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西高跷保护与传承困境及发展策略研究

2019-05-16包涵

神州·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发展策略困境

包涵

摘要:辽西高跷是辽宁西部锦州地区一项传统文化形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些年,辽西高跷演出队伍及演员数量逐年减少,演出频次降低,项目保护与传承面临极大困境。本文阐述辽西高跷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分析辽西高跷困境的表象与成因,并提出发展策略,旨在帮助辽西高跷走出困境、重塑辉煌。

关键词:辽西高跷;困境;发展策略

辽西高跷是起源并流传于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的一种传统踩跷舞蹈形式,起源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高达一米以上的踩跷高度、潇洒大气的动作风格、美中带俏的表演特色,使得辽西高跷长久以来深受太和乃至整个辽西地区的百姓的喜爱。2006年,经锦州市太和区文化馆申报,辽西高跷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近些年,辽西高跷的保护与传承逐渐陷入困境。据调查,当前辽西高蹺秧歌队伍仅存4支,秧歌队员不足百人,年演出场次不足十场,项目的生存状态已岌岌可危。分析辽西高跷快速走向衰落的成因,寻求发展对策,挽救辽西高跷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已是迫在眉睫。

一、保护与传承辽西高跷的意义

(一)延续传统文化基因的历史使命

辽西高跷作为辽西地区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形式,在妆容表情、动作编排、配乐风格等方面,充分体现着北方地区的民俗风情和辽西人民的豪迈性格,鲜明的反映了辽西地区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态,也蕴含着辽西地区劳动人民在历史的长河里繁衍生息所沉淀下来精神精粹,同时传递着价值认同、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等重要的文化信息。传承辽西高跷,既是我们存续关于祖辈生活习态与社会风貌的研究佐证的艰巨任务,也是我们向子孙后代延续传统文化基因的历史使命。

(二)丰富群众文化需求的现实需要

近些年,我国传统文化热度回归,一大批优秀的传统文化项目重新受到热捧。对于辽西高跷而言,她辉煌的历史以及历经兴衰仍流传至今,表明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符合辽西乃至更广泛地区人民群众的认同,并且怀有深厚情感。留住辽西高跷,并为她提供更大的舞台,对满足辽西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

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正处于结构转型升级阶段,文化经济以其绿色健康、低成本高效益的特性,完美贴合当前的经济发展需求。对“辽西高跷”这一辽西地区独有的、珍贵的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在保留其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创造经济效益的潜力,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二、“辽西高跷”项目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困境

(一)多元文化冲击、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国内与国外以及国内不同地域间的经济交往,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特别是近些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可以非常简便的接收到不同地域、不同形式的文化信息,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辽西高跷的原受众群体对于此项目的需求程度也不如以往强烈,社会关注程度显著降低。

(二)人才青黄不接、活态传承受到冲击

一方面,老一辈高跷演员由于年龄及身体机能原因逐渐淡出高跷舞台,大量年轻演员外出务工离开本地,导致现有演员数量逐年减少。另一方面,在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的社会环境下,辽西高跷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大不如前,愿意从事高跷表演的更是寥寥无几。现有从艺人员减少,又缺乏新人补充,不仅使高跷活动难以正常开展,甚至项目的活态传承也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三)成本费用攀升、项目面临经济负担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物价以及工资水平提升,在高跷活动的各个环节出现一些新的成本要素,例如高跷制作费用、服装费、化妆费、场地租赁费、交通费等。成本要素不断增加,成本总额不断攀升,给传承人、普通演员从事高跷活动,以及对文化管理部门组织高跷展演均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

(四)思维僵化守旧、管理机制踟蹰不前

由于经济前景较为黯淡,当前并未有企业或者行业组织从事辽西高跷项目保护与开发,其管理主体仍为各级文化部门。由于各单位所管理的非遗项目种类繁多,并且受困于管理人员数量以及管理水平限制,因此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普遍承袭老套路、沿用旧办法,缺乏对于当前先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管理方法的准确把握和有效利用,也鲜有时间与精力对项目当前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导致缺乏对遏制项目逐渐走向没落的有效控制手段。

三、辽西高跷的发展策略

(一)以政府主导营造辽西高跷保护与传承新氛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需要社会各个主体共同参与的全民工程,在这其中,政府以其自身完备的功能作用以及强大的公信力、影响力、感召力与组织力而处于核心地位。“辽西高跷”的保护与传承乃至发展壮大,也必须依赖当地政府为主导。通过政府协调各方面发展要素,从而营造出良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氛围,为扭转项目颓势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

(二)以商业开发激发辽西高跷保护与传承新活力

商业化与产业化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趋势。由管理部门、传承人或者经济组织对辽西高跷进行商业化、产业化的开发,可以筹集到项目保护工作所需要的资金,同时也会提升项目的影响力与社会关注度,从而能够吸引人才、扩大自身规模、推进项目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辽西高跷的商业开发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而不是以获取经济效益。因此切莫急功近利、见钱眼开,为迎合大众需求扩大市场而篡改辽西高跷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使项目失去本色。

(三)以方法创新开辟辽西高跷保护与传承新途径

实践表明,沿用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及传承模式已经难以遏制“辽西高跷”愈演愈烈的颓势。在新时代,我们必须把握科学发展趋势,积极采用符合新时代发展特色的管理理论与科学技术保护与传承辽西高跷,推进项目发展。如利用数字文化馆、互联网平台对“辽西高跷”进行展示和宣传;利用非遗进校园、情境教学法等改进传承方式;引入风险投资、众筹平台等新型融资方式筹措资金。让创新为已处于困境之中的辽西高跷开辟出一条重塑辉煌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孙雅坤.发挥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8.

[2]刘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及其合理利用模式[J].学习与实践,2017.01.

[3]刘德龙.坚守与变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几个关系[J].民俗研究,2013,01.

猜你喜欢

发展策略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