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下的高校外语教学团队建设分析
2019-05-16张丽
张丽
摘要:高校外语教学不同于高中英语,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整体英语运用水平尤其是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基于此,有必要转变教学方法和策略。要顺利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建设一支高校外语教学团队。历来针对教学团队的研究多注重教学认知,本次研究从行动研究下对高校外语教学团队的建设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总体来说,高校英语教学团队的建设,需要始终从教学需要出发,同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配合实施教学管理、课程优化、提升科研能力等措施,最终从整体上达到一个良好的建设效果,并在实践环节进行不断改进优化。
关键词:行动研究 外语教学 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7-0013-02
一、前言
教学团队指的是共同负责某一科目具体教学工作的教师群体,在教学团队内部,不同老师负责的教学对象和具体内容存在差异,但是他们需要共同合作完成既定的课程教学计划,同时还要开展后续的实践与评价工作。一般情况下,教学团队内的单个成员独立教学对应课程的相关内容,但是在整体建设上需要与其他老师一起做好课程教学规划,这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性和科学性,进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行动研究最早出现于西方国家,此后研究人员将其引入教育领域,以此来解释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及其内涵和结果。如今,行动研究指的是由老师主导教学、开展课程授课、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一种研究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非常注重老师对自身教学行为及其效果的观察和反思,同时老师还要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找出其内在需求及其学习困难,并结合教学需要以及学生实际制订对应的改进策略,最终达到老师进一步深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在对应专业的学习中取得良好成绩的效果。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行动研究逐渐得到语言类教学科目老师的重视。通过在语言教学的团队建设中引入行动研究理念,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协调性和统一性,有助于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行动研究下高校外语教学团队建设的内涵分析
伯恩斯指出,行动研究包含多个方面,具体包括计划研究、行动研究、观察研究和反思研究。从整体上看,行动研究具有强烈的反思性特征,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分析,得到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对应的改進方法。在实施行动研究的过程中,要针对具体的步骤实施及时的反思和总结,找出其中潜在的问题和缺陷,并实施对应的改进策略,在此基础上再次在行动过程中对其进行全面观察和反思,进而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在这种循环反复的过程中最终达到一个良好的整体效果。
教学团队的建设要始终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对应的教学实践为实施平台,同时配合使用相关的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以保障学生的专业学习及其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高校的英语教学团队建设,要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出良好的建设效果,首先就要将高校的英语教学实践活动纳入行动研究的具体领域和框架以内,在此基础上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教学活动中的利弊得失进行分析,着重分析作为一个教学团队的高校英语教学群体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结合相关的教学实践需要改进策略,从而有效提高高校英语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效果,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行动研究下高校英语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认知分析
虽然我国大学实施英语教学的历史较长,而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其中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未能明确高校英语教学的目标及其定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英语教学的实践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找准方向。基于英语课程是一门语言教学课程这一基本认知,因此在设置高校英语教学目标的时候基本取决于课程设计人员自身对语言的认知和对语言学习的观念。基于此,要想科学有效地建设高校英语教学团队,首先要解决好高校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定位这一基本问题。当前,针对高校英语教学的认知已经由早期的理论性知识学习转化为实践能力学习,也就是说从基础的语法学习以及信息吸收转化为语言应用能力、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是基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作出的决定,也是有效提高高校学生整体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的必要措施。在具体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和材料阅读能力等为主,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对英语这一语言的整体运用能力,为其后续参加工作以及发展提供支持。这一理念在相关的文件中得到体现,比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就作出明确说明: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从这个定位中不难看出,高校英语教学的基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这具体表现为对英语的理解、表达和运用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能力不是分离的,因为英语学习是一个整体,具体的能力划分不过是为了方便教学和学习。因此,在实施教学以及组建英语教学团队的时候必须始终以提高学生整体英语能力为基点,通过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改进和优化,不断提高高校英语教学的实践效果和应用效果。
基于以上分析,在建设高校英语教学团队的时候,必须对教学团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等进行具体设计和规划,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英语文化素养和整体竞争力为目的,开展实施英语教学。另一方面,考虑到大学内不同的专业设置以及其对应的就业方向,有必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实施对应的英语教学策略,尤其是有必要加强理工类专业的学科英语以及专业英语的教学和课程建设,这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提高,能够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积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针对文科类学生的英语教学,则以不断提高其沟通交流能力和英语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因此,针对文科类学生的英语教学要以实践教学为主,同时注意增加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知识面,进而提高其整体英语能力。
(二)行动研究下高校英语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对教学模式的认知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电子设备如电脑、手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在高校英语教学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已经十分普遍,当前高校主要通过使用幻灯片、投影仪、互联网等信息设施或者技术来开展教学,这些教学设备和技术能够为学生带来海量的资料,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據教学需要进行科学选择和使用,利用这些资料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情况下老师对教学模式的认知有必要达到对应的高度,研究结果显示,绝大部分高校英语老师已经熟练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能够有效应用其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这说明高校英语老师已经有效转变教学观念,并对当前的现代化教学模式产生了较强的认同感。有研究指出,高校英语教学在应用现代化设备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具体来讲,老师使用互联网和投影仪等仅仅为了向学生展示对应的教学资料,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虽然这一教学活动大大丰富了传统课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却无法真正有效提高其整体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依然存在一定局限性。这也是在建设高校英语教学团队过程中必须充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在高校英语团队建设以及教学活动中的巨大优势,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校园环境为师生提供对应的教学设施,依托互联网建立校级英语综合教学实验中心。以这个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组织学校各个年级的英语教学团队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对应的网络教学环境,具体包括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课程以及英语综合性教学课程,并将其进行有机组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课余学习,从而将英语教学从课堂上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良性的、不断上升的、充分自主的、具有强烈实践意义的教学体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行动研究下高校英语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对反思式动态课程体系的认知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高校英语教学的课程体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内容如下:“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从以上文件内容不难看出,针对高校英语的课程体系建设,各个学校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具有一定自主性,这是考虑到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于英语学习的不同要求的事实提供的自主性,有助于学校在考察本校学生英语水平以及专业教学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设置。总之,要科学建设高校英语教学团队,就必须针对具体的教学课程体系进行科学设置,同时要将其与学生自身的专业进行有机结合,将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以及专业学习效果为主要目标,结合英语教学实际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改进和优化,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以行动研究为切入点分析高校的英语教学团队建设,首先要准确掌握英语教学的目的和定位,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当前英语教学的具体变化和动态为基点,结合英语教学实践特点,按照行动研究的基础理论和一般原则,针对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进行建设,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满足学生在英语教学发展中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邵常春.基于行动研究的商务英语阅读学习团队建设——以元认知策略为视角[J].英语广场,2017(1).
[2]熊紫薇.近十年行动研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6).
[3]杨华,李莉文.融合跨文化能力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行动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2).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