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魂的自省

2019-05-16林满凌

神州·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过客野草鲁迅

林满凌

摘要:《过客》作为鲁迅酝酿了将近十年的作品,其意义的呈现是极为复杂的。本文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结合鲁迅在这一时期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自述进行研究。第一部分论述过客面对的主客观阻碍,特别对过客与女孩、感激与负累之间的悖谬关系做了详细的解读;第二部分论述了过客“我只得走”的催促因素,阐明了反抗绝望的思想主题,以探讨其丰富的意蕴。

关键词:《过客》;《野草》;鲁迅

《过客》写于1925年3月2日,这是《野草》中唯一一篇散文诗剧形式的作品,无论是在形式的新颖性还是在内容的深刻性上,《过客》都是一篇独树一帜的作品。

一、阻碍因素

(一)主观阻碍

从过客露面的形象可知,他困顿倔强、衣衫褴褛、精疲力竭,生理因素是他行走时不可忽视的阻碍。

(二)客观阻碍

在作品中,作者把这些存在于过客自身之外的阻碍人化,从而设立了老翁和女孩两个角色,老翁代表的是前辈的劝告,而女孩代表旁人的同情和爱。这些人物基本上都在和过客进行对话,他们站在过客的反面,是与过客思想相对立的“他者”,他们以各种方式来阻碍过客的思维秩序。这两个人物正是作者内心想法的化身,另一个自我的外化,悖论式地存在于作者的心绪中,一次次地对其的抉择做出干扰和补充。他们可视为分别展示作者内面矛盾的代辩者”。

这些不断冲突的阻碍形成了特殊的张力,凸显了过客的形象特征。过客并不是神,面对主观条件的限制、旁人的劝说、前路的不确定性,他也会踌躇,也会犹疑。面对老翁的劝说,他沉思、默想而又忽然惊醒,踌躇犹疑后仍然坚定地选择向前走。他是拥有自己独立思想的特立独行者。

老翁作为一个熟悉南边、北边和东边,曾经也听见过声音的人,他也许曾经也像过客一样走过一段向前的路程,现在停下来了。停下来的理由有很多,也许这些理由正是他当初停下来的理由,现在被他用来劝说过客:劳顿、可能走完、休息一会。老翁作为一个曾经的过客,反而回顾留恋来路:“也许倒是于你们最好的地方。”鲁迅曾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老翁或许就是鲁迅眼见昔日的同伴有的高升,有的退隐而创造出来的人物。

女孩天真浪漫、率性真诚。她为过客捧出了一杯水,后又给了过客一片布。这杯水、这片布代表的是温情、人性的温暖,过客接受了水,因为他只能用这一小杯水补充不断行走所流失的血,这是不对等的替代,过客在不断地消耗自己的生命。过客滴血前行无疑是鲁迅的自喻。在讲到写作《野草》的这段北京生活时,鲁迅说,自己曾经自愿地“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对于女孩给的布,这最上的布施,过客先是接受,后又拒绝,几经踌躇后又接受。鲁迅在信中说:“《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那样,即是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但这种反抗,每容易蹉跌“爱”——感激也在内——里,所以那过客得了小女孩的一片破布的布施也几乎不能前进了。”

老翁说:“你不要这么感激,这于你没有好处。”过客沉溺于布施怜悯的感激而背上沉重的负累,其实是蕴含着鲁迅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强烈的原罪意识和历史中间物意识的。

过客说:“倘使我得到了谁的布施,我就要象兀鹰看见死尸一样,在四近徘徊,祝愿她的灭亡,给我亲自看见;或者咒诅她以外的一切全都灭亡,连我自己,因为我就应该得到咒诅。”

前半段指过客不愿意看到她被那个黑暗的社会所吞食,所以要亲眼看到她的灭亡。“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

从鲁迅的人生经历而言,这里的“感激与负累的悖谬”主要指鲁迅对母亲复杂的情感,即“对母亲浓厚的爱和孝(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因袭和认同)与整体上反传统文化(对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等新的价值观的迷恋与笃信)之间形成复杂的心灵紧张。”这种心灵紧张状态在鲁迅1918年给许寿裳写的信中可见端倪,他在信中说:“孺子弱也,而失母则强。”这句话无疑显示出了鲁迅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二、催促因素——反抗绝望

过客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否定了人生三大坐标:自身的确定性、来路的确定性和归途的确定性,而代之以“我不知道”、“我只得走”、“走向前面”的回答。每个人总是在找寻这些坐标以确定人生的意义,过客却对这三个问题一一给予了不确定的答案,這给过客的“走”带来了一种不确定感和荒谬感。过客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坟是实有的,那是人生的终点,而过客却问:“走完了那坟地之后呢?”没人知道,但他要走,他只得走。

过客的反抗并不是完全英雄式的。他往前走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前面声音的召唤,但他只知道要向前走,他并不知道前面是怎样的一个所在,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另一个原因是憎恶“有名目、地主、有驱逐和牢笼、皮面的笑容和框外的眼泪”的旧社会,因此他不回转去。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逃避。

过客带着盲目和逃避,向着坟而去,这何尝不是一种绝望?无论如何,他都超脱不了这种命运,显得荒谬而悲壮。死亡进入并存在于现实人的生命活动中,从而深化了认知死亡、想到死亡的人对生命过程的自觉意识。

《过客》作为鲁迅酝酿了将近十年的作品,是鲁迅耗费了极大的心力,倾注了极丰富的情感体验写作而成。《过客》寓意深刻、曲折繁复,包含着深刻的哲学命题,凝聚着鲁迅对自身、社会及死亡的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鲁迅著.野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钱理群著.心灵的探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3]孙玉石著.《野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汪晖著.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过客野草鲁迅
小心野草
李建国:誓把“野草”变身致富草
挂职干部不能有“过客”心态
在凤凰古城我和烟雨皆过客
我种了一棵野草
一束野草
生命中的重要过客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