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公益活动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
2019-05-16杨治华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公益活动也迎来了微公益时代。微公益活动以期传播范围广、参与成本低、号召力强等优势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当然高校也不例外。微公益活动是高校渗透思政教育的良好契机,是培养学生公益精神、提高学生个人修养的良好契机,本文从微公益活动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高校借助微公益活动开展思政教育的积极意义,并对二者的良好契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此借助微公益的力量,更好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思政教育;微公益活动;大学生;意义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精力和能力去关注公益活动,微公益活动也在近几年得以新兴和发展。微公益活动人人皆可参与,拥有比传统公益活动更强的传播效果。在高校中组织大学生微公益活动,使其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可以增强学生公益观念,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实现高校的思政教育目标。
一、大学生微公益的基本含义
微公益活动是最近几年新兴的一种社会公益活动,参与者主要借助信息技术,在微博、微信等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上参与社会上的公益活动,比如微信上的“水滴筹”、支付宝上蚂蚁庄园的“爱心捐赠”以及微博、朋友圈的转发等等都属于微公益活动。微公益是传统公益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一次创新,人们只需要有媒体终端,只需要有网络支持就可以参与到微公益活动中。由于微公益活动的参与成本比较低,而传播范围却非常广泛,因此也有助于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公益项目、参与公益活动,节省了大量的项目宣传的时间,也不必人们亲自到现场参与。与传统公益相比,微公益的目标不仅仅在于扶危救困,其价值更多的还在于唤起社会的良知,在人人参与中提高公众的公益观念,构建阳光向上的、友好和睦的社会大环境。从上个世纪末,我国就已经有高校开始开展大学生微公益活动,后来在不断的创新發展的过程中,大学生微公益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变得更加丰富,覆盖面也越来越广,不仅在校园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社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微公益活动迎来了新机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都被用来宣传高校微公益,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公益精神更是在一次次的微公益活动中实现了提升。虽然微公益不像传统公益那样有整体性,但是随着关注度的增加,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它为公益事业、慈善事业注入了鲜活的血液,是我们当下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强有力的一股新力量。
二、高校组织微公益活动的积极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微公益精神
微公益的组织实施路径主要是依靠网络,而大学生每天接触网络的时间又是比较多的,大部分学生都喜欢通过网络来了解外界新闻,也喜欢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因此大学生是比较容易发现网络上的微公益项目的。大学生微公益活动的开展,可以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学生通过“水滴筹”了解到周边有人身处病痛,他们在表示同情之余会捐钱捐物,比如学校组织的“我为留守儿童献爱心”的微公益活动,学生们得知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后,也多积极参与,捐钱、捐书、捐衣服,等等,不仅有学生的参与,社会人士知道了这个微公益活动之后,也都参与进来,大家一起向留守儿童传递温暖和爱心,学生在其中能够感受到帮助别人的乐趣,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会得到有效的增强。另外,学生自己也可以在网络上发起公益活动,介绍公益项目,号召同学们和社会人士参与,有时候学生发起的微公益活动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得到大量的社会关注度,有大批的公益热心人士参与进来,学生看到自己组织的活动有这么多人的支持,他们也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自己原来也可以为社会做这么有意义的事情,从而增强公益精神,增强为社会做贡献的毅力,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
(二)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责任,作为社会人才的培育摇篮,高校更要肩负起社会使命,使每一个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而且当前社会新形势下,大学生可能受到的思想层面的侵蚀危险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如今信息科技的发达,学生每天都会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积极的健康的,同时也有不良不健康的,学生若无法无法甄别和抵制这些不良信息,就有可能产生扭曲的思想道德观念,针对于学生个人身心品质的养成,无疑是有害的。就拿前段时间新闻上频频爆出的大学生“裸贷”事件,学生追求金钱、物质,有着不符合实际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婪与虚弱,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与道德,这就是学生没有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没有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的危害,当然高校思政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类似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在校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消除外界各种不良声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规范学生的思想品质。而将大学生微公益和高校的思政教育相结合,则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思政课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与传播,要求需将其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学习、理解其含义,而微公益活动正好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和感悟的机会。中共中央还提出过明确的意见,希望在环境保护、应急救援、扶贫救困等等方面,发挥社会大众的力量,开展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高校将思政教育与微公益活动相结合,尤其是大力开展微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就是对中共中央意见的响应。
微公益的一个“微”字,不仅仅只代表着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平台,还在于相较于传统公益活动,微公益活动是微小的、细微的,微公益关注学生身边的点滴,让学生从小善事、小善举做起。虽然在微公益活动中,每个人是微小的,但是凝聚起来的力量却是巨大的,而且学生在微公益活动中,在传递爱心的过程中,也会矫正他们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在社会责任感的趋势下找到良好的目标,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
(三)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
