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初中化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9-05-16宫英香
宫英香
《2011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初中化学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没有问题何谈探究,学生的思考模式也不会启动,能力自然也得不到提高,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一)助力学生提高认知能力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在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把一些零 散的知识结构系统化,让学生通过“未知到已知到新未知再到新已知”的螺旋上升式的认知活动,不断发展认知能力,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二)助力学生发展创新精神
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問得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提出问题则是思维的具体表现,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因而,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助力学生凸显主体地位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点拨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愉悦的状态,这样,可以变教师问为学生想,变教师“灌”为学生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一)教师打破固有思维,引学生发问
教师这个人群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固执的人群,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很难改变教学方式,就使得学生很难改变学习方式,早已习惯被动接受知识。无形中我们把学生的思维圈定在一个特定的框架内,老师习惯于给出标准答案,也引导着学生向这个“标准”答案靠拢,即使学生有若干种疑问,也会被老师有意无意地引到“正轨”上来。长期下去,学生也就懒得去思考,去猎奇。久而久之学生思考的习惯被剥夺,无形之中抹煞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所以要想改变学生,先改变自己。
(二)创民主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气氛,加强师生交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初中生好奇心强,求胜心强,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示个性。有了这样适宜的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特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三)巧妙反证问题,使其获得“金钥匙”
在学习金属与酸的反应时,为什么稀盐酸或稀硫酸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浓硫酸不行吗?针对这个问题,我把学生带到实验室,鉴于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我帮助学生按稀硫酸和金属反应的步骤做遍,让学生自己验纯、点燃,结果发现点不着。我又让他闻一闻气味。分析为什么没有氢气放出而生成二氧化硫。这样既消除了学生的疑问,又提前学习了有关浓硫酸的一些性质。当知识的传授是通过问题的形式来实现时,学生更感兴趣,知识更有价值。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逐渐变“教知识”为“教方法”,把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反过来,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强化课本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我们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实验后,把相关的思考性问题留给学生,这既是对每次实验的总结,又是实验的继续。它可以把实验课上不能或没有完成的内容带到课外,通过学生的自学、讨论、查阅资料、课外实践等形式,进行重新研究、探索,让学生进一步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新课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理念。
如在“测定溶液的pH”的实验后,我布置了这样个实验问题“人体各器官出现疾病后,可以通过血液、尿液或唾液的成分变化或pH的高低检测出来,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在课下请用我们所学方法测一下自己的唾液或尿液的pH,然后咨询一下医生或对照课本上的有关数值,判断一下自己的健康情况。”学生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好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此项任务的布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巩固了所学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可谓一箭三雕。
正所谓“一问一世界”。教师应该积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和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不断地探索研究中去捕捉灵感,去解决他们应该能够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