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带您逛农业嘉年华 学习稻谷知识 体验农耕文化

2019-05-16董静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9年13期
关键词:农具梦乡稻谷

董静

桃红柳绿,草长莺飞,正是种植水稻的好时节。第七届北京农业嘉年华“稻梦乡愁”展馆以稻谷为主题,通过“稻作”“稻趣”“稻味”“稻梦”进行重点展示,让游客全面了解农耕文化、品味乡愁记忆,感受不同地域稻谷在“耕耘、收获、琢磨、调和”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与智慧传承。

探访稻谷文化

我国65%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田水印天,千秋興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稻文化区。

步入“稻梦乡愁”展馆,起伏绵延的稻田景观仿佛把人们带到田间。在我国西南地区,流传着祭祀“稻神”的传统。相传,远古壮族先民食不果腹,鸟部落女始祖娅王为先民培育出一种栽培稻,并广泛传授种植和收割技术。后来,人们尊娅王为“稻神”,将她的生日六月初六作为水稻诞生日,并每年在这一天举行祭祀。

展馆中山影绰约、白墙黑瓦,临湖而建的稻田如江南少女般妩媚动人,鱼米之乡的圩田稻作景象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蓝色细沙做成的水田里“种植”着紫色、黄色等彩色水稻,站立其间的水牛双眼炯炯有神,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劳作的不易。在“稻米简史”展区,共有东北、东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地区不同种类的100余种稻谷,整个展区内共设置96个知识点,向游客全面介绍各类稻谷的独待之处。

体验传统农具

蓑衣、杆秤、耥板……在“稻趣工坊”展区,墙上挂满了耕耘、布秧、灌溉、收获、晾晒、脱壳、入仓等水稻栽培过程中使用的传统农具。场馆中展出的30余种农具均来自各地农户家中,有些已有上百年历史。“东南地区使用的耖、辘轴、手砻等传统农具,在北方比较少见。”“稻梦乡愁”场馆工作人员王晨晖介绍,手砻是一种碾米工具,功能类似于石舂,用来给稻米脱皮。手砻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根据匠人的熟练程度需要1至3个月,主要用竹子、泥巴等做成,每隔一两年就需要进行修补,一架砻修修补补能使用10余年。

游客在“稻趣工坊”展区不仅可以看到各种农耕物件儿,还可以现场使用鸡公车、扁担、水车等传统农具,体验劳动过程。

品味南北风致

滚元宵、包粽子、打年糕……在“家乡味稻”展区,来自不同地域的美食汇聚于此,体验区域前聚集了众多游客。舀一勺洁白的糯米放在翠绿的粽叶上,手指上下翻飞,用丝线紧紧缠住,小巧玲珑的粽子就包好了。仔细观察完工作人员的现场示范,6岁的乐乐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包了粽子,一家人笑意融融,准备再去试试滚元宵。

熟悉的美食、全新的体验。在场馆内,小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老年人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来自朝阳区的游客李秀春正在学习如何做米线,“这个场馆特别有意思,不仅有各种稻田景观展示,还能亲手制作美食,杭州小吃定胜糕、云南空心米线、秦镇米皮等美食我虽然都吃过,却还是第一次尝试制作。”李秀春说。

猜你喜欢

农具梦乡稻谷
劳动者的法宝
画与理
谦卑的稻谷
人潮涌动
巧手还原《天工开物》中的农具
稻谷的故事
花瓣的梦乡
江汉平原辞
笑看有趣的发明
农具的尴尬