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小学国学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2019-05-16周莹陈苏阳王灿闾彬
周莹 陈苏阳 王灿 闾彬
摘要:当前,“国学热”现象屡见不鲜,国学教育实践也陆续走进学校、家庭、社会。伴随着对优秀传统文化逐步重视的社会氛围,我们在扬州地区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国学热”现象的现状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和对访谈记录的分析,我们将深入地剖析目前中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现状,同时,合理地总结出目前中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中出现的缺失实效性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强、科学的方案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学教育;传统文化;对策;实效性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1]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会议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2]然而当前中小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并未落实到位,大多仅限于对于古诗古文的大段背诵,抛弃了对于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理解。因此,如何提升中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对于宣传推广国学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关于国学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有统一明确的界定,各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而言,“国”指中国,“学”指学理、学肤、学间、学说、学源等。所谓国学就是本国学术,亦即中国学术之意。国学作为中国学术文化的代称,其内涵与外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相应的变动。从历史上看,国学最初指称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学术,而在当代中国学者的视野中,不但今日以前的中国学术是国学,当代中国的学术思想也属于国学的范围;不但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范围,而且后来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成果,也都属于国学的范围。[3]
国学的范围是广泛而不断扩展前进的,因而,我们研究认为,国学教育就在于对国学的继承、弘扬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态度与方法逐渐推广国学教育。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有些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5]开展国学教育,不仅有利于了解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当前中小学生国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我们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开展调研后发现,尽管自十八大以来“国学热”的气氛与日俱增,但当前中小学生接受国学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社会共同努力解决,如:社会认知层次浅薄,学生兴趣程度偏低,学习途径较为狭窄,学习范围比较局限,教育目的不够纯粹等。
(一)社会认知层次浅薄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访谈资料汇总后我们发现,对于国学概念及内容范围的认知,社会各界呈现的结果是比较浅薄的。于学生而言,大多数学生认为国学仅仅是《弟子规》、《三字经》等古文;大多数家长对传统文化更是一般性了解,尽管家长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不尽相同,但普遍认为国学即四书五经;对于教师而言,虽然存在部分教师将国学与传统文化的概念等同起来,但大多是有所了解的,认为其定义是包含古诗文、文言文、艺术、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综合。
(二)学生兴趣程度偏低
我们调查发现,由于孩子们在课堂中偶尔会接受国学教育,因而对国学的兴趣大多停留在一般的层面上。很多孩子将课堂接受国学教育当作学业的要求,开展国学教育的方式以应试思维为主导也约束了主动性的发挥,导致了学生们对国学教育丧失兴趣或兴趣偏低,这是极为可惜的。
(三)社会支持力度不高
除学校少量课时外,社会氛围不够浓烈,家庭中家长也比较缺乏国学教育意识和行动力。家长们虽说口头上承认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行动上还是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认为对孩子学习学科的重视度应该与考试的分值成正比。因此,我们调查发现,送孩子去各种各样的奥数、英语补习班,把孩子的课余时间用数学、英语的资料填满的情况占比极大,只有少量家长偶尔会购买国学书籍、和孩子讲述国学知识。这体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不同步,整体力度不高。
(四)教育途径稀少、形式单一
当前的国学教育大多停留在书本式的灌输,单纯地把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古典经文等同于国学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枯燥。而传播国学的途径也比较稀少,主要依靠学校的教育,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国学学习的氛围。同时,当前的国学学习还有一种风气,将国学教育停留在口头上而不落实行动,国学学习也成为一种口号式的宣传,缺失实际性的成效,很多人也因此认为国学是一个假大空的概念,觉得国学“玄虚”,不可学。这种负面印象更会造成国学开展出现途径稀少、形式单一等问题的恶性循环。
(五)国学教育目的的不单纯
当前的国学学习虽然在国家的大力弘扬与鼓舞下得以推行,但是学校的教育还存在着部分为了教育而教育的意味。开设国学教育课程的原因不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素养,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精神,而是单纯地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将书本上新添的国学内容学习完毕。国学教育推行中的形式主义会对国学教育造成从上至下的持续危害。
二、提升中小学国学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6]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要求“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现状,找出存在问题,拿出合理对策。
(一)重视学校国学教育中的家庭因素,加强协作
家长是国学教育的重要实施群体之一,因此被定为我们调查的首要对象。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国学是支持的态度。但是在400余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70.54%和64.88%的家长表示自己只是偶尔给孩子讲述国学和给孩子购买经典书籍。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不够了解国学,难以给孩子适当的国学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家庭对于孩子的作用体现在培养良好的品行,塑造良好的习惯,激发读书的兴趣,锤炼孩子的意志,给予幸福感。[7]幼儿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如果家长在孩子小时候给孩子适当的讲述国学经典,激发孩子兴趣,营造积极的国学学习氛围,也许能让孩子一生都保持着对国学的关注,有效督促孩子规范言行举止,培养良好的家风。
