价值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不仅仅提高管理者的保护意识,更要向读者来宣传保护民国报纸的观念。

3.3保护与利用的条件不足

我馆位于北方,风沙大,书库阴冷,灰尘多。民国报纸又长期处在没有中央空调、非恒温、恒湿的保管状态。有些报纸在逐步破损、残破。特别是民国报纸,一直在读者频繁地使用中。在使用过程中难免磕碰,管理不严导致年代久远的报纸已经经不起任何折腾了,很多报纸亟需进行修补,并控制使用频率。

4.新时代民国报纸保护与利用的路径

4.1提升保护意识

如今国家对古籍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已经启动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但对民国报纸的保护工作始终没有全面展开,这说明我们对民国报纸的保护工作还不够重视,认识还不到位。迫于民国报纸的保存现状,需要我们提高认识,尽快启动实施民国报纸的保护计划。

4.2查清馆藏情况

首先,要对现有馆藏民国报纸重新进行调查,摸清家底,进行加工整理,建立完整的馆藏目录;其次,对兄弟图书馆的民国报纸也要了解和熟悉,以便对馆藏所缺报刊进行补配,使民国报纸的收藏和利用能更加系统完整。

4.4改善硬件条件

所谓硬件指的是保管报纸环境的控制,恒温、恒湿、空气质量标准的检测等。原则上按照《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中的规定执行,保护民国报纸就如保护古籍。加装恒温、恒湿设备,以达到避光恒温(22℃)恒湿(55%)的标准。同时配备防护套具,购置专用的除湿收藏柜,采用能防止灰尘,和光污染的书架等措施,使硬件跟上时代的步伐。

4.5采用数字化手段

像《申报》、《大公报》因为最近才被数字化,导致读者都还不清楚。必须让读者尽快熟悉这些资源库及其利用方法,就会大大降低纸质文献的损耗,同时又能获得更为广泛的文献资源,既提高了利用率,又保护了原生态文献。

4.6改变存阅模式

民国报纸应尽快从普通报纸中被剥离出来,进行单独保存。制定专门的民国报纸阅览制度。对服务对象、范围、数量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条件限制。一般情况引导读者利用数据库进行检索,严禁复印,如需复制,应在工作人员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拍照。制定好可行的管理措施有助于延长民国文献的使用寿命,减缓其损毁。

4.7争取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是对民国报纸开展保护工作的基本保证,人才培训、报纸修复、硬件保护设施的配置等都离不开资金做后盾。国家应该高度重视,把保护工作专项资金纳入到财政计划之中。

4.8培养专业人才

这里的专业人才指的是民国报纸保护和利用方面的人才。在新时代下,他既要有计算机技术、也要有相关专业背景知识,还需要熟悉馆藏文献的分布情况。并且具有报纸修复知识,通过修复达到对民国报纸的原生性保护。更要有与教师学生沟通的能力,让他们短时间内尽量不翻阅原报纸的情况下利用数据库找到他们所需的资料。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民国报纸的保护与利用迫在眉睫。只有很好地保护和利用好民国报纸,才能有益于图书馆的发展,而图书馆的事业发展才更加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桂香.民国报纸的价值与保护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4(2):39-41.

[2]杨效军.探析图书馆馆藏民国报纸的保护和开發:以锦州市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2):66-68.

[3]肖红.民国报纸数字化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及处理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17(4):22-37.

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国书籍装帧形态演变与修复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9-ZZJH-105。

作者简介:李璐(1972.6)女,回族,河南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信息咨询。

猜你喜欢

保护利用新路径新时代
三杨庄遗址保护现状及发展前景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