以往高校的思政课,或者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经常采用的是课堂教学的形式,前面我们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要求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其实不只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要融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整个思政教育工作都要融入实际生活,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性。而微公益活动正好是让思政教育实践化的良好契机。不仅是学生,高校的老师同样也会参与到微公益活动中来,师生之间的交流打破了课堂的限制,也不再只是对思政理论知识的沟通,他们之间的话题更加丰富,教师可以渗透思政教育的机会更加广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理解与感悟也要比在课堂上多得多。而且学生在微公益活动中,他们会感受到来自身边人的爱与善良,感受到社会的温情温度,拥有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学生对周围世界的爱也会更加饱满。在微公益活动中,学生也会明白感恩,会明白奉献、会明白人与人相处的真诚,会自觉提高社会道德素养,而这些都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所在。
三、大学生微公益活动的参与现状
微公益活动从上个世纪末就已经在一些高校开展了起来,到如今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公益观念也跟着提高了,微公益成了社会各界都比较热衷的一项公益活动形式。但是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微公益的发展现状来看,一些高校在微公益方面还不是特别积极。充分了解微公益的大学生并不超过20%,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对微公益只是略知皮毛,甚至还有许多学生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微公益,这是学生缺乏公益观念的表现,也是高校缺乏思政教育的表现。
大学生一般都有手机,他们时常从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上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却很少参与其中的微公益活动,所以高校还应该积极拓宽可用来传播微公益活动的网络平台。另外,学生对微公益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公益项目的真实性存在疑虑。当前新闻曝光的“诈捐门”事件也不是少数,大学生大多没有独立经济收入,他们会担心受骗,遭受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损失,因此就算学生了解微公益,也多是观望态度
四、微公益活动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途径
(一)积极借助学校党团组织的自身优势
我们要想利用微公益活动去更好的实现高校的思政教育,就必须充分重视和利用其党团组织的力量,利用党团组织的指导拉线作用,在微公益活动中更多的渗透思政教育。比如生态微公益保护母亲河行动,每月开展一次,形成常态化,学生党员团员自觉参与,坚持下来,最后,形成了学生们的自觉行为,再比如向城市周边农村的留守儿童献爱心的活动,到社会福利院扶贫帮弱,敬老爱亲的活动,起初是由学校的党团组织通过调查了解留守儿童和老人们的实际情况,在微博、论坛以及高校的公众号上发起了号召,并通过党员志愿者们向在校大学生进行活动宣传组织,最终成功举行了扶贫帮困,敬老爱幼的系列活动,学生们将自己的文具、衣服、玩具等等集合起来,送给了农村的小朋友们,陪老人们聊天,为他们表演节目,让他们开心快乐。这些活动的成功开展,给留守儿童和老人们带去了温暖和爱心,同时也让我们学校的大学生们感受到了助人为乐的奉献意义,更深刻的体会了我们国家对社会和谐的追求意义,学生们在帮助他人时,也体会到了被需要的感觉,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不全是索取,给予和奉献也是一种幸福,因此这些微公益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了实现了良好的思政教育作用。
(二)打造微公益品牌项目
高校在策划组织微公益活动时,要紧紧围绕大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采取大学生容易接受的、乐于参与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渗透。高校要积极打造微公益品牌项目,将微公益活动视为能够长期开展的项目进行品牌化运作,让学生在品牌的号召下,更加积极的参与进来,在活动中尽自己所能为公益做贡献,向外界传递爱心,实现思政教育目的。高校打造富有自身特色的微公益品牌项目,并使其长期运作下去,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将实现高校所希望赋予微公益活动的思政教育目的的,稳定的品牌管理团队,通过团队的策划、组织、管理等,让微公益活动品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甚至社会人士,带动整个校区乃至整个地区的参与公益的积极氛围,从而使思政教育的覆盖面更加广泛,教育意义更加明显。同时高校打造微公益活动品牌,还能够实现对学生的追踪式思政教育,就算学生毕业了,甚至已经步入社会多年,学校依然可以通过精细化的运作,让那些毕业生们参与微公益活动,接受来自学生的思政教育。
(三)推动微公益活动向平民化发展
大学微公益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在微公益活动中献爱心、做贡献,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向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增强学生的公益观念,同时在大学生群体乃至社会群体中形成友爱互助的氛围。既然大学微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就应该使微公益活动更加平民化、普遍化,让所有学生都能亲身参与进来,同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人人公益的平民化思想,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学习和反思,将公益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只有通过微公益活动实现自我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的思政教育目的。
结语:
总之,大学微公益活动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创造了实践机会,学生在微公益活动中奉献爱心、奉献力量,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能够找到自身价值,也能够树立公益精神,形成正确的三观。高校要将思政教育与微公益活动更好的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更积极的投身于公益事业,并在公益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升华自己,使自己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微公益活动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契合[J].范烨.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01)
[2]微公益: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J].江雪茹.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
[3]高校微公益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李娜,单冬冬,田宇星,张兴桃.铜陵学院学报.2015(05)
[4]拓展大學生思政工作新视野——开展党的十八大和中国梦时代主题教育的思考[J].饶亚明.党史文苑.2014(02)
[5]“微时代”视域下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游然.河北师范大学 2016
[6]“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微公益现状与对策研究[J].张伟莉,杨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5)
[7]微公益视角下高校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毛逸伦.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9)
项目名称:以最美常德为载体的大学生生态公益活动实践项目,项目编号:18Z132
作者简介:杨治华(1978.1--)男,湖南桃源,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