在調查中我们发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长都对孩子学习国学经典持支持态度,但是在贯彻国学教育的时候仍存在不可取的地方。大约28%的家长认为国学学习在小学和初高中之后就可以停止,这反映一种教育意识的淡薄。国学的学习应该是每个炎黄子孙终生的事业,孩提阶段仅仅是学习的黄金阶段,而不意味着一个结束。家长作为教育的关键一环,应谆谆教导孩子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孩子感受到国家民族的文化魅力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普及国学,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国学教育合力。
(二)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兴趣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之中,分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大学等阶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8]教育部“有序推进”的要求,需要我们循序渐进地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开展国学教育。据调查,60.71%的学生表示对国学仅有一般兴趣,23.5%的学生展现出了对国学的浓厚兴趣。除却不可控的个人性格因素、家庭教育等主观原因,国学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形式单调问题也导致了学生对学习国学兴趣的缺失,进而影响国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国学中的优秀传统知识和传统礼仪文化知识本身就存在着枯燥难懂、复杂难背的缺点,因此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国学知识的时候,要重视对方式方法的选择,注意寓教于乐、因材施教。
(三)不断拓宽国学教育的有效途径,提升质量
2015年教育部工作重点曾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列为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核心。[9]自此以后,中小学国学教育的途径与形式更加稀少单一。这源于有些学校对于德育教育的核心的理解片面,也是缺乏合理解决国学教育与课程教学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的具体表现。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81.25%的孩子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了解国学,27.08%通过机构培训,34.52%通过社会讲座。可见国学教育的途径比较单一。不仅如此,国学教育还依赖于一些专业人士,希望借助高校学者、专家等的力量,让国学更广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得到普及。
在不断拓宽国学教育途径的同时,应该更加重提升视国学的教学质量。在调查中得知,一些学校并没有关于国学的课程,也没有在学校中真正接触过国学,只是在语文课上学习到一些基础的传统文化知识,更不要说与时俱进地体悟国学时代价值了。这种现象表明仅仅停留在社会舆论和媒体的跟风报道的“国学热”并不能带给更多人更多的国学知识。
现在的中小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习科目较多,增加国学课程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慎重实施。国学教育还需要更多具有国学专业素养的教师,真正教给学生有益的东西;同时,国家和社会都必须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起来,不能单独依靠学校教师的力量,应该增加更多规范有序的国学教育机构,举办诸如国学知识比赛、国学夏令营等切实抓好孩子的国学教育。国家、社会、家庭需要协同探索国学的教育方式,多种途径相结合,各种形式相穿插,不能妄想靠单方面的力量撑起一国之学。
(四)实现全社会国学教育的正确定位,推进普及
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国学在当今社会的缺失,许多人认为国学生硬拗口,难以学习,国学不能空谈,更不能生传。理论的东西是比较抽象的,我们不能让知识停留在抽象中,中小学国学教育要寓教于乐,要理论联系实际,把国学放进生活,放在身边。
有受访者指出:国学教育不是穿着汉服卖弄一下之乎者也,更应该言传身教,国学的教育是穿插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是光靠背古书就能成的。因此,摆正学习国学的态度和目的,这是发自内心的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与传承发扬,是增强自我修养,培养人格和素养的学习。
调查中许多家长表示愿意送孩子去专门学习国学的机构补充国学知识,但是苦于没有渠道、也对辅导机构的教学质量有所担忧。国学热中国学教育机构应该得到更多关注和发展,不能沦为大家口中“圈钱”的工具,而应当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做到真正普及国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启发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此外,我们还希望国学教育不仅仅针对受教育的中小学生,而应使整个社会公民得到普及,让学习国学的氛围更加浓厚。
综上所述,国学教育应该从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角度上传承发展。国学教育的对象应该以中小学生为主,覆盖到全社会家长、教师等传授知识的重要角色;国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四书五经、文言知识,而应该汲取上下五千年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因材施教;国学教育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吸收国外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传统国学知识创新发展,切实落实国学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岂之.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N].人民日报,2016年09月02日
[2]宋岩.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新华社,www.gov.cn
[3]季羡林.风物长宜放眼量:季羡林谈传统文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年1月
[4]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年09月25日
[5]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开学典礼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年03月03日
[6]习近平.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新华社,www.gov.cn
[7]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N].人民日报,2018年07月10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2014(3)
[9]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2013(24)
科创项目:本文是扬州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x20180068)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周莹(1998—)女,江苏淮安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