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仁爱”思想对大学生德育的意义
2019-05-16吴悦
吴悦
摘要:儒家思想是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的学说之一,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体系,“仁爱”是其中最为主要的理念核心,也是影响中国上下几千年的主流的思想流派。新儒学的理念也渗透在中国教育中,作为中国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儒学;仁爱;大学德育教育
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下,我们的文化同时遭受着内在的和外来的多重多层次文化的冲击和融合,学生阶段的世界观价值观受到时代特性的影响,也会产生不同的改变。而儒学在时代的长河里,逐漸被筛选洗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它的精华之美,它仍然在经历冲刷后熠熠闪光,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之光。儒家思想的存在,它既代表一个学说更代表一种社会阶层,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文明遗留下的智慧结晶。儒家的“仁爱理念”更是对中国德育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1.“仁”是对世界保有敬畏之心
《论语》对于“仁”的阐述提到了109次之多,是《论语》中的核心思想,更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论语》中有一节,子曰:“恭则不悔”。表达的即是一个人如果对世间事物都保持着一种毕恭毕敬的态度,那么这个人就不会受到任何的诋毁和侮辱。儒家倡导的对世界保持一种敬畏之心,对人事物都保持一种敬畏之心,正是当代教育中有所缺失的。在世界浪潮的浮沉中,我们在教育上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投入精力在个人能力的进步,社会经济的进步,科学发展的进步,而相应的忽视了素质的培养德育的培养,忽视了人文角度的作为人的灵魂内核锤炼。首先由人的本体主动发生,人对外在事物表现出恭敬之心,那么世界回馈给个人的也是善意和理解。从人出发以人为本是真正“仁”之体现。当前社会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们缺乏对自然生态的敬畏之心,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和实际的物质利益,多度的开采,过度的排污,过度的砍伐。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主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而生态的破坏极为容易,修复缺却难,甚至造成永久性不可逆的生态伤害。大学生是马上要脱离校园系统学习步入社会的,他们将成为社会中流砥柱,成为社会工作的主流群体。学生在经历十几年的系统教育中,在面临即将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下,反而容易忽视自我的品德自省。引导学生对世界保有敬畏之心,将有效的避免大学生初入社会的心理恐慌,调整迷茫冲击心理状态,避免因慌乱产生的急功近利的心理。
2.“仁”是待人处事立世之道
孔子一生学生之众,众者三千,贤者有七十二,被后世称为“至圣先师”。孔子一贯以“仁爱”之心传授学生真正的处事之道。论语内含一节,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孔子认为达成“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就是一个仁人的处事之道。庄重即可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人对事物的重视和恭敬;宽厚即是在与人交往的社交过程中,善于梳理情绪宽恕别人,仁厚待人;诚实即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以诚信为本;勤敏即是在学习和丰富个人能力培养上做到勤奋刻苦、敏思好学;慈惠即是与人分享、惠己及人,对人对事做到慈爱与慈悲。这些优良的传统道德品质正是当今社会缺乏的。法律是法理上制裁人,社会边缘人格犯罪总归是少数的,而道德素质是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的体现,是国民素质的体现。大学时期,大学生脱离高强度学习的校园象牙塔,脱离原生家庭尝试进行完全独立的社会性校园生活,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在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网络舆论,各式媒体,外来文化的冲击。而道德的标榜,才是坚定作为有道德修养的人的精神内核。
3.“仁”是思想品德的再拔高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大国,除了做好基础的道德品质的修葺之外,思想品德的提升是中华民族的“国学”修养。真正的“仁”也教导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去主动自愿的帮助别人,乐善好施也是儒家“仁爱”学说的表达方式。受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冲击,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计生政策的推行实施,教育成本的支出占家庭支出比例的再扩大的多重影响下,造成目前大学生群体多数为独生子女群体。在4+2+1的家庭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形成自私个性和相对利己主义的价值观。个人利益优先的思考方式,导致很多人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上表现出情感淡漠,缺乏同理心的状态。部分利己主义表现为不给别人添麻烦、不会伸出求助之手但是也不会对人施以援手。近些年的社会新闻里,出现的社会人情淡漠的新闻层出不穷。作为一个文明大国的一份子,我们只是做到严于律己还是不够的,国民素质需要再拔高,对于构建中国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宏远的影响。国民素质的再拔高,也需要从基础教育入手,以学生作为开端。
4.“仁”是“爱”
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提出的。“仁”的智慧即是人间“大爱”的体现。“仁”的践行细微处体现在对父母的孝顺、对同学的友爱、对亲人的呵护。从大处体现在未来踏入社会后,对家庭的责任,对工作岗位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乃至对人类文明进步肩负的责任。所以“仁”的思想,激发人去爱人,爱生活,也去热爱这个世界。这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来说,是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和个人生活的微光,是传递一种精神的正能量。这便是德育教育的意义所在了。
结束语:
西方学者曾经说:“假如人们要在21世纪纪生存下去,就要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根源”。中国的文化精华已经逐步的走向世界。我们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使儒学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适用于当前的德育教育培养和社会风气建设。我们并不是宣扬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体系,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并不提倡束缚人的意识精神的自由发展。但是儒家思想中的所提倡的道德修养是值得应用到中国大学德育教育的实践中去的。优化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矫正不良社会价值观,儒家“仁爱”学说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米晓春.浅谈儒家仁爱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意义[J].新校园(上旬刊),2014,(3):20-20.
[2]娄瑞雪.孔子仁爱思想与大学生做人教育[J].党史博采(理论版),2015,(11):60-61.
[3]刘璐.大学生仁爱教育研究[J].明日风尚,2017,(006).
[4]朱敏."仁爱"与职业教育[J].科教导刊,2015,(24):60-6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