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走向生活

2019-05-16周红

神州·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教学生活化

周红

摘要:“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先生的观点充分表达了生活和教育的密切联系。要想有机结合语文和生活,就必须互相融合语文教育和生活,做到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到,紧密联系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及生活,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对这种以促进人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进行培养,就必须密切联系教学和生活。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到:“语文学科实践性很强,重点在于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的重要途径。”如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和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以学生的角度开展生活化的教学,进而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中促进自我技能的不断增强,将自我发展途径拓宽,进而把良好的生活方式等养成,从根本上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凸显出来。

一、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借助生活化教学为语文课堂注入活力,同时可以进一步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将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改变,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1]。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情境方式展开教学,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以《苏州园林》一课为例,本文作者详细介绍了苏州园林,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可以先把一些和苏州园林相关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把园林风光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图片十分优美,很好的展示了园林风光,在欣赏这些照片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此,在教学最初便让学生初步认识苏州园林,这些图片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仿佛置身于真实情境之感,他们会觉得这不是在上课,而是在领略苏州园林的美丽风光。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

二、利用生活化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生活为语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语文知识,借助语文知识将问题解决是把语文学好的关键,社会实践中涉及了诸多和学科相关的知识,把问题生活化是给予学生启发,让其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兴趣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拓宽,使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点,将课文中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挖掘出来,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为学生展示。

以《社戏》一课为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难以理解一些语句,初中学生的社会阅历有限,他们不能将句子的涵义准确把握到,如“淡黑起伏的连山,仿佛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这一句的时候可能并不能透彻理解其中的含义,为何山会跑?为何还会像兽脊一样?这时候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引导,让其和生活中听到的、见到的紧密联系在一起,于是学生就会想到生活中经常说的参照物,了解到原来山是参照物,其实“跑”的不是山,而是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借助这种“快”“慢”文字产生的表面看起来矛盾的用法,将人物内心迫切的欢快的心理表达出来。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实现交叉内容生活化

把传统的课本和现实生活想脱离的错误观念摒弃,有机结合课文中记叙的事件和实际生活是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2]。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均是教育专家精心挑选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中描写的故事、人物、景观等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并从情感上产生共鸣。当前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有诸多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联系点找到,以此入手开展教学。

以《背影》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朱自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出发,让学生对父母曾为自己做过的让人感动的事情进行回忆,然后鼓励他们畅所欲言,把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表达出来,使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最后,教师再给予学生引导,让其回到课文学习中,对朱自清看到父亲蹒跚的背影时的内心活动进行感受。借助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学生把本文的感情脉络理清了,感受到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四、改变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多媒体生活化教学

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效果息息相关,如果教师缺乏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也会索然无味,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对此,教师要想将课堂效率提高,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让生活化变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如此才可以实现最佳化的语文教学效果[3]。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和多媒体相结合展开教学。大家都知道,现阶段多媒体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为学生展现教材中的景或物,使学生深刻体验到语文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春》一课为例,本文作者借助描写春天景物,充分表达了作者在一定时间内的思想情绪、对人格和人生的追求,表现了作家向往自由境界之情以及骨子中的传统文化积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作者提及的春天的景物,如风筝、春雨、蝴蝶、野花、鸟儿、梨树、杏树、桃树、小草等。学生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听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很容易就可以从情感上产生共鸣,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难度。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和应用生活化教育理念,不仅和初中新课改的基本要求相符,也是開展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将传统语文教学观念转变,注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和应用生活化教育理念,将生活化的语文教育素材充分挖掘出来,凸显出语文课程的魅力和价值,不断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许永林.让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比翼齐飞——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下),2017(8).

[2]陈家建.浅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8(5):46-46.

[3]牛宁宁.捕捉生活元素,找寻别样趣味——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研究[J].学周刊,2018(2):116-117.

猜你喜欢

初中生语文教学生活化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