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

2019-05-16王家誉张爱

神州·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王家誉 张爱

摘要:“现当代文学研究”自80年代中期,逐渐形成了“史学化”的研究趋势,一些学者希望“现当代文学研究”能够突破文学局限,和历史更加紧密的结合,丰富学科的内涵。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现当代文学研究”却在一步步偏离文学的道路,走入了史学研究的窠臼之中。陈寅恪“史诗互证”观点的解读是否有失偏颇,倚重“外部研究”的方式真的能够有效解读现当代文学的时代内涵吗?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文学研究;史学化

一、现当代文学研究史学化产生的背景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社会公众对于现当代文学的态度呈现出消极的态势。一些人认为整个社会的文学氛围在大幅减弱,文学作品的整体水平差强人意。王蒙《文学:失却了轰动效应以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思考,“现当代文学”受到了质疑,同时影响了“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科地位。这与现当代文学的背景是有直接关系的。

“现当代文学”的兴起是有政治因素作为推手的,80年代推行的“思想解放”提高了现当代文学的地位,是对过去一段历史的发思。现当代文学研究兴盛一时。90年代,因为相关部门对一些“现当代”历史遗留问题采取了讳言态度,“现当代文学研究”开始做起冷板凳,被国学等新兴的意识形态主流学科取而代之。同时“现代学”的史学范畴始终未得到权威性的界定,“現当代文学”的学术研究道路受到了阻隔。

面对种种压力,“现当代文学研究”学科开始寻求突破,提出了“史学化”的发展方向,即文学研究不仅要局限于文学内部涉及的相关历史研究,还要将研究范畴扩展到文学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借助“史学”这种更广阔的平台丰富学科内涵[1]。

二、针对现当代文学研究史学化的发展过程

“史学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辛酸与苦楚。

首先,“史学化”是基于80年代后期“现当代文学”与其相关研究备受冷落的现实困境而提出的,是“现当代文学”创作者与研究人员迫于压力,单纯从学术角度寻求破局的一种功利现象。一开始,其本身就显示出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消极认定。一些“现当代文学研究”从业人员否定了研究对象的价值,任务其不足以结出丰硕的学术成果。难以和古代文学研究和外国文学研究相媲美。

其次,“现当代文学研究”内部不同领域遭受的困境是不同的,“文学史研究”临危受命,脱颖而出。“现当代文学研究”三大板块中,“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的境遇十分糟糕,分别被认为是脱离实际和缺乏学术性,受到学者和读者的普遍轻视,只剩下“文学史”境遇稍好。因此,“文学史研究”成为批评声洪流中的诺亚方舟,令无数学者趋之若鹜。集中力量进行“文学史研究”而放弃了原先的研究领域。文学理论学家和批评学家大批涌入文学史研究,本身却未受到专业的史学训练,这就使得历史与文学研究得不到融合,研究到最后,只剩下历史了。

最后,“现当代文学研究”本身具有浓厚的史学倾向,推动了“史学化”道路的进程。“现代文学”距离今天,已经有足够长的历史跨度,并于1949年完成了历史使命。可供研究者们脱身而出,以局外人的身份冷静观摩。且当代文学作家进行创作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活跃在时代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政治舞台也可见当代文学作家的身影。这就使得现代文学的历史价值大增。正是因为现代文学的范围已经超出了文学范畴,现代文学研究才需要突破文学界限向史学延伸。

现代文学相比当代文学更具有学术价值和研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90年代后期,当代文学的史学趋势也明显增强。这主要是由以下三种原因导致的。

第一,学术界存在将文学创作时的“批评状态”转入学术研究过程中去的呼声。力求用“研究现代文学的方式”研究“当代文学”。

第二,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一样深刻的反映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一大批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构成了当代文学发展的脊梁。因此,需要文学研究者具备这些历史事件的常识。

第三,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并不是独立开来的两个部分。而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现代文学可以视为当代文学的开端,有部分内容是重叠的,因此适用于史学化的研究方式。

第四,随着历史的变迁,“当代”必然会成为下一个“现代”。随着当代历史的跨度的增加,研究学者们完全可以通过对当代历史进行“分期”的方式,冷净客观的进行当代早期的文学。不过,对置身于其中的当代文学进行客观研究依然还是不现实的。以此,有学者提出“对当代文学而言,是寻找使之规范和稳定的路子”即寻求当代文学史学研究的规范。这无疑是十分超前的,也极容易遭到争议的。90年代末以来,一大批优秀的当代文学史教材走入校园,例如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东健、丁帆、王彬彬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等等。从中可也看出,当代文学的史学化趋势已经十分明显[2]。

三、针对现当代文学研究史学化的反思

“史学化”趋势自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先天不足,无法与其他历史人文学科(社会史、制度史、文化史)相比。首先表现在文学反映的是文学作者主观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感情,对于时代的情感确实存在映射关系,但并非确定和真实的[3]。其次,文学反映一个时代的思想感情的作用是受到当时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制约的。是否真的能够反映人民大众真实情感无证可查。而其研究成果和其他历史研究成果也做不到互相通融。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其学术地位受到质疑。做到文学和史学的融会贯通,才应该是史学化趋势真正应该追求的目标[4]。

“现当代文学研究”史学化不应该是单纯的以史学研究代替文学研究。文学史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观察研究文学史变化的过程、研究历史变化对文学的外部影响,最终落实到对文学本身审美和文化价值的研究批判上。

参考文献:

[1]徐刚.稳中有进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11(004).

[2]吴秀明,史婷婷.近十年来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总体图景——基于数据的类型分析[J].文艺争鸣,2019(02):44-56.

[3]郑利萍.文学史的转型与史学主体的转型——评李宗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5(02):53-57.

[4]钱文亮.“史学化”还是“历史化”:也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趋势[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02):129-142.

猜你喜欢

现当代文学
浅谈国学热和中国新时期文学
论语文教育与现当代文学
外部研究与“真实”追求及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