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推动作用
2019-05-16张志健
摘要: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对青年学生强化思想品德、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以及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深做实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依托志愿者活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对增强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思想政治教育
志愿者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性、公益性、自愿性的服务活动,它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递了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风气,融合了学校、社会、学生三方教育为一体的社会实践和教育形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也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以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为载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价值分析
志愿服务的核心就是奉献,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重要体现。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1]
(一)志愿者活动为大学生创建了社会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志愿者活动能让青年学生走出“象牙塔”,教育的场所从单纯的室内教学发展为室内外相结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课堂走向生活,是一本“活教材”。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生活实践之中,让大学生将社会规范扎根于心,关心社会热点,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开阔视野,为思想政治教育联系现实生活提供了有效途径。活动的开展,也让大学生志愿者们了解和认识当今社会现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坚定了战胜困难的信念,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志愿者活动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只能在将受教育者个体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道德生活的直接经验与这一社会文化中的思想政治道德智慧相结合的形式中才能取得。[2]通过开展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的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将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理论知识在内化于心之后,做到外化于行,在潜移默化中感染、教育着大学生。
(三)志愿者活动有助于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志愿者活动作为一种具有示范和表率作用的道德实践活动,它有服务对象多、工作内容广、涉及行业宽、参与人数多、社会影响力大等特点。因此,它往往也能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还能在无形地影响受助者、感染周围人、教育旁观者,有助于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3]大学生在进行志愿者服务过程中既是良好社会公德、高尚个人品德的践行者,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社会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扮演了教育者的角色,实现了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不断扩大。
二、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现状及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形式日趋多样化,但缺乏组织保障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志愿者活动范围变得更为广泛,涉及社会的多个层面。这就需要众多部门或机构的沟通协调,建立完善的组织系统,整合多方资源,利用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和专业机构进行统一协调,确保志愿者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志愿者的高效服务提供保障。
(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涉及领域宽泛,但缺乏专业化的培训
当前,志愿者活动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同时也对志愿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高校青年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热情高涨,但在一些大型的志愿者活动中开展工作时经常会显得力不从心,主要体现在对所服务领域的认知不足及思想认识不够等。因此,高校志愿者管理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结合当地及学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者活动的培训工作。
(三)大学生志愿者团队不稳定,缺乏持续性,流动性大
大学生对志愿者活动的内涵认识不够,不能从活动中提升获得感等原因,导致参与的理性不足,持续性不强,甚至使得有的志愿服务活动一味跟风,流于形式,大大削弱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阻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4]志愿者队伍成员以大一低年级学生为主,到了高年级,这些各方面知识和能力已得到提升的学生基本退出志愿者行列,队伍流动性大,整体水平较低。
三、依托志愿者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建议
(一)深化志愿者活动主题,确立活动思想,保证活动方向的正确性,确保活动主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吻合。与此同时,积极组建以学生党员、共青团干部、学生干部为主的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这三部分骨干力量在志愿者活动中的模范带头和思想引领作用。
(二)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管理机制,严格志愿者招募,通过利用学校、社会、社区等多方力量对学生进行培训,除对学生们进行业务上的培训外,还要加强思想上的辅导,要录取思想、态度端正的,真正热爱志愿服务工作的学生。
(三)通过各种渠道对每项志愿者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尤其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如校园官方公众号、学校官网、微博,有條件的活动可以在志愿者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网络直播,由此来扩大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正能量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结束语
大学生志愿活动作为一种以社会实践为主体的活动题材,青年学生可通过参与活动更真实地了解社会发展并从中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在开展志愿者活动时,辅以对过程的动态控制,将相对应的政治理论知识运用到服务中去,也便于青年学子对所学政治理论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升华。因此,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挖掘志愿者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充分使用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这个载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静如.吕幸星.志愿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载体——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J].学理论,2018
[2]宋劲松.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志愿服务活动载体*——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04-0151-004
[3]侯秋月.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德育研究,2019年2月
基金项目:乐山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SKL2018C35)
作者简介:张志健(1980—)男,讲师